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書法審美的“曲”與“直”

在曲與直兩種因素中 , 曲筆歷來受到格外重視。因為它更具有多樣變化的審美意味。人們從生命體和自然界的曲線美中論證了書法的曲筆美 : “嘗謂人之一身曾無分寸平直處。大山之麓多直出 , 然步之 , 則措足皆曲 , ……天成之長江、大河 , 一望數百里 , 瞭之如弦 , 然揚帆中流 , 曾不見有直波”( 包世臣《藝舟雙楫》。從畫法之曲中也得到許多啟示 : “ 畫樹之竅 , 只在多曲。雖一枝一節 , 無有可直者 , 其向背俯仰 , 全於曲中取之。或曰 : 然則諸家不 有直幹乎 ? 曰 : 樹雖直 , 而生枝發節處 , 必不都直也。”“畫樹之法 , 須以轉折為主。每一動筆 , 便想到轉折處。”“但畫一尺樹 , 更不可令半寸之直。須筆筆轉去 , 皆秘訣也”(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確實 , 以毛筆徒手揮寫為根基的中國傳統繪畫 , 更適於描繪以曲為主的山水樹木花卉等 , 如果讓它用筆直的線條去畫整齊的高樓大廈 , 則了無趣味 , 刻板至極。中國書法品評中也把“ 用曲” 作為重要的品評標準。包世臣說 : “ 古帖之異於後人者 , 在善用曲。” ( 《藝舟雙楫》 ) 。張紳評鍾繇曰 : “ 鍾書磔筆須三過折 , 蓋起筆微仰 , 中則平 , 末則起 , 自然三折 , 有波浪之勢”( 《法書通釋》 ) 。“ 一波三折” 成為人們創造、鑑賞書法美的重要審美標準。

「愙齋書法」書法審美的“曲”與“直”

在中國傳統審美觀念中 , “ 曲” 得以極大重視。其意蘊貫穿天地間萬事萬物。自然之美、 物之美、藝之美 , 無不與“ 曲” 相關。明代有一篇佚名的《曲城說》 , 盡言“ 曲” 字之妙 : “ 是故物有物曲 , 心有心曲 , 事有委曲 , 言有衷曲。藝精於審曲 , 道純於致曲。以應萬幾則為曲當 , 以裁萬化則為曲成。以之佈於三千三百 , 則為曲禮。曲之時義大矣哉!” 並認為“曲得其宜 , 直在其中矣。” 林語堂評價此文為“ 有識者的知言”, “ 美學原理盡在其中”( 《論曲線》 ) 。林語堂還讚美中國古代建築之用曲之美 : “ 中國式建築 , 獨發明彎曲屋頂 , 其意義全在與牆壁之直相配 , 而得藝術之調和。”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有“ 委曲” 一則 : “ 登彼太行 , 翠繞羊腸 , 杳藹流玉 , 悠悠花香。力之於時 , 聲之於羌。似往已回 , 如幽匪藏。水理漩洑 , 鵬風翱翔。道不自器 , 與之圓方。” 《皋蘭課業本原解》闡釋曰 : “ 文如山水 , 未有直遂而能佳者。人見其磅礴流行 , 而不知其纏綿鬱積之至 , 故百折千回 , 纖餘往復 , 竊深繚曲 , 隨物賦形……” 楊振綱 《詩品解》曰 : “ 案此即所云文章之妙全在轉者。轉則不板 , 轉則不窮 , 如遊名山 , 到山窮水盡處 , 忽又峰迴路轉 , 另有一種洞天 , 使人應接不暇 , 則耳目大快。”“無筆不曲” 是詩文創作的審美要求 , 受到極大倡導。

「愙齋書法」書法審美的“曲”與“直”

在西方造型藝術美學中 , “ 曲” 、“ 曲線” 也受到格外推重。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 中用了相當多的篇幅論述“ 曲線” 、“ 波狀線” 之美 : “ 曲線 , 由於互相之間在曲度和長度上都可不同 , 因此而具有裝飾性”。“ 波狀線 , 作為美的線條 , 變化更多 , 它由兩種對立的曲線組成 , 因此更美 , 更舒服。甚至手在用鋼筆或鉛筆在紙上畫這種線條時 , 其動作就是生動的。”“ 蛇形線 , 靈活生動 , 同時朝著不同的方向旋繞 , 能使眼睛得到滿足 , 引導眼睛追逐其無限的多樣性 , 如果允許我使用這個詞的話。由於這種線條具有如此多的不同轉折 , 可以說 ( 儘管它是一條線 ), 它包含著各種不同的內容。”“隨便哪一座房子 , 總會有一個房間使我們可以找到以不同方式運用的波狀線。所有會動的東西 , 它們的形體上若沒有波狀線 , 會多麼難看。牆冠和壁爐上的浮雕裝飾 , 如果沒有S形曲線所增添的變化 , 會多麼單調和缺乏圖案感。”“ 在整個人體上未必可以找到一根直骨 , 幾乎所有的骨路都不僅是向不同方向彎的 , 而且是有彎轉的 , 其中有的彎轉是很優美的。附著在骨上的肌肉 , 雖然具有各種不同的形式 , 以適應它們的特殊功能 , 一般卻都是由具有蛇形線狀式的纖維組成的 , 它們與它們附在其上的各種不同骨路相適應 , 纏繞在骨路上 , 而四肢尤其如此。解剖學家們特別喜愛這一點 , 他們往往會從中得到快感 , 指出有些肌肉的美。” 荷加斯對不同曲線的審美特徵作了比較詳盡的考察與分析 , 強調了曲線的“ 變化” 、“ 靈活生動” 、“ 多樣性” 等長處 , 也從生命體、現實生活中發現了曲線美的普遍性。不過,他對曲線的造型創造意義的見解 , 更側重於“ 裝飾性” 。其曲線也主要是偏於幾何性質的。而中國書法的筆畫線條則具有更豐富生動的審美意義。

「愙齋書法」書法審美的“曲”與“直”

在書法中, 除了裝飾性較強的小篆 , 幾乎沒有近於幾何線的直畫。從筆畫力度看 , 平齊之直力弱 , 而微曲之直力強。因為這種微曲之直富有生氣 , 蘊含著張力之勢。打個比方說 , 平直之直好似一塊刨平刮淨了的木板 , 雖光潔整齊 , 但平板而無生動之氣。而微曲之直則如一株稍有彎意的樹幹 , 挺挺然有勃發之勢。因此 , 古代書家強調“ 化直為曲”, 認為“努過直而力敗”( 柳宗元《八法頌》 ), “ 努不宜直 , 直則失力”( 唐太宗《筆法訣》 ) 。在“ 永字八法”中 , “ 努”( 或弩 ) 用來稱謂“ 豎” 畫。而這個直的豎畫恰恰不可寫得“過直” ,正是為了尋求一種有生氣的筆力。柳字之微曲之豎 , 骨勢勁健 , 勃然挺立。顏字的左右豎畫 , 向內環抱而成相對弧勢 , 筋力遒韌 , 字勢擴展。

書法筆畫之直 , 是含曲之直。妙在看似平直的用筆 , 筆畫 , 蘊含著曲勢、曲意。包世臣《藝舟雙楫》中有這樣一段話 : “ 問 : ‘每作一波 , 常三過折 , 無垂不縮 , 無往不收。先生每舉此語以示學者。而細玩古帖 , 頗不盡然。即觀先生作字 , 又多直來直去。二法是同是異 ?' 答曰 : ‘學書如學拳。學拳者 , 身法、步法、手法 , 扭筋對骨 , 出手起腳 , 必極筋所能至 , 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至學拳已成 , 真氣養足 , 其骨節節可轉 , 其筋條條皆直 , 雖對強敵 , 可以一指取之於分寸之間 , 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是矣。蓋其直來直去 , 已備過折收縮之用。觀者見其落筆如飛 , 不復察筆先之故 , 即書者亦不自覺也。若徑以直來直去為法 , 不從事於支積節累 , 則大謬矣 !'” 這說明生動有力的筆畫書寫 , 雖直來直去 , 其中已有曲折頓挫之妙。沒有以用曲的書寫功夫為基礎 , 任筆直行 , 必然平板流滑。同時也說明用曲之妙還在於充分體會平實之曲、含蓄之曲。

「愙齋書法」書法審美的“曲”與“直”

尚曲 , 用曲 , 不能絕對化。不要片面理解“ 一波三折”, 以為筆筆都要有波動起伏彎轉的曲。那樣既柔而無骨 , 又會給人以做作之感。隸書的特點在有起伏的波畫 , 但又有“ 雁不雙 飛” 的要求, 波捺只能有一個。這既是為了多樣而不重複 , 又為了避免曲多而飄。如果一個字中的幾個橫都寫成波 , 都有三折 , 必然會飄軟、浮滑、不穩健。因此 , 當確定一橫為波 , 其它橫畫便應寫得稍直 , 以便與偏曲的長波相輔相成。

因此 , 曲與直是互相映襯、 互相依存的。直沒有曲意 , 沒有曲筆結合 , 便會過分僵板 , 而無靈活的韻致。曲如果不含直勢 , 沒有直筆輔託 , 便會流媚而無挺利的力度。草書尚曲 , 但妙在曲中有直 , 動中有靜。楷書尚直 , 但必須直中有曲 , 穩而不滯。

從曲與直的審美意味特徵看 , 曲筆柔、動、飄逸;直筆剛、靜、質樸。“ 直則剛 , 曲則柔 , 折則剛 , 轉則柔”( 趙宧光《寒山帚談》 ) 。粗渾之直有雄強之勢 , 挺立之直有勁健之感。柳公權的剛勁的書風得力於挺拔堅實、偏直的骨架。圓潤的曲筆則給人以陰柔之美的感受。虞世南、趙孟頫等人的楷書 , 化莊重嚴整為圓暢柔曲 , 讓人頗感清潤。“ 直者不動而曲者動”( 劉熙載《藝概·書概》 ) 。端直的筆畫適於表現靜謐、莊嚴、閒適的境界 , 環曲的線條更突出暢達、飄逸、奔放的氣韻。楷書直筆多 , 以端嚴為尚 , 行草曲筆多 , 長於飛動。書法意境往往有“質” 、“ 妍” 之分。從筆畫特性看 , 直與質、樸、簡、平實有密切關係 , 曲則與妍、麗、美飾等相對應。

「愙齋書法」書法審美的“曲”與“直”

不同字體的發展演變及其美化書寫 , 體現了多樣的曲直之美。甲骨文直畫居多 , 以瘦硬見長 , 給人以堅勁銳利之感。其文字造型主要以尖利的工具鍥刻在龜甲獸骨上 , 易直不易曲。其點實際上就是縮短了的直線 , 轉折見稜見角。金文則比較明顯地體現了篆書“ 隨體潔屈” 、“ 婉而通” 的特點。其曲筆圓渾而有一定的粗細變化 , 直筆有曲意不刻板。《散氏盤》在欹側之中的曲、直更顯率意自然之氣。《毛公鼎》、《虢季子》則通過相對均勻圓暢的曲直顯示了整飭美飾的傾向。小篆的曲、直更顯裝飾線性 , 具有突出的裝飾意味。粗細均勻 ,轉折圓潤。環曲的弧畫是其最具特色的形式因素。每一弧畫的曲度隨結構闊狹大小、筆畫長短多寡而有細微的變化。隸書化篆之圓為方 , 化篆之曲為直 , 開始了以方直為主的造型 階段。“秦程邈作隸書 , 漢謂之今文 , 蓋省篆之環曲以為易直。”“隸就小篆減為平直”( 包世臣《藝舟雙楫》 ) 。隸書將篆書那種綿延、縈迂而循環的弧長筆畫 , 變化為一個個短直筆畫 , 簡捷而有短促有力的節奏感。而在這以直居多的隸書中又突了“ 一波三折” 的曲筆之美。八分之勢主要體現在波磔之筆上。隸書橫向斜向的波磔之勢打破了篆書縱向內抱的格局。“ 三過折筆” 的波畫起伏抑揚 , 舒展飄逸。楷書重方折 , 但其化直為曲的豎 , “患平” 、微微右起的橫和拂掠伸放的撇、捺 , 曲折變化的彎等 , 無不體現出曲筆的多姿多態。到了行書、草書 , 楷、隸的方直的總體體勢大大變革 , 代之以婉轉流動的曲筆圓勢。尤其是草書 , 其彎曲變化運動的勢態之美讓人聯想起生動的龍蛇 : “狀如龍蛇 , 相鉤連不斷”(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 ;“ 騰蛇赴穴 , 頭沒尾垂”( 崔瑗《草書勢》 ) ;“ 疾若驚蛇之失道……乍駐乍引 , 任意所為;或粗或細 , 隨意運奇”( 蕭衍《草書狀》 ) 。生機勃勃 , 連轉不斷 , 變化多端 , 恰是如蛇如龍的草書曲筆的審美特色。

「愙齋書法」書法審美的“曲”與“直”


「愙齋書法」書法審美的“曲”與“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