晉景公“如廁,陷而卒”:古人是如何如廁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嗎?

首先聲明,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

上廁所這件事情從古至今,上到達官貴族下到平民百姓,每個人每天都要經歷那麼幾次,實在是沒什麼可說的。但是我實在是對自古至今就有的“廁所文化”太過好奇,於是就去查了相關資料,這可驚呆了我。

關於古代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多少呢?

晉景公“如廁,陷而卒”:古人是如何如廁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嗎?

一、古代廁所的變遷史

不管在哪個國家,廁所文化都是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就有的,廁所可以說是與每個人相伴一生的。那麼,中國古代的廁所變遷史是怎樣的呢?

我國最早關於“廁所”的記載是在西周的《儀禮》中,其中有記載“隸人涅廁”,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當時的人們在地上挖坑,以充當廁所,等到坑滿以後,再命人用土填上,然後繼續挖坑,如此週而復始。

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解決生理需求完全是“戶外”狀態,以我一個現代人的經歷設身處地地想了想,嗯,大庭廣眾之下一點隱蔽性都沒有地如廁,這簡直太令人難以接受了。

要說到古人上廁所有的時候還要冒著生命危險,這不,春秋時期的晉景公就是在上廁所的時候一不小心,跌了一下,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被活生生溺死在廁所裡。

晉景公“如廁,陷而卒”:古人是如何如廁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嗎?

《左傳·成公十年》有記載晉景公“如廁,陷而卒”的事情,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由此可見,在當時,上廁所其實還是一件具有一定安全隱患的事情。

於是,廁所改革成為勢在必行的事情,畢竟誰也不願意成為下一個因為上廁所而失去性命的人。

而要說到廁所的建造,如果從有史可考的方面來看,那就是在戰國時期的《墨子》中有所記載了。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對如廁私密性的要求有所提高,因為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在廁所四周修建高牆的行為,於是上廁所再也不用擔心“風吹屁屁冷”了。

當廁所四周被修建高牆,有了私密性之後,樸實勤勞的古人們又開動了自己的小腦瓜,想要進一步對廁所進行“優化”。

於是在漢朝的時候,人們又別有心機地將廁所和豬圈聯通在一起,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接下來的語句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感,就是為了能夠“廢物利用”。除此之外,糞便開始發揮出了它最主要的作用,那就是充當肥料,滋養莊稼。漢代的這種廁所名稱叫做“圂”(hùn)或“圂廁”。

晉景公“如廁,陷而卒”:古人是如何如廁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嗎?

如果說兩漢時期人們對廁所的佈置有所創新,那麼到了魏晉的時候,達官貴人們對廁所就更加講究起來了。

晉代的廁所有好幾種稱呼,比如說廁、溷、圊、清、軒、更衣之室等等,意義也有所不同,前面的多代表廁所的清潔,後面的多代表廁所的“格調”,一般也是專門供達官貴人使用的。

而魏晉時期也是門閥制度的鼎盛時期,要說豪那可真的沒人能豪得過世家大族。世家大族豪的表現有一個就是關於廁所的。

比如說他們將自己家的廁所裝飾地十分豪華,燃香擺花驅臭就算了,每一個如廁的人還有專門的人服侍,我就在想,難道是因為衣服太過於寬大,為了避免髒了衣服,所以要專門備一個人從旁協助?當然,這也僅僅只是我的猜測罷了。

晉景公“如廁,陷而卒”:古人是如何如廁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嗎?

而除了那種外用的廁所之外,為了方便,我們勤勞的古代人又發明了一樣新的玩意兒,叫做“虎子”,因為狀似老虎而得名。那麼它是怎樣出現的呢?

關於“虎子”的出現有兩種說法,一是由《西京雜記》記載,說是虎子先是皇上專用的物事,為了在如廁的時候讓人更覺舒適,虎子由專門服侍皇帝的侍從拿著,等到皇上要用的時候提溜過去就行了。

可能有的人在文字敘說下還是搞不懂虎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東西,這麼說吧,現代的坐便器應該有人見過吧,虎子就是坐便器的前身。

晉景公“如廁,陷而卒”:古人是如何如廁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嗎?

而另外一種說法是關於西漢時期的李廣,據說他在射死臥虎之後,命人鑄造了一個形似老虎的器具,專門用來解決生理需求,以此來表達對老虎這個生物的蔑視和厭惡,所以這個器具也被稱之為“虎子”。

只不過到唐朝的時候,因為老李家不知道多少輩以前有一個人名中帶有“虎”字,為了避諱,就將“虎子”改成“獸子”或“馬子”。

我是深深的懷疑,如果不是唐朝時要避諱,給虎子改了一個名,現在的“馬桶”是不是就叫做“虎桶”了?

而“虎子”其實在戰國末期的時候就有了,有出土文物為證。但是不管怎麼說,唐以後,“虎子”正式更名為“馬子”。

晉景公“如廁,陷而卒”:古人是如何如廁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嗎?

用馬子有什麼好處呢?要知道當初就是考慮到如廁的舒適性,所以最後才有了虎子,那麼虎子變成馬子以後,唐朝人也是會考慮到實用性,對它進行改進的。

比如說初期的“虎子”只能男子用,到了唐朝以後,人們對轉變為馬子的器具要求也逐漸提高,既要能裝尿液,也要能裝糞便,為了方便使用,馬子的形狀慢慢變大,最後由老虎狀變成了桶狀,“馬桶”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那麼,馬桶裝滿了人的排洩物之後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這個大家可能從電視劇中有見過從事這方面行業的人,俗稱為“倒夜香”的。唐朝時管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為“傾腳工”,這些人的日常工作就是趁著天黑,挨家挨戶收集糞便,然後拿去村鎮販賣。

為什麼去村鎮呢?因為糞便作為一種純天然的有機肥料,對農民來說這可是很重要的一樣東西。

新中國成立初期,雖然說當時已經有了抽水馬桶的存在,但是中國大多數地方依然還是採用“糞肥”的方式來種植莊稼,就連我小時候,記憶中爺爺奶奶種地也是採用糞肥的方式肥沃土地的。

幾千年的廁所文化孕育出了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這話說的真的是一點都不誇張。

晉景公“如廁,陷而卒”:古人是如何如廁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嗎?

說完了中國古代的廁所變遷,我們再來聊一個有“味道”的話題。

二、沒有廁紙的古代人是如何上廁所的?

在今天的我們上廁所的時候,手機報紙遊戲機可以不帶,但是有一樣物品是絕對不能缺少的,那就是廁紙,沒有了廁紙,代表你可能要一直坐在馬桶上,困於廁所這個一方之地。

那麼,沒有廁紙的古人是如何上廁所的呢?或者更應該說他們是如何解決“事後”問題的。

東漢的蔡倫雖然說改進了造紙術,因為原材料低,所以大大減少當時人們的書寫成本,但是紙對於當時的人,尤其是貧民百姓來說已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東西。

寫東西都不夠了,又有誰會奢侈地拿紙去擦屁屁呢?

晉景公“如廁,陷而卒”:古人是如何如廁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嗎?

其實古人用紙擦屁屁的事情是大約從蒙古入主中原之後才出現的,也就是說,從元朝開始,人們開始用紙解決“事後”問題,但是當時的廁紙也一定不像現在這樣柔軟,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先經過反覆的揉搓才能使用,不然很容易磨傷皮膚。

突然就想到我上小學的時候有同學沒帶衛生紙,然後就在寫作業的本子上隨便扯下來幾頁,使勁揉搓,搓至柔軟,這樣看來他們當時採用的方法和元朝人的方法如出一轍啊!

《元史》中就有關於搓紙的記載,說的是身為太子妃的伯藍也怯赤對她的婆婆非常孝順,孝順到了什麼程度呢?在婆婆上廁所的時候,她都要親自用自己的臉去試試廁紙的柔軟度是否達標,只有柔軟度達標才會給婆婆用。

晉景公“如廁,陷而卒”:古人是如何如廁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嗎?

元朝以後的人們用的都是廁紙,那麼元朝以前的人用什麼東西解決自己的“事後”問題呢?在這裡就要提到一樣東西,叫做“廁籌”。廁籌的形狀形似竹簡,因此也有別稱為廁簡。

說白了就是一個大約有二十釐米左右的條形木片或者條形竹片。根據這個,我想有的人應該也猜到了廁簡是如何使用的了,這裡我就不具體說明,以免引起大家的不適,反正刮刮就沒了。

中國人用廁籌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但是在東漢之前人們上完廁所之後是如何處理的,這方面就無可考究了,畢竟上廁所也不是什麼大事情,不值當記錄在寶貴的書籍中。

晉景公“如廁,陷而卒”:古人是如何如廁的?廁所文化你知道嗎?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想象,沒有紙和廁籌,但是還有樹葉這些東西,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可能他們當時也就乾脆就地取材去解決事後問題吧!

總結:

與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事件相比,中國自古至今的“廁所文化”或許真的只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正是因為有“廁所文化”才有了我們華夏幾千年的農耕文明。

所以,“廁所文化”雖然是一種有“味道”的文化,但是也是值得當代人瞭解的一種文化。


參考書籍:


《禮儀》


《左傳》


《墨子》


《西京雜記》


《元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