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在歪脖子樹下吊死的時候,身邊的太監說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忠賢當時若還活著,大明朝還能延續嗎?

貪吃的豬十二戒


近年來,關於晚明歷史的研究越來越多,很多未經證實的資料也逐漸流出,而關於“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的探討更是成了其中最為熱切的論題。對此,我就個人認知角度,談些不成熟的看法。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以其實際行動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壯邁誓言的朝廷。我們對她所寄予的希望實在太大,而他所帶來的失望卻是更大。大明朝的覆滅,直接導致了華夏淪於腥羶近三百年的悲慘歷史。而經過滿清三百年奴化改造的漢人再也不能像漢唐、宋明一樣堂堂正正,挺直腰桿。

一:賦稅——大明帝國的經濟命脈

萬曆以前,明朝的財政收入主要是農業稅,但隨著朝代的發展,國家財政日趨緊張,素養“救時宰相”之稱的張居正於是在皇太后的支持下進行“一條鞭法”的政治改革。將賦稅重點從農業稅轉移到商業稅。此舉不僅大大緩解了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而且不數年就實現了“國庫富足,財政寬裕”的目標。漸呈頹勢的明王朝也變得生機萌動

可張居正雖然挽救了日迫西山的大明朝,卻也徹底得罪了江南地區的工商業利益集團,所謂“死道友莫死貧道”向來重利的商人哪什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為了實現廢黜“商業稅”這一共同目標,他們糾集在一起,開創了“商人干預政治”的歷史先河。但限於特殊的身份辨識,他們只能走“曲線救國”的道路,暗地裡培植讀書的苗子,由此,東林書院——東林黨應運而生,成了他們的官方代言人。

公元1620年,業已垂暮的萬曆皇帝溘然而逝,泰昌帝在東林黨人的擁戴之下登基。同年,深受東林大恩(爭國本事件)的泰昌帝將朝政大權付託於東林黨人。隨即,東林黨以“祖宗之法不可變”的理由廢黜“商業稅”,納稅的重擔再次回到農民身上,帝國內部的階級矛盾一觸即發。
五個月後,泰昌帝猝然崩逝,年僅16的天啟皇帝繼位。正在高位的東林黨趁勢排擠、打壓齊、楚、浙黨,試圖滌盪朝野,建立東林帝國。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天啟帝雖然年齡幼稚,但卻秉承了老朱家一貫的傳統——天然的不信任這群道德文章的士大夫,本著“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的原則,小皇帝大筆一揮,將矜矜業業、勤勤懇懇照顧了自己十幾年的魏忠賢推到臺前。至此,大明朝進入魏忠賢時代。
二:整頓軍政,一意抗金的魏忠賢再起“商業稅”

話說魏忠賢這人雖然素質低下、人品卑劣,但數十年的底層生活卻讓他深悉帝國癥結所在,當此遼東戰事吃緊,努爾哈赤虎視眈眈,驕兵悍將秣馬厲兵之際。面對想要保家衛國,勢必就要大量的錢糧,可國庫空虛,內帑耗竭,沉重的稅賦已使百姓賣妻鬻子,倘若繼續壓榨只會激化矛盾的財政困境。

尚有一隙之明的魏忠賢還是有些愛民之心的,為了支持遼東軍備,堅決抵抗建州女真,魏忠賢一方面積極打擊、迫害東林人;另一方面則趁勢重啟“商業稅”政策。搞的東林黨人自顧不暇,只能藉手中翰墨,營造聲勢,引導輿論,天下之大,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知閹黨枉害忠良、霍亂朝政。可嘆,天下百姓竟不知他們口誅筆伐的閹黨才是他們的救命恩人;他們深切同情的士大夫才是恨不能將其敲骨汲髓的吸血鬼。歷史的弔詭,莫過於此。

所謂“有錢好辦事”隨著國庫日漸充盈,孫承宗和袁崇煥在遼東戰場上經營的有聲有色。他們大肆購買火氣、火銃以及紅衣大炮等重武器,此外還營建了名重一時的“寧錦戰線”。遼東戰局形勢大好,捷報頻傳,後來在袁崇煥掌權時期,甚至還用炮重傷努爾哈赤,致其不治而亡,後金隨即陷入皇位之爭。

但這前景光明、勝利可期的一切卻在魏忠賢死後頓做冰消,再度執政的東林黨人“恨烏及烏”,不問青白一律裁汰魏忠賢主政時期的政策和規劃,甚至臨陣易將,使原本漸入佳境的遼東局勢變得風雲詭譎,不可估測。不僅如此,“商業稅”的再度被廢,致使原本就已天災人禍相薦而至,使隨處可見易子而食的慘狀的北方頓時雪上加霜。

崇禎元年,“窮則思變,奮力求存”的中原百姓終於揭竿而起,不數月而化為滾滾洪流到處衝擊著大明朝的根基。但即便如此,商業集團的代言人——東林黨人依舊不願繳納賦稅,甚至還口出風涼的調侃崇禎。

三:治大國如烹小鮮,操之過急的崇禎帝和趁虛而入的東林黨
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稍懂烹飪之道的人都知,上佳的美味,對食材的搭配和火候的把握都極為講究,君王臨朝理政,也最講究“制衡”之道。
崇禎元年(公元1627年)急於收攏君權的崇禎聯合形勢頹敗的東林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剿滅魏忠賢的閹黨。隨即,沉淪下僚的東林黨趁勢崛起,黨同伐異,廢黜並制定一系列有利工商業發展和士大夫階層的制度和政策。想著借刀殺人的崇禎反而成了東林黨剷除閹黨的利刃,大明王朝的主導權被牢牢掌控在東林黨手中。
話說,魏忠賢雖然作惡多端,罪該萬死,但他卻有效整合了國家資源穩定了遼東戰局,而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為苟延殘喘的大明朝續命。可隨著年少輕狂的崇禎帝的介入,原本三足鼎立的局勢被打破。帝國再度陷入難以挽回的局勢。
綜觀崇禎十七年的執政歷史,在哀矜與喟嘆的同時,我們不禁遐想,假如崇禎帝能夠動心忍性,包羞忍辱,在閹黨的護持之下儘快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畢竟閹黨只能依附皇權而存在,他們和皇帝之間是唇寒齒亡的關係,並不像大部分士族,往往以家族利害為重點),進而逐步削弱閹黨,確保在魏忠賢推出政權後也成朝政的相對制衡。如此,以崇禎的英睿果決,宵衣旰食,完全有可能使大明朝起死回生,即便真的迴天乏力,也不至於做十七年獨夫傀儡,被一群面目和善卻心懷蛇蠍的偽君子玩弄於鼓掌之中。臨了落個“昏君,暴君,剛愎自用”的罵名。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在此,我決無意為魏忠賢翻案,因為他確實死有餘辜;但瑕不掩瑜,我們不能因為魏氏的窮兇極惡而忽視了他的貢獻。同樣,我是真的痛恨東林黨人,這群尋花問柳章臺路,吟詩作對到天明的士君子,擅於黨爭內鬥而暗於治國理政。不僅如此,到了國破家亡之際,更是寡廉鮮恥卑躬屈膝以侍異族。“自古文人多傲骨”在他們身上簡直就是莫大的諷刺。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狐筆春秋


崇禎把三尺白綾掛在歪脖子樹上,剛要把頭套進去,身邊的太監曹化淳說話了: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崇禎忽又想起十七年前,兄長朱由校的臨終叮囑:

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崇禎痛哭一場,隨後道:“大勢已去,現在說啥都晚了,我去上吊了,咱們陰間再見吧!”。


那麼問題來了,真如太監所說的那樣,有了魏忠賢,大明就不會滅亡了嗎?

我覺得滅亡肯定要滅亡的,但至少不會這麼快,或許還能苟延殘喘個幾年。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魏忠賢是個高手,一個斂財高手。

魏忠賢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他“創收”能力了得。當時江南是明朝最富庶之地,工商業、海洋貿易非常發達,天下財富,盡在三吳。

但是江南雖然富裕,貢獻上來的稅很少,這是因為萬曆末年,在東林黨的干預之下,工商稅、海稅被廢除了,農民頭上的稅並沒有減,結果形成了富人少交稅,窮人多交稅的荒誕局面。


魏忠賢手握大權之後,很快發現了這個秘密,宣佈恢復工商稅、海稅,此舉遭到東林黨人強烈抵制,他們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魏忠賢又通過手裡的殺人工具—東廠,殺掉了一批東林黨首腦,政策終於得以推行。

幾年之後,國庫迅速充盈了,有了錢,魏忠賢修黃河水道,搞軍事,造武器,火銃、戰車、大炮這些重型武器全配備到了北方重鎮。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明末打的幾場大勝仗,都是在魏忠賢當九千歲的這幾年:寧遠大捷,明軍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寧錦大捷,明軍打得皇太極落花流水。

為什麼明軍能取勝呢?還不是裝備好,戰鬥力強嘛!要滿足這兩點,必須有錢才行!

有人或許說,魏忠賢貪得無厭,中飽私囊,這話確實不假,但魏忠賢貪的多,賺的更多啊!他貪的這些錢,說到底還是明朝的錢,皇帝說拿回來就拿回來了。和珅貪了這麼多錢,最後還不是被抄了家,錢又一分不少地回到國庫了嗎?


也只有魏忠賢這種光腳不怕穿鞋的,才能壓制住東林黨。要知道,東林黨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不搞定東林黨,就不可能有錢。

不過,魏忠賢算是徹底得罪了東林黨人,勢同水火,不共戴天,朱由校死了之後,朱由檢上臺了,朱由檢就是崇禎。

崇禎上臺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魏忠賢,崇禎此舉贏得了東林黨人的讚許,獲得東林黨人的大力支持。

沒有了魏忠賢的牽制,東林黨登上了政治舞臺,工商稅、海稅再次廢止了,西北災區的稅不減反增。

為了彌補財力不足,節約開支,東林黨打起了驛站的主意,宣佈裁撤驛站,後來幾十萬驛卒成了無業遊民,這成了一股可怕的不安定因素,但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些驛卒裡有個人叫李自成。


如果不裁撤驛站,李自成就不會失業,李自成不失業,他就不會造反,李自成不造反,明朝或許不會滅亡。

可笑的是,當李自成農民軍快要打到北京城,明朝國庫已經空了,前方士兵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之時,崇禎只能低三下四地號召大臣和國戚捐款,後來只募捐了二十萬兩。

而當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強迫王公貴族募捐之時,居然捐出來了七千萬兩,假如早一點捐出七千萬兩銀子,或許明朝就不會滅亡了!


一半秋色


回答這個問題要明白明朝政治生態運行模式。

明朝初期,狠人皇帝朱元璋將中書省撤銷,從此宰相退出了歷史舞臺。原來宰相就是皇帝和百官的潤滑劑,也是一個緩衝,更是皇帝統治百官的一個工具。朱元璋撤銷了宰相之後,並且立下了後面的皇帝都不能再重設宰相的規矩。從此皇帝只能直面百官集團,皇權政治講求的是平衡,皇帝是超然的存在,是裁判,通過雖然更改規則和吹黑哨,平衡下面百官的勢力。現在皇帝不再超然了,親自下場比賽了,這個權力的天平沒有了平衡器,後面的皇帝變聰明瞭,設置了內閣和太監承擔宰相的責任,也是營造新的政治平衡。內閣成了百官名義上的頭,太監統帥東廠西廠錦衣衛與內閣和百官對陣,形成了新的平衡。這也是為什麼明朝那麼多權勢熏天的太監,比如劉瑾,汪直,其實這都是皇帝故意扶植與百官集團拔河的。他們的權力都只是皇帝賦予的。這也是為什麼再牛逼的太監,只要皇帝想收拾他了,他毫無還手之力,真的是君讓臣死臣不能不死。

崇禎估摸著因為是哥哥要即位,所以他自己沒有受到良好的帝王教育,不懂得政治玩法這一套,上來就把魏忠賢給收拾了。而且他自己又不去培植新的宦官勢力,於是他自己重新下場和百官比賽了,造成了他既是選手又是裁判。於是,他成了官場上所有人的對手。他的聖旨真的成了聖紙,不再沾底氣。收稅,只能壓榨窮苦百姓,捐款,百官無動於衷,打仗,大家互相拆臺。

崇禎皇帝自己生性多疑,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內閣首輔,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所殺大臣不計其數,僅總督就有七人,巡撫十一人,更是冤殺了袁崇煥,自毀長城。也造成了百官中的有識之士沒人敢也沒人願意為皇帝提出逆耳的忠言。崇禎這個人還死要面子,不肯負責任,有了錯誤都怨到別人身上。其實他原本不一定要死的,可以和滿族議和,或者招安李自成,而且當時滿族願意議和,李自成也願意招安。即便是後來北京即將城破之時,也可以將都城南遷,沒有必要一定要死。

當然,並不是說全是崇禎自己的問題,百官就真的沒有問題。從李自成進北京,將捐款時一干哭窮的百官手裡敲詐出來幾千萬兩身家,可以看出百官的腐朽。從清朝入關,百官一個個立馬剃髮易服,立馬跪舔新主子的嘴臉,可以看出百官的民族氣節。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何況也沒有官員與王朝殉葬。這麼一幫人,能指望他們幹啥?

魏忠賢不是好人,但是能辦事,會辦事,而且願意辦事。相對於百官,魏忠賢更加願意做點什麼維護大明王朝的統治,畢竟百官投降了還依然是百官,魏忠賢如果沒有大明皇帝他就什麼都沒了。何況魏忠賢不怕得罪人,敢於向有錢人開刀,能搞來錢,大明王朝不就是死在沒錢上嘛。如果有錢,可以打仗,可以剿匪,如果有錢可以招安李自成,可以和滿族議和,如果有錢,可以不用向窮苦百姓壓榨那麼厲害。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起碼,魏忠賢活著,大明不會亡的那麼幹脆,甚至會不會亡都是未知數。不過就有了另一個問題,剛愎自用,不願意分權的崇禎能容得下魏忠賢嗎?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崇禎自掛東南枝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呢,我希望他死的時候不是一個糊塗鬼。他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阿歡的史記


不做那麼詳盡的分析。有沒有說魏忠賢這事兒咱不敢斷定。“大臣誤我”這句倒是有廣泛記載。意思其實都一樣。文官集團,東林黨,所謂的清流吧,他們失去了制約。

我突然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嘉靖那番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都灌溉了兩岸田地的說法。嘉靖對於朝局對於大臣是洞若觀火的,用了嚴嵩,老好人呂芳走後他還要重用狠人陳洪。嘉靖心裡是太清楚了,當年的大議禮,你說嘉靖狠吧,他也算是看透了這幫人。

歷朝歷代,不管哪一個群體在朝裡沒有了制約,那就直接威脅到皇權了,皇帝想幹點啥,幹不了呀。所以明朝幾乎歷代都是有宦官專權的。很簡單,不出宦官專權,就出閣臣專權,土木堡之變,誅了王振,來了于謙,這時候權臣已經可以左右廢立了哈,至於後來奪門之變復立英宗,權臣徐有貞又來了……再往後,萬曆初,皇帝年少皇權稍弱的時候,權臣又來了哈,張首輔

但這裡列舉的于謙,張居正都是有治國之才的棟樑,這都沒話說。關鍵這崇禎是要勵精圖治,是想做事的。這時候你上來把魏忠賢拿掉了,把宦官打壓下去,誰替你壓百官?這時候,崇禎就嚐到苦頭了,想幹這個想幹那個,群臣不接你的茬啊關鍵...

從古到今,越是到了國家危難的時候,越需要集中權力。于謙,張居正,歷朝歷代很多權臣都是這樣產生的。要麼就集中要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身上。可惜崇禎空有理想,沒有雄才,也沒有大略。他手下有嗎?別說袁崇煥,袁凌遲的時候,京城百姓能上去恨不得撿塊肉吃,可見他在國內遠沒有這個威望,錢謙益行嗎?跳水殉國嫌水太涼,這種人就算了吧……其餘諸公,皆不足道哉、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排著隊要當大順的官,國家危難不見他們出幾個錢,李自成從他們家裡抄出千八百萬兩白銀!

所以結局就是,崇禎依靠不了雄才大略的能臣,也因為自己打壓了宦官,壓不住群臣,自己也成了光桿司令……然後自己也沒有雄才大略,幹啥啥不行,誰也信不過,還天天猜忌。把大明拖死了也把自己拖死了。

而失去宦權壓制的東林黨在之後南明又幹了哪些操蛋事兒呢,罄竹難書啊!一個版圖,軍力,國力,形勢遠勝南宋的南明,直接被他們乾沒了,這個就不細說了感興趣的自己去查去。總之就是黨爭嘛,對所謂閹黨的大清洗吧,還有非要在廢立的問題上冒天下之大不韙,非要立對自己有立的。在朝局,軍隊,民心最需要團結的時候一通瞎搞毫無廉恥。結果又斷送了南明,後來就不說了哈後面那段時間的南明就已經是軍閥擁立了,正統也搞沒了,完全的名存實亡。所以說,這幫大臣不僅僅斷送了崇禎而且斷送了南明,完全葬送了大明王朝。

總的來說,就算崇禎朝是個死局。但是在當時要想一改前朝之弊,要想讓這個王朝煥然一新,重新振作,你就必須要出現于謙,張居正這樣的宰輔之才,或者歷朝歷代那種雄才大略的中興之主來力網狂瀾,而這首先第一步,就必須是權力的集中。崇禎飄啊,以為拿掉閹黨,東林黨那幫天天吵架的就不吵了,能幫著他一起幹,結果架空了自己,你們可以說崇禎可以任命官員,可以天天換首輔,但是朝廷以下呢,都是東林黨的人,政令一到下面根本就推行不下去,你可不就是被架空了嗎,總之啥也幹不成,眼睜睜看著大明滑向深淵。

這時候想起魏忠賢了?再往前看看,劉瑾,王振,再說說鉅奸嚴嵩,一千一萬個王八蛋,但是就一點,這幾個都聽皇帝的!而且能幫皇帝辦成事兒!其他好壞咱不爭論,這幾個也確實王八蛋,但是這裡講的是,身邊連這種人都沒有的崇禎,得有多孤單!鉅奸如嚴嵩這樣的,都還用了胡宗憲,穩住了大明。袁崇煥……哎!!!

正面回答提問,我認為有魏忠賢,大明還是藥丸,因為我已經反覆說過了,不僅是要權利的集中,也要看集中在誰身上,崇幀,魏忠賢,這都不是雄才大略的主,而下面吵成一團的東林黨,不僅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共同擁戴一個雄才大略的主..更何況制度已經爛透了,想改也沒這個時間了,王朝到了這個時期,只有打爛了重組才能改革。歷朝歷代皆是如此。所以說換湯不換藥的南明,也沒捱過幾年...後面那些軍閥擁戴的咱不算啊

說了這麼多,還是因為一句話,東林黨,對於崇禎,對於南明...對於大明之亡....

罄竹難書!!




-洛林


引言:魏忠賢是明朝乃至古代有名的宦官!自宮進入皇宮後改名李進忠,在出任秉筆太監之後,他改回“魏”姓,被皇帝賜名“魏忠賢”!魏忠賢極受皇帝的寵信,被稱為“九千歲”,可想而知魏忠賢的地位有多高!魏忠賢得寵之後,在朝廷上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橫行霸道。從而引起一句古話“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帝!

崇禎皇帝即位後,一一列舉出魏忠賢的罪狀,將其處死!魏忠賢被世人稱為“千古第一大宦官”!

崇禎皇帝

針對題主您所說的“魏忠賢如果不被處死,是不是能夠拯救大明王朝呢?”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會有自己的見解,我想為您分析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魏忠賢不被處死,能夠暫時延長明朝的滅亡時間!

第一點:魏忠賢是“千古第一宦官”,可有能力有魄力!

魏忠賢雖然的確是“千古第一大宦官”,可是我們不能夠忽視他的能力的確高明!魏忠賢被人認為是老奸巨猾、無惡不作,當時明朝黨派之爭激烈,魏忠賢與東林黨屬於死對頭,東林黨不信服魏忠賢,魏忠賢就處死諸多忠臣良將!

事實上,魏忠賢的確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宦官,卻在明朝末年袁崇煥的一話: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袁崇煥竟然表示魏忠賢是救世良臣!無形中是肯定魏忠賢雖然奸詐,可是他能力的確強,乃至東林黨一直無法推翻他!

魏忠賢

第二點:魏忠賢專橫期間,百姓能吃上飯,將領抵禦外敵!

固然,我們去了解一個人往往從“壞處”看待!不管一個做了多大的好事,只要辦錯一件事就會被批評!魏忠賢在朝廷上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宦官,可魏忠賢出身貧苦家庭,能夠明白老百姓的不容易!雖然專橫,可至少能夠給老百姓一碗飯吃!魏忠賢專政期間,河南遇到天災,顆粒無收。魏忠賢得知後不僅免去了和河南農民的賦稅,還撥款放糧救濟災民。黃河水患頻發,派人修繕水道,改善兩岸老百姓的生活!

再者,魏忠賢放權給邊疆將領,與袁崇煥共同抵禦皇太極的入侵!想對比而言,東林黨在李自成、吳三桂等人叛變的時候,有過多少的抵禦外敵政策,有過哪些救百姓於水火的事情?

崇禎自盡

固然,我不認為魏忠賢是一個好人,可是他的存在至少能夠暫時緩解明朝的滅亡!每個人都有其兩面性,魏忠賢的代表是“無惡不作、老奸巨猾……”可他也有一絲一毫的“好處”!不是嗎?

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的,任何人都無力迴天!魏忠賢最多能夠暫時緩解,可治標不治本!明朝帝王的不作為、老百姓苦不堪言等都是明朝滅亡的因素!

(END)

我是木子,與您談古論今,共暢歷史長河的人與事!歡迎【關注】木子談歷史!

木子談歷史


魏忠賢如果活著,明朝就不會滅亡嗎?

千古第一大宦官

魏忠賢年輕的時候,沉迷於酒色並且喜歡賭博,後來因為賭博欠下了一大筆的錢,最後沒有辦法償還,便利用宮中的關係進入宮中當了一名太監。因為他家境貧寒所以又不識字,做了很久的官職位也沒有升遷。

明熹宗是個喜歡做木匠的皇帝,明熹宗繼位後也不理國事,一心他的木匠營造生活。後來魏忠賢靠著溜鬚拍馬和他的小聰明得到了熹宗皇帝的喜愛。便開始了他的平步青雲,一路做到了司禮秉筆太監,拉開了宦官專權的序幕,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流毒天下。

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魏忠賢仗著有皇帝的寵愛給他撐腰,大肆誣陷迫害忠良,剷除反對他的人,權傾朝野便有了九千歲的稱號,甚至在大多情況下所說的話比皇帝還要有用多,下面的人沒有不懼怕他的。

以他為首的閹黨在朝堂和國內開始胡作非為,貪官汙吏與日俱增,欺壓百姓打壓貧苦。搜刮民脂民膏,加徵各種稅務,使社會的各種弊端日益凸顯出來,橫徵暴斂,導致百姓貧苦紛紛大規模起義。

無力迴天,已成定局

魏忠賢雖然在崇禎即位後被剷除,但閹黨勢力根深蒂固,對國家的影響還在,百姓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已經太久,加之內憂外患“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外族侵擾”詬病太多已經是無法再挽回的了,明朝的滅亡也成了必然。所以就算魏忠賢還活著,也改變不了明朝的滅亡。


排骨咋不香了


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前四天,再次得到重用的太監曹化淳,鑑於當時的情勢對崇禎皇帝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皇帝也認為是的,並讓曹化淳收葬魏忠賢的遺骸,此時的崇禎皇帝參感覺到,當初殺魏忠賢是多麼荒繆的舉動。“ 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嗚呼!此真謬舉矣。《明馮夢龍·燕都日記》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魏忠賢並不是一味的禍亂朝政,也是有可取之處的,只是剛登基為帝崇禎年輕氣盛,並不懂得如何駕馭朝臣,就倉促處理魏忠賢的閹黨勢力,最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那魏忠賢當時若還活著,大明朝還能延續嗎?

明熹宗朱由校去世前一天,在乾清宮召見諸大臣,說魏忠賢等人忠貞可靠,一切大事都可與他們商量,召見閣部、科道諸臣於乾清宮,諭以魏忠賢、王體乾忠貞可計大事。《明史·熹宗本紀》,暫且拋開魏忠賢的種種惡行,如果崇禎皇帝遵循明熹宗的建議,繼續重用魏忠賢大明至少是可以撐一段時間,至於能夠撐多長時間,這就要看崇禎皇帝對他的相信程度,如果不能達到熹宗的相信高度也是白搭,因為做起事來容易受到鉗制,如果前邊信任後邊猜忌,就會和後來的袁崇煥、盧象升等武將一樣,還沒有來的及施展就被猜忌而死了。

魏忠賢的能力是在得到,明熹宗的充分授權之後才發揮的,但是我們大多時候看到的是,魏忠賢殘害忠良,禍亂朝綱,大肆打壓東林黨人,提拔自己的一些心腹擔任要職,從而使得朝廷內外都是他的人,人都是善惡兩面的,卻沒有注意到他在明熹宗時期,為鞏固明朝疆防做的努力,如加固長城要塞,及重用袁崇煥、孫傳庭等武將。況且魏忠賢雖然心狠,也僅限於東林黨及其它反對他的人,對待老百姓他還是很照顧的,如北直隸發生大旱他就減免該地區的賦稅等,而史書極力描寫魏忠賢禍國殃民,卻不見明熹宗時期又多少大的農民起義,反倒是勤政的崇禎時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魏忠賢還有照顧百姓的地方就是徵收“商業稅”,

當然這個“商業稅”不是他發明的而是名相張居正發明的。萬曆時期是資本主意的萌芽期,眼光獨到的張居正就想開徵收“商業稅”可以那些江南地區的大臣不同意,最後只是能收取部分充入萬曆皇帝的內庫,萬曆時期的三大徵軍餉就是從內庫出的,這些江南的地區的大臣之所以不同意,是因為他們都參與到了各行各業當中,收商業稅就是從他們手中搶銀子,他們怎麼可能同意。這些個江南地區的大臣,在萬曆後期慢慢形成了東林黨,萬曆去世後東林黨人掌權,就廢除了商業稅,

可當魏忠賢全面掌權之後,面對虎視眈眈的滿清,魏忠賢不得出兵去打,畢竟他的榮華富貴是依附在大明身上的,如果大明朝沒有了他也就什麼都沒了,可打仗就得要軍餉,但當時全國災荒不斷,從老百姓身上籌不到軍餉,只能在再次開徵商業稅,雖說東林黨人也反對,畢竟魏忠賢隻手遮天他們翻不出浪花,從而使得大明朝有錢去購買火器,造紅衣大炮,修繕喜峰口、山海關,加固長城附加州縣的城牆,讓沒有後顧之憂的袁崇煥放手打,追終袁崇煥在寧遠大捷重創清軍,鴨綠江口的毛文龍不斷騷擾滿清,甚至明軍還在臺灣的澎湖縣,兩次打敗當時的歐洲強國葡萄牙等等,可見在魏忠賢的主導下,當時遼東的形勢也比萬曆後期樂觀,大有收復遼東的趨勢。

可見朱由校重用魏忠賢不是一味寵信,魏忠賢也卻是有辦大事的能力,以至於臨終囑託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不成想年輕氣盛的朱由檢,登基後不久就除掉了魏忠賢,使那些被壓制多年的東林黨人,一下有翻身做主了,急忙給崇禎皇帝上書,廢除了和他們切身相關的商業稅,而明朝的外患並沒有停止,同樣面對軍餉壓力,掌權的東林黨人把軍餉轉移到了,災荒連連的西北百姓身上,從而造成了流民揭竿而起,為了節約軍餉裁撤驛站,給大明帶來了掘墓人李自成。

在世人眼中崇禎皇帝是個勤政愛民,好皇帝的典範,一心想要中心大明,可是在他執政的十七年裡,大明非但沒有中心反而滅亡,這除了崇禎皇帝本身猜忌的性格外,就是忠奸不分的用人,同樣的袁崇煥、孫承宗等人,在魏忠賢手上可以讓清軍不敢越寧錦防線一步,而造了崇禎手上不是身首異處就是撤職在家,讓有能力的盧象升、左光斗等人慘死。崇禎從不止一次的說:朕非亡國之君,爾等都是亡國之臣“ 可見造成大明滅亡,崇禎皇帝也有很大責任,不能光賴那些庸碌的大臣,畢竟這些大臣是他以後提拔的。因此,即使魏忠賢活著遇到崇禎這個,不敢擔當的皇帝也難以維持大明江山。


麇子文史


第一點,因為明朝的政治生態十分惡劣,造成了一批特殊的文人集團。這批人只知內鬥,不管國家的發展,最典型的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不管你魏忠賢做了什麼,不管對錯都是錯的。他們拿著國家的工資,做的事情就是扳倒政敵。當魏忠賢的閹黨被滅了之後,卻沒有一個能人能支撐起大明國家機器的運轉,實在是可悲。

第二點,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第三點,聰明的君主都是在兩派中間調停的,使兩派都能有得有失,才能把朝政穩定住,皇位才能做的穩。如果像崇禎一樣消滅閹黨讓東林黨一家獨大,而東林黨都是一幫腐朽文人,百無一用是書生。崇禎在最後的感嘆就是,我是被這群混蛋下屬給害死了啊!

總之,自古以來能幹事的都是有缺點的人,寇準為相數年,為國家做了多少貢獻,可是因為個人性格的原因不得善終。張居正實施新法,讓大明富強起來,結果被萬曆皇帝反攻倒算。王安石變法使北宋稱為當時世界上經濟最強的國家,可是最終還是罷相賦閒,而且編排他的段子層出不窮。而我們心目中清官海瑞,包公,哪一個是為國家做過大貢獻的呢?歷史就是這樣的撲朔迷離,這也正是他的迷人的地方。


如煙入幻


魏忠賢也許能幫助大明王朝苟延殘喘一段時間,但絕對起不到延續王朝的作用。


我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01

士大夫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到只有家族而無國家的地步

明朝是一個典型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王朝,士大夫從民間到朝廷的勢力都滲透的很深。到了明朝末期,代表士大夫勢力巔峰的東林黨橫空出世。

可悲的在於東林黨雖然是儒家政治集團的典型,但其未繼承儒家“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理念,而是一個聚集起來謀私利的朋黨而已。

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並藉著崇禎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使得明末的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農民,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

史載崇禎皇帝張口向大臣們借錢,大臣們卻紛紛喊窮,不願意借錢給皇上。皇上老丈人周奎不得不捐出1萬兩,其他大臣家裡藏幾十萬兩的,卻只認捐幾十兩。可見這些士大夫利益集團已經無視國家到何等觸目驚心的地步。



02

軍隊已經完全喪失了戰鬥力,無法為王朝的續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明朝軍隊從初期的吊打蒙古騎兵,在軍戶制度的逐漸糜爛下,經歷土木堡之變、薩爾滸之敗後,已經完全被打斷了脊樑骨,喪失了抵禦外辱的勇氣。但對內則把暴虐展露無遺。左良玉則是這類人物的典型代表。

出生低微的左良玉為實現出人頭地的理想,少時聞雞起舞、刻苦修煉,終練就一身真功夫,更牛掰的是一手百步穿楊的箭術。之後從軍通過悍不畏死與作戰勇猛,累功升為正四品武官。經歷一系列齷齪事情後,左良玉被調去鎮壓農民起義,從此一個真正的軍人蛻化為權力的奴隸。

左良玉為保證自己的權力而不停擴充軍隊,沒糧餉供應軍隊時則放縱軍隊劫掠農民,遇到李自成的軍隊則為保存實力而不戰而逃。

一個國家的軍隊淪落到對內兇悍對外猥瑣的地步,大明王朝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魏忠賢不死也是迴天乏力。


03

連年的戰亂導致的是國家經濟基礎已經崩塌,人心也已經崩塌

統治階層為代表的東林黨只顧私利,一是兼併土地導致農民流離失所,二是自己經商而反對政府徵收商稅導致大明王朝國庫空虛。

整個崇禎時期,北方不斷的餓死人,而南方耕地面積卻逐年減少,大量的良田被改為桑田。海關,礦山的太監被召回,導致明朝在南方根本收不上稅。

陝西大災的時候,崇禎派人賑災,只帶10萬兩白銀,數百萬人鬧災,十萬兩白銀根本無濟於事,結果災情惡化。李自成振臂一呼而天下大亂,最終一路打進北京城。發生的一件估計都會令他懵逼的事情:

李自成進入北京,從國庫沒搜到許多銀兩,就向大臣們搜刮,誰喊窮就一頓皮鞭過去,不得不乖乖地交出銀兩,一下子李自成在京城就搜刮到了七千萬兩白銀。其中,王公貴族、太監宦官各佔三成,百官商人兩成,其餘兩成是老百姓。


結語

一個優秀的領導也許可以實現力挽狂瀾,但魏忠賢的能力與位置還起不到挽救大明王朝的作用。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讀史自思


魏忠賢沒有活到那個時候,他能不能力挽狂瀾已經不知道了。魏忠賢活著的時候雖然民怨沸騰。但是沒有到了活不了的地步。

他把有能力的有膽量的大臣都殺了,剩下了一些貪官汙吏。這些人不是貪官汙吏能在魏忠賢底下活下來嗎?這些人導致了,國庫空虛明朝無力救災。後來李自成進了北京城搜出了這麼多金銀珠寶證明了這一點。

連袁承煥都給他建生祠,背後肯定不知道送沒錢。這些錢是怎麼來的?不是貪的嗎?

貪汙之風在魏忠賢那就已經開始了,他死後達到了頂峰。所以,明朝的滅亡和貪腐有很大的關係。魏忠賢有很大的責任。

魏忠賢活著就能力挽狂瀾嗎?可以參照和他一樣有能力的太監趙高。趙高殺蒙恬和公子扶蘇,這兩個人若在秦朝不會亡。

雖然重用了章邯,使秦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最會秦國還是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