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福阳来的排泄物


两京制并不是明王朝的首创,早在周初,周天子就已经花大力气修建新都雒邑,使之与镐京互成掎角之势。后来周平王东迁为何会选择雒邑而不是其他地方?原因很简单,雒邑本就是周都之一!周天子迁都雒邑名正言顺,镐京与雒邑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两京制”最早的雏形了。

汉王朝时期,东汉政权建立之后,虽然以洛阳为都,但并没有彻底抹去西汉政权都城长安的地位,虽然长安被“废弃”,但理论上它依然是汉王朝的都城之一,因此也被称为“西京”。唐王朝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自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起,唐王朝的不少帝王都居住在东都洛阳,但长安理论上仍然是唐王朝的都城,因此有时候也被称为“西京”。不仅汉、唐如此,中国历史上实行“两京制”、甚至“多京制”的王朝不在少数,但无论“两京”还是“多京”,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通常情况下皇帝居住的都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中心,其他所谓都城,充其量只能算是“陪都”性质。

当然,有时候因为权力中心的转移,“陪都”的实际地位甚至要超过名义上的“都城”。远的就不去说了,就说离我们最近的民国时期。南京沦陷之后,蒋某人宣布重庆为“陪都”、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办公。彼时,虽然南京还是中华民国名义上的首都,但实际权力中心却已经转移到了重庆。从某种意义上将,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位于沦陷区的首都南京!

明王朝的“两京制”

明王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改金陵为南京应天府。既然应天府是南京,那么彼时就已经有北京了吗?北京不是明成祖朱棣迁都之后才出现的吗?诚然,现在的北京的确是明成祖迁都之后才出现的,明初他的名字叫北平(即元大都)。那么,明太祖搞出的北京又是哪里呢?河南开封。

南京这个地方,四面平原,除了北面的长江、几乎无险可守!只要过了长江,南京几乎就是一马平川,非常有利于大兵团展开。从战术角度而言,南京其实并不适合作为国都,明太祖实际上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选择了开封和老家凤阳作为了“备胎”,将开封定位了北京、凤阳定位了中都。可事实上呢?开封也是个类似南京的存在,除了黄河之外几乎无险可守。加之北宋之后的多年废弃,开封城早已不再适合做国都城。至于凤阳,除了能满足明太祖“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心态,更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后来明太祖自己就主动放弃了中都城的营建工程……

后来明太祖一直在纠结,也一直在考察,他还曾考虑过西安并派出皇太子朱标前往实地考察。但随着懿文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明太祖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为孙子朱允炆顺利接班铺路上,也便没有心思再去考虑迁都的事情了。直到“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当上了皇帝,迁都之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

出于明王朝国都安全的考虑,也因为对南京旧臣们的天然不信任,明成祖即位之后便开始为迁都做起了准备。但这一次他考虑的既不是河南的开封、洛阳,也不是陕西的西安,而是自己曾经的老巢——元大都、北平!北平作为元王朝的大都,有作为国都的基础,同时又是明成祖的老巢,经过多年经营,明成祖的势力早已根深蒂固。最终,明成祖下定了决心,花大力营建新都并于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平,改北平为京师顺天府。以南京应天府为留都并保留了南京的整套政府机构,称南京某部、某院等。

两个朝廷不会乱吗

明成祖驾崩之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这位在位仅十个月的皇帝想要将两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于是将皇太子朱瞻基派往了南京。说白了,明仁宗就是想将南京“废物利用”、作为皇太子练手的“工具”,让皇太子提前“实习”当皇帝、又不会影响到自己行使皇权。如果按照明仁宗的逻辑发展下去,将来一些强势的皇太子们会不会以南京为根据、与北京的皇帝老爹分庭抗礼,恐怕还真是个未知之数……好在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无形中帮了明王朝一把,明仁宗驾崩后远在南京的明宣宗回京奔丧、即位,朱高煦居然派人在半道埋伏、准备劫杀明宣宗!明宣宗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这件事给他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让皇太子去南京提前“实行”恐怕行不通。自此,明仁宗的“试点”作罢,明王朝的皇太子不再居住于南京。

有人要说了,两个国都、两套完全相同的班子,难道老朱家不怕内乱吗?乱不了!自宣德始,南京的各部院逐渐沦为了摆设,虽然仍然设置了六部等政府机构,但南京各部院的职权范围却只限于南直隶(今江苏安徽等地)地区,差不多成为了“地方政府”一般地存在。而且,南京各部院没有决策权,有事只能上书北京的相关部门,经其向皇帝请示汇报后由皇帝最终作出决断。换言之,南京各部院实际上就是北京各部院的“派出机构”、“分公司”而已……久而久之,明王朝的官员们宁可在北京当侍郎、也不愿去南京当尚书!南京各部院彻底沦为了受排挤、受处分官员们的去处,也被戏称为“失势官员养老院”。著名的“海青天”海瑞的大部分仕宦生涯就是在南京度过的,虽然地位“崇高”、位居部院正职,却没有什么实权可言……

即便如此,明王朝的皇帝们依然不放心。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南京各部院做大,明王朝又向南京派驻了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 说白了就是用宦官和世袭贵族监视和牵制南京各部院的官员!如此一来,南京各部院的权力就更加不值一提了,以至于后来南京实际上完全落入了南京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的手中,南京各部院的尚书、侍郎基本沦为了摆设。而南京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相互牵制的微妙权力平衡,根本没有谁可以做到一家独大,自然不可能发生内乱。顺带说一句,著名的“船长”郑和就曾经担任过南京守备太监之职。

当然,明王朝保留南京或许还有一重更深层次的考量,那就是一旦北京失陷,南京的“政府机构”随时可以顶替北京、成立“流亡政府”。明末清初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崇祯帝自尽身亡之后,南明政权便迅速以南京为根据建立了起来。虽然后来因为内部的正统之争,南明政权陷入了长期内斗、让满洲人钻了空子。但如果有一个宋高宗赵构那样的人出现呢?历史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不是吗?

综上所述,明王朝虽然实行“两京制”,但两京的地位并不平等,北京的各部院才是真正的“实权部门”,南京的各部院不过就是失势官员的“养老院”罢了。而且,自宣德之后,南京已经没有“主子”了,又怎么可能出现所谓内乱?如果明王朝延续了明仁宗在位期间皇太子坐镇南京的政策,遇到强势的皇太子,恐怕还真不一定就不会发生内乱……当然,这一切只是一种假想而已,事实就是明王朝的南京各部院根本没有什么实权,而且还有南京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的监视和牵制,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儿!


农民工歪说历史


南京虽有各部衙门,但无实权。其实只要崇祯南迁,南京有现成的统治机构,皇帝一到马上可以废掉北京各部,将职权转到南京去。

崇祯非要与北京共存亡也是他的性格缺陷所致


周方851


明朝两京制度不是独创,在明之前已有过多次。在辽,金,乃至元都有双京制服乃至多处。

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创大明王朝基业。而后朱棣夺位,迁都北京,南京变成副都。

朱棣选择定都北京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1)当时大明虽有天下几十年余,然元残余势力仍然强大,北部作为残元攻击的首冲地带,天子坐镇势必士气慢慢,且离作战区域进,粮草辎重转运也比较方便。

2)当时南京作为帝都经营多年,朱棣蕃地开始在南京,把首都搬到自己熟悉的地区,保证了安全。同时也带动了北方地区经济发展。

3)虽说南京也是副都,但实际政令皆出自北京,南京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因为是太祖开创的基业。


莫名山


明朝的两京制度,其实跟以前的王朝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作为陪都的南京,虽然保留六部,但是没有权力,就是摆在看。


小小书生说史


明朝原本只有一个京师,就是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将自己原来的封地北平改为北京,在北京设立行在六部,成为明朝两京制度的雏形,但是整个永乐年间,京师一直是南京,北京称为行在。到正统六年(1441年),明英宗朱祁镇正式下令北京为京师,南京保留,明朝正式形成南北两京制度,南北两京都设立六部等中央机构,但最高决策权在北京的皇帝手里,以确保政令统一。

通常人们认为,此后的南京六部是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的,其实不然。南京六部等机构虽然不如北京六部那么繁忙,但是也有不少工作可做。主要有这么几项工作:

1.南京周遭的南直隶15个府和3个州,没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些地区直接归南京的六部管辖。

2.南京地区的官员考核由南京吏部负责,报皇帝裁决,无需经过北京的吏部。

3.南京地区的司法工作由南京的刑部负责,北京的刑部不得干涉。

4.南京的工部负责南京地区的公共工程建设。

5.南京的户部负责南京地区的钱粮税收,户口管理,南粮北运的漕运有关工作,等等。

6.南京的礼部相对弱化,因为明英宗以后,明朝皇帝只有正德皇帝来过南京,南京礼部平常事情不多,不过明孝陵、朱元璋的祖陵还是由南京礼部负责。

总的来说,南京六部管理南直隶的15个府和3个州的行政、司法、军事等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相当于是一个小朝廷。南京六部和北京六部分工明确,倒也相安无事。别看南直隶那些地方不大,但是都是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加上南京气候比北京好,所以在南京的官员也乐得自在。


坐看东南了


值得区别一下的是,明代的两京制度,和历朝历代的两京不一样。
东汉时期的两京,一般指的是长安和洛阳,但事实上首都仍为洛阳,长安之所以地位比较高,主要是因为长安此前曾为西汉旧都,为了表示承继关系,因而刻意推崇的。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以后,曾将新朝设置为两京,以长安为“新室西都”,而已洛阳为“新室东都”,
此后历朝历代都设有两都或者是两京,甚至于辽代后来还有五京制度。
之所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都城,主要也是方便帝王对全国的管理。
然而实际上,除首都的政治地位比较突出以外,其他都城的地方设置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只有明朝除外。
明朝的两京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那就是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班子。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建立大明王朝,将应天改为南京,当时徐达和常遇春仍在北伐途中,元顺帝仍在大都(北京),因此朱元璋将应天改为南京,意为新朝的首都。
实际上朱元璋真正想要建都的地方是在开封,也是这一年四月,朱元璋前往开封考察,他认为开封地处中原腹心地带,适宜建都,因此决心迁都,并将开封定为“北京”。
可最终这个想法并未实现,
明成祖时期,考虑到北方蒙古大患,因此选择在北京建都,意在“天子守国门”的意思,迁都北京以后,南京因为其建国的缘故,地位并未随之而削弱,相反还进一步提高。
朱棣迁都以后,在南京仍然保留下来一套班子,和京城这一套几乎相同,也设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品级也和京城的相同。
北京的地方机构为顺天府,南京的为应天府,在当时合称为“二京府”。
但毕竟京城位于朝廷中枢,因此在政治地位上,自然要比南京六部更高,而且南京的中枢机构,也仅仅局限于南京的管理,在明代,南京中枢的官吏,大部分都是即将退休、或者年迈体衰的老臣,国家体恤他们,因为安置他们在这个地方。
不过明代党争兴起以后,南京成为了政治失意人的舞台,也有被贬到南京的官吏,摇身一变直接晋升中枢的情况。
混乱是造成了一些,但基本上无碍于明代统治,事实上恰恰是因为这个设置,在北京被清朝攻陷以后,南明朝廷还持续了数年的时间,就是因为这两京制度。

漫步史书


“两京制”古已有之,西周有镐京和雒邑,东汉、隋唐有洛阳和长安,北宋有汴梁和洛阳,明朝只是延续和发展。两京制与两个朝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一、明朝的两京制是如何产生的?

明朝的两京制是从两京一都格局发展而来,明朝建立时,朱元璋对建都金陵(南京)并不满意。从大一统王朝的角度来看,定都金陵并不符合战略要求。

但如果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金陵的位置又有利于取得战争胜利。明朝开国数月之后,朱元璋以金陵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并没有明确定都金陵。

第二年,朱元璋有下令将老家临濠(凤阳)营建为中都,两京一都的格局就此形成。六年后,由于凤阳的地理位置和淮西集团的存在,朱元璋罢建中都。

大梁因是四战之地,并不适宜建都,最终两京一都的格局名存实亡。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取消大梁北京的称号,将南京定为大明京师。

虽然如此,朱元璋一直未放弃对都城的考虑,西安、洛阳、北平都被考察过,但因种种原因都没有成行。在朱棣即位后,都城问题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下令以北平为北京。三年后,北京宫殿正式营建。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至此,北京为都城、南京为留都的格局形成。

明仁宗即位后,两京制再次发生变化。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下令修葺南京皇城,准备次年返回南京。但遗憾的是,明仁宗当年就已病逝。

明宣宗即位后,名义上以南京为京师,北京仍为行在,但实际上北京还是京师。明英宗即位后,陆续修建北京的皇城,在正统六年(1441年)全部竣工。

同年,英宗下诏更改两京衙门印,北京各衙门去“行在”二字,而南京各衙门增加“南京”二字。至此,以北京为都城、南京为留都的两京制确定下来。

二、明朝的两京制是如何运行的?

明代的两京制与以往有所不同,它在留都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两京制下并设官制,同属朝廷行政系统,两京主要机构设置基本相同,略为复杂。

两京都设有六部、督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宗人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除此之外,南京还设南京守备,它与协同守备、守备太监构成权力核心。

这三个守备统辖南都一切留守、防卫之事,其中守备太监权力极大,虽然是三者互不统属,但守备太监是代表皇帝意志。另外,南京还有一个参赞机务。

南京机构名义上是朝廷官员系统,却无实权,基本上受制于北京机构。从职权范围看,留都机构职权仅限于南京及南直隶地区,无权过问其它地区事务。

从政策执行程序看,南京机构的奏章多要经北京一些部分覆议,才能上报皇帝,再由皇帝下诏南京机构负责执行。明代两京制总体呈现出上下隶属关系。

这种隶属关系的形成,避免了政治权利斗争,缓和了内部矛盾,加强了明朝的统治。南京一直充当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少影响。

随着明朝政治中心的北移,南京并未完全失去政治功能。南京的政治功能有三点,一是收容京师仕途失意的官员,二是在危急情况下,成为备选都城。

三是不可替代的抗倭指挥中心。除政治功能外,南京还是经济、文化中心。南京和南直隶是京师商品和粮食的保障地,另外其办学和修书活动也很兴盛。

三、两京制有哪些作用与隐患?

明代两京制打破历朝传统,在留都南京也设置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不再单纯的作为天子的出巡行宫,赋予其实质意义。两套系统也是互不干扰的运行。

明代两京制有利于维护统治,它协调了防虏与发展经济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发展趋于稳定。两京制还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明朝向心力。

两京制虽有正面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两套系统会增加财政负担,南京守备太监位高权重,又不在皇帝视线范围内,难免会巧取豪夺,中饱私囊。

两京并设官员,由于留都大多属于闲职,会产生大量无事可做的官员,增加负担。两京制在给明朝社会带来推动力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带来极大隐患。

综上,明朝两京制并不是两个朝廷,而是两套行政系统,具有上下隶属关系,且职权分工比较明确,不会发生混乱的现象。


野史也是史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朝的两京制度,是从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开始的。

明朝的首都最早是在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是朱元璋一朝的首都所在。

朱棣干掉朱允炆,登基称帝后,一开始仍然定都南京。

但朱棣毕竟是燕王出身,他的班底根基都在燕京,不在金陵。

虽然朱棣的帝位也是杀出来的,但镇压不住人心。

加上对于明朝而言,蒙古一直是帝国最大的威胁,远在南京很难第一时间对蒙古的动向做出反应,蒙古以骑兵作战为主,机动性强,等战报送至南京,蒙古骑兵早跑回草原去了。

另外,据风水大师的堪舆,金陵的帝王气数已衰,不如燕京的气运强盛。

在众多因素考虑下,朱棣下旨迁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但是南京的朝廷也被保留了下来,作为陪都。

其实在帝国内部,同时保留几个首都,并不少见。

比如北宋,就有东西南北四京,分别是汴梁、洛阳、临安、大名府。

后来的金国更是有东南西北中五京。

只是明朝奇特的地方在于,在陪都也保留了一套执政班子。

这套班子的建制与北京如出一辙,只是没有实权,相当于备用班底。

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些在朝堂上混不下去的臣子,或者临近退休的老臣,就放到南京去,保留官阶品秩,却没有实权。

所以,也不存在两个朝廷权力混乱的情况,因为南朝就是一个养老院而已。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明朝能有条不紊地运转两百多年就足以证明明朝的两京制度并不会扰乱明朝的管理秩序。

早在东汉时期便出现了两京,东汉统治者以首都洛阳为东京,以西汉旧都长安为西京,隋唐五代北宋辽金都设有两京,只是明朝的两京制并不同于前朝的两京。明朝的两京分别是指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

明朝建立之初,其首都设在南京,直到大明永乐十九年明朝统治者才将首都迁到北京,南京就被改为留都,所以说明朝两京制度的形成背景与前朝并不相同,这也就决定了明朝的两京与前朝的两京有着质的不同。

南京应天府虽只是留都,但因为是旧都的原因,也保留了一套与北京顺天府相同的朝廷班子,只是与北京顺天府正儿八经的京官相比,其权力根本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北京顺天府主管全国,而南京应天府管辖地域只有南直隶地区(今江苏、安徽一带),因而相对于顺天府官员来说,应天府官员实际上只是一个闲职,所以大多数受贬的官员都被调往南京。

所以说,明朝的两京制度虽有两个朝廷班子,但是因为一大一小,一强一弱,管理辖区不同,因而并不会扰乱明朝的管理秩序。而南京应天府直到南明时期才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李自成攻了北京顺天府后。因为南京应天府保留了一套与北京顺天府一模一样的班子得以很快重组大明朝廷,只是因为南明政府的内斗与不作为,在满清的攻逼下,南明节节败退,最后彻底覆灭。


混沌聊史


明朝确实是两京制度,因为明朝的时候朱棣拿了江山以后,虽然从朱允炆的手上把这皇帝的位置给夺回来,但事实上南京还是朱元璋称帝的地方,也相当于是整个大明王朝的龙脉之地,所以对于朱棣来讲,他不至于放着大不为的风险,把南京的京直接给废掉,所以他在迁都北京之后依然保留了南京作为整个大明王朝首府这样一个地位。

这也是历史上面第一次出现南京和北京并立的这样一个情况,日前要么南京叫做南京的时候,北京市有其他的名字,要么北京叫做北京的时候,南京有其他的名字。

但事实上大家也都清楚,虽然朱棣保留了南京是大明王朝首府这样的地位,不是我们要明白的,就是作为整个大明王朝真正的首脑。皇帝就在北京城,讲一句实话,皇帝住在哪里?哪个地方就是首都,(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为什么这么讲?皇帝是整个大明王朝的中心,所有人都围绕着一个皇帝转,而整个明朝的中央机构也必须得待在皇帝的身边,所以皇帝无论住在哪里,哪个地方就是明朝的首辅。

至于说在南京设立另外一套中央系统,那猪弟除非嫌自己脑袋不够大,否则两个朝廷两套行政班底他皇帝就只有一个,难不成天天在南京和北京之间飞奔啊?那这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讲这钱都还不如不签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就是你就不要知道明成祖朱棣承认明朝两京制度,知道了也没什么实际意义,这种历史知识如果知道多了,反倒有一些混淆正经的知识,看法多了,那问题也就多了,那问题多什么乱七八糟的思想也就有了。

大明王朝的时候,你看皇帝就算多少年不上朝,是只要一出深宫大院往朝堂上面一坐,哪个大臣敢造次?哪个宦官敢摆眼色?皇帝就是整个大明王朝的真正实权拥有着,而且是唯一的那种,朱元璋做到了公正的中央集权,杜玲在中央唯一一个可以制衡皇帝权力,宰相都被朱元璋给搞定了,那谁还敢另立中央啊?这简直就是找死啊!

明成祖朱棣除了在南京城的这个南京城的皇宫设置了一批管理机构以外,其他的所有机构全部签到了北京城,而南京设立的并不是一个中央政府,是一个管理这个地区地方政府,二者之间虽然名义上面评级,但事实上南京还是必须要听北京的命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