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史專家提出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張居正做了什麼導致大明滅亡?

發財哥帶頭佬


大明亡國,始自張居正。

北宋亡國,始自王安石。

張居正,1.一條鞭法,坑了老百姓。大明財政困難,是國家養的皇室成員太多了,你要解決財政困難,怎麼能坑老百姓?2.嚴厲教育,坑了萬曆皇帝。萬曆親政後,秋後算帳,掘墓鞭屍。此後三十年怠政不上朝,把兒時的時光找回來。

王安石,1.青苗法,坑了老百姓。2.任用小人,害了大宋。北宋末期的十賊,幾乎都是王安石提拔的,高求是王安石書童。

因此,對歷史上改革要實事求是地分析。


嶺南喬木


題主這問題提的有些違背歷史事實,請問有哪位明史專家敢說“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 ”?應該改成這樣:明亡於崇禎,禍根在萬曆 ,請問張居正是怎樣力挽狂瀾的?如果沒有張居正實行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大明恐怕就真的要提早幾十年亡在萬曆的手上了。

史載,隆慶六年(1572年),僅僅在位六年的明穆宗朱載垕病危,他詔令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為顧命大臣,令他們輔佐年幼的太子朱翊鈞。

二十六日,明穆宗病歿,享年36歲,葬於昭陵。六月初十,太子朱翊鈞繼承帝位,改次年為萬曆元年,是為明神宗萬曆皇帝。

萬曆帝即位時年方10歲,還不能處理朝政,便由兩宮太后垂簾輔政。兩宮太后在宮內重用掌司禮監督領東廠太監馮保,外由內閣首輔張居正處理朝政大事,開創了萬曆初年良好的政治局面。

萬曆帝朱翊鈞是明朝21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在位48年,初期因張居正輔政,國政為之一新,史稱“萬曆中興”。張居正死後,萬曆帝為洩憤削其官秩,抄沒其家,拘禁、拷虐其子孫,並掘墳開棺戮屍。之後,他沉溺酒色中,為滿足其窮奢極欲的生活方式,大肆搜刮天下,為立儲之事賭氣二十年不見廷臣,遂使朝政崩壞,邊防不備,民變此起彼伏,率撲不滅。

先說說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是湖廣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後加太子太保等職,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明史》記載,隆慶六年(1572)七月,張居正和內監馮保共同輔佐年幼的明神宗朱翊鈞執掌朝政。

朱翊鈞上位僅一個月後,張居正利用權宦馮保將高拱排擠出權力核心,自己代之為首輔,並舉薦禮部尚書呂調陽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政務。至此,首輔張居正、馮保兩人執掌明廷,大權在握,烜赫一時。

馮、張掌權後,一主內,一主外,朝政大權全部落在張的手中。張居正對明王朝忠心耿耿,針對皇帝年幼的現實,進行了一系列扶君舉措。這年十二月,張居正向萬曆帝呈上《帝鑑圖說》,用圖解的形式對小皇帝進行講解、教育。同時,為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朝政腐敗、軍隊渙散、財政空虛、民不聊生的頹局,以除舊佈新、振綱除弊和富國強兵為宗旨,在整飭吏治、鞏固邊防、整頓經濟、獎勵農耕、興修水利等眾多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史家把張居正推行的改革稱作“一條鞭法”、“考成法”。

張居正經過十年努力,其改革舉措多數得以實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史載“海內肅清(主要為平息東南倭患、北方韃靼入侵),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四海昇平,“天下晏然”。

但他力推的改革卻動了當朝權貴、官僚、大地主的奶酪,並與之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於是受到他們的激烈反對與抵制。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故後,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也隨之戛然而止。

再看看明神宗萬曆帝的表現。萬曆早期(1573——1582)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大明出現了靖昌的局面“海內肅清,邊境安全”,國庫藏銀達四百餘萬兩,國儲積粟(存糧)可支用十年。當然,這些功勞都不能算作萬曆的治績,而是張居正革除積弊、勵精圖治的結果。

張居正一死,萬曆帝立即展開清算,歷時兩年的清算、報復之後,萬曆終於徹底拂去張居正政治威勢在他心理上投下的巨大陰霾,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皇帝。

正式親政後的萬曆表現如何?歷史文獻對他的評價很低,歸納起來大致有幾個特徵:沉溺酒色,不理朝政;橫徵暴斂,肆意揮霍;立儲紛爭,朝黨火併;民情激變,邊疆不寧......

限於篇幅,僅舉幾例:萬曆20歲親政時,後宮佳麗如雲,數以千計,他日夜縱酒作樂,經常喝的醉醺醺的,醉後動輒發怒,發怒後喜歡責罰他人,宮娥 、太監稍不留意,就要遭杖責,經常有人被打死。他還學會了抽剛從域外傳進來的大煙,痴迷花鳥。

萬曆被人揶揄為史上最貪財好貨的皇帝。正因為貪婪,他挖空心思,巧立名目,敲骨吸髓,大肆搜刮、盤剝,其派出的稅使、礦監遍地都是,遍及全國150多個州縣。

後來,為立儲一事委決不下,又引發激烈的朝黨之爭,身心俱疲的萬曆帝索性賭氣不上朝,時間竟長達20多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他躲在深宮裡不再臨朝視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詔令,全靠太監傳達。甚至連國家祭祀典禮他也不參加,而讓宗王替代。直到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發生了“梃擊案” ,他才露了一面,從那以後直到死再也沒上過朝(不要提什麼萬曆三大徵,那也是文武能臣的功勞,和萬曆無關)。

史載,萬曆中後期,政治極度腐敗,因朱翊鈞揮霍無度,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加上水、旱、蝗災連年不斷,百姓窮困,民怨沸騰,尤其是礦監稅使肆無忌憚的壓榨,激起民變不斷,反抗鬥爭遍及大明的每一個角落。

有記載的反礦監稅鬥爭有:萬曆二十七年(1599)山東臨清反對橫徵暴斂鬥爭;次年發生在武昌的民變,目標也指向了無惡不作的徵稅使;規模最大的一次發生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江南蘇州的數萬織工(手工絲織)被稅吏逼得紛紛失業,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織工葛榮率領數千人暴動,幷包圍了稅使孫隆的衙署,用亂石砸死孫隆爪牙黃建節,將其餘的六、七個幫兇抓住後綁縛手腳,拋到河裡餵魚,然後放火燒衙。孫隆嚇得魂飛魄散,乘亂爬牆逃脫。此後,江西上饒、雲南騰越、福建漳州等地接連發生民變,明廷一日數驚,焦頭爛額。

萬曆心裡很清楚,造成這種局面的罪魁就是自己 。那不得人心、惡名遠播的“採榷” ,二十年不理朝政、做甩手掌櫃的奇葩行為,都無一例外的自尋死路,將明帝國推入驚濤駭浪、風雨飄搖之中。

萬曆四十六年(1618)四月,在荒寂苦寒的遼東,明廷的勁敵、後金豪酋努爾哈赤以殺祖殺父之仇等“七大恨”殺生告天,誓師伐明......“薩爾滸”之戰的慘敗,將國之將亡的威脅明白無誤地推到了萬曆面前,他終於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同時伴隨著巨大的困頓與悽愴。萬曆死後僅7七年(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饑民揭竿而起,揭開了明末農民大暴動的序幕。

明不亡於崇禎,名實亡於萬曆......如果沒有張居正,這一切恐怕要提早發生幾十年.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對對對,說得對,張居正就不該妄圖中興大明朝,就不該改革,就老老實實的混吃等死,反正已經位極人臣了,幹嘛吃力不討好的幹這幹那呀。


張居正真不是個好人啊——查抄張家所獲黃金2400兩、白銀17700兩、金器3710兩、金首飾900兩、銀器5200兩、銀首飾10000兩,另有玉帶16條等等,真是個大貪官啊!真的是死有餘辜啊!

然而,卻沒看見張居正作為一個能臣,起碼延續了明王朝半個世紀的氣脈,張居正死前不久,北京糧倉有足夠的存量以滿足此後九年的需要。除非在緊急時刻不能支取的太倉庫儲藏室裡的存款增加到600多萬兩銀子。太僕寺保存到400萬兩,南京庫房增加到250萬兩,廣西、浙江、四川省庫平均存款在15萬至80萬兩之間。



據估算,若是把張家的總資產摺合成白銀,大約只有嚴嵩的十分之一二;而與馮保相比,還不到其十分之一,這樣的人,真的又有何值得指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