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躍三娘灣(6):為什麼說三娘灣白海豚是地球上“最後一群”?

豚躍三娘灣(6):為什麼說三娘灣白海豚是地球上“最後一群”?

吳世林 / 文


我一定要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把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保護下來。欽州灣、北部灣的經濟發展和自然保護一定要取得雙贏。這就是我最終的目標。

——潘文石


豚躍三娘灣(6):為什麼說三娘灣白海豚是地球上“最後一群”?


第三章 擔 憂

潘文石教授常說:“我一定要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把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保護下來。”從中不難看出他的擔心與憂慮。

1. 最後一群

三娘灣的白海豚,真的是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嗎?

談起這個問題,我不得不先說說鄧大哥。

身材高大的鄧大哥,是基地誌願者、攝影師、紀錄片導演。他跟蹤記錄教授的科研足跡長達10年。他以他的所見所聞,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解決了我心頭的疑慮。

以下是我同他的採訪錄音中的一段。


豚躍三娘灣(6):為什麼說三娘灣白海豚是地球上“最後一群”?

鄧:從東海、臺灣海峽,然後再到南海、珠江口、雷州半島、北部灣、越南、馬六甲海峽、安達曼海灣,一直到斯里蘭卡、印度洋,我都走過,那是我在央視時拍《海之夢》紀錄片所走過的線路。我認為,中國與東盟的關係,是通過海洋來實現的,以前有過絲綢之路的貿易史,它同時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史。現在新的歷史時期裡,又有了新的發展,重啟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和那些國家通過海洋進行互聯互通,最終會聯通到整個世界。我們在拍攝過程中瞭解到各地老百姓的生存狀況,我們瞭解最多的應該就是他們的漁民。走了2萬多公里的海岸線,用了三個多月,但像三娘灣這樣神奇的地方,從來沒有看到過。

吳:意思是說,你走那麼多地方,像三娘灣這麼原始的地方已經不多了?或者說沒有了?

鄧:沒有了。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在淺海的地區,沒有哪個地方能夠像三娘灣這樣,老百姓造一條小小的船,以前是一個櫓,現在裝上了發動機,但也沒有多大馬力,也就幾十匹。要到深海捕撈,需要250匹馬力以上。小小的漁船,夫妻倆乘著它在凌晨的時候出去,在家門口的淺海里轉一圈,撒一個網,等三五個小時就有收穫。多神奇啊!在其他海岸線,用這麼悠閒的方式去捕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資源豐富的緬甸安德拉那樣的地方,老天爺也不會提供那麼多資源給你。而三娘灣在這種過度的捕撈、非法的養殖、出現各種各樣危機的情況下,還能夠有那麼多魚蝦,這真的好神奇。我每次坐快艇出去看到那些小魚,像手指那麼大,一群一群地飛起來,就非常的舒心。


豚躍三娘灣(6):為什麼說三娘灣白海豚是地球上“最後一群”?


吳:那是黃魚,船兒一經過,它們就會哇啦啦地一群一群地在前面飛起來,像一群引航員。

鄧:這些都是白海豚的食物。所以說,這種地方怎麼可能沒有海豚呢?在珠江口、臺灣海峽、廈門、小金門啊,我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情景了。那些地方我們都做了大量的考察。最近我們又去臺灣海峽,也沒見到白海豚。我走到珠江口,和潘教授去調查過兩回。每次坐船出海,走了好幾個小時,遠遠的才看到一個白色的個體。珠江口曾經是白海豚出沒最多的地方。現在看到的通常是一兩個孤單的花白的個體,都已經很老了。你再看看那些地方,哪裡有漁民?沒有漁民在勞作,證明這片海已經死了。香港那邊也不行了,海鮮都是從我們這邊提供過去的,它本土那片海早就沒戲了。珠三角汙染那麼嚴重,就算是有,你看它的趨勢,數量肯定在減少。情況就這樣,從國外到國內,沿海都沒有適合海豚生長的地方了,所以說,三娘灣的中華白海豚已經無路可退了。現在它們活動的海域,主要的點是大風江口,往東往西都走不了了,所以說,潘教授堅持到三娘灣搞科研,他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就是為了把中華白海豚生活的最後區域保護起來。每次出去都會看到很多灰黑色的身影,這些都是年輕年幼的個體,它們就是這個種群希望的象徵。

吳:這麼說來,廈門沒有了,珠江口也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有三娘灣了。

鄧:所以說,問題已經是非常嚴重了。因為我是個記錄者,走得比較多,看得也比較多。第二,我與漁民也有過比較多的交流,比如有個楊師傅,就是麥姐的老公。我對他的感情比較深。他是造船師傅。麥姐是三娘灣村的婦女主任。我對他造船很感興趣。他通常一兩個月就能造一艘三娘船。我曾經問過他,你怎麼到現在還造船呢?他說,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造船了。造船對楊叔來說,可能收入並不多,他總感覺他承襲的是祖輩的一種生活方式,它是一種希望的象徵,估計現在還有人找他造船。這說明什麼?至少能說明一個問題:這淺海還有魚可捕,漁民對船還有需求。這說明了這片海域生物多樣性是多麼的豐富。可以說是從遠古走到了今天,它都是這樣一種狀態。但接下來就不好說了,我個人還是覺得很擔心的,非常非常的擔心。我之所以對楊師傅的造船有很大興趣,因為只要他有船造,就說明大家還有機會繼續在淺海里捕撈,就說明海豚還在。如果說有一天,他不造船了,海豚也就不存在了。


豚躍三娘灣(6):為什麼說三娘灣白海豚是地球上“最後一群”?


鄧:其實,潘教授每次出海,消耗的錢是很大的。從崇左基地到三娘灣基地,沒有欽崇高速公路之前,要先到南寧再轉欽州,一個來回四五百公里,現在走欽崇高速也有兩三百公里。開車要錢,出海也要錢,還要吃要住,一次就得花一兩千塊,全都是教授自掏腰包,或基地自己籌的錢。他之所以一直堅持,並不是說保護這片海域對他個人來說有什麼好處,而是因為這是世界上最後一片了,再不保護好,是非常可惜的。其實,我們每到一個地方,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有沒有漁民在捕撈。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跟漁民聊起來,有些漁民已經轉行做旅遊生意啦,做些農家樂、漁家樂,所以他們根本沒有出海打漁。三娘灣、北部灣這一帶,還有漁民出海打漁,在其他地方哪裡有啊,都沒有啦。包括越南海域4000多公里,都沒有像三娘灣這樣的,從北部的芒街,然後到下龍灣,一直到它的中部,再到峴港、會安那一帶,再往下走到芽莊,到頭頓、胡志明港一帶,即使再到柬埔寨海域、泰國灣、馬六甲海峽、安達曼海灣,印度洋、斯里蘭卡,都沒有啊。因為這段路都是絲綢之路的航線,我都走過。這段路都很難看到像三娘灣這樣的近海漁業了。所以說,兩個人的三娘船,是很美麗的一個傳說。三娘灣,多麼有詩意的一個地方啊。哦,你有空,也去採訪一下楊師傅,他造的船真是很好的。

鄧:我們對30多萬張照片和200多小時視頻的中華白海豚研究資料進行了個體識別和行為分析之後,採用國際通用的“標記-重捕法”及種群增長率的估算,都得到相同的結論:三娘灣中華白海豚種群個體數量的年增長率為4.24-4.51%;從2006年的96只,增至2010年184只,現在已經超過200只了。我們認為,這是地球上最後一群正在復甦的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種群將繼續壯大。

(下期預告:下期將告訴您,潘文石教授在研究中華白海豚時最擔憂的事兒有哪些。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