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兩京制度,兩個朝廷不亂嗎?

福陽來的排洩物


兩京制並不是明王朝的首創,早在周初,周天子就已經花大力氣修建新都雒邑,使之與鎬京互成掎角之勢。後來周平王東遷為何會選擇雒邑而不是其他地方?原因很簡單,雒邑本就是周都之一!周天子遷都雒邑名正言順,鎬京與雒邑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兩京制”最早的雛形了。

漢王朝時期,東漢政權建立之後,雖然以洛陽為都,但並沒有徹底抹去西漢政權都城長安的地位,雖然長安被“廢棄”,但理論上它依然是漢王朝的都城之一,因此也被稱為“西京”。唐王朝也存在類似的情況,自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起,唐王朝的不少帝王都居住在東都洛陽,但長安理論上仍然是唐王朝的都城,因此有時候也被稱為“西京”。不僅漢、唐如此,中國歷史上實行“兩京制”、甚至“多京制”的王朝不在少數,但無論“兩京”還是“多京”,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它們的地位並不平等。通常情況下皇帝居住的都城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權力中心,其他所謂都城,充其量只能算是“陪都”性質。

當然,有時候因為權力中心的轉移,“陪都”的實際地位甚至要超過名義上的“都城”。遠的就不去說了,就說離我們最近的民國時期。南京淪陷之後,蔣某人宣佈重慶為“陪都”、國民政府遷往重慶辦公。彼時,雖然南京還是中華民國名義上的首都,但實際權力中心卻已經轉移到了重慶。從某種意義上將,抗戰時期“陪都”重慶的地位已經遠遠超過了位於淪陷區的首都南京!

明王朝的“兩京制”

明王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改金陵為南京應天府。既然應天府是南京,那麼彼時就已經有北京了嗎?北京不是明成祖朱棣遷都之後才出現的嗎?誠然,現在的北京的確是明成祖遷都之後才出現的,明初他的名字叫北平(即元大都)。那麼,明太祖搞出的北京又是哪裡呢?河南開封。

南京這個地方,四面平原,除了北面的長江、幾乎無險可守!只要過了長江,南京幾乎就是一馬平川,非常有利於大兵團展開。從戰術角度而言,南京其實並不適合作為國都,明太祖實際上也看到了這一點。於是,他選擇了開封和老家鳳陽作為了“備胎”,將開封定位了北京、鳳陽定位了中都。可事實上呢?開封也是個類似南京的存在,除了黃河之外幾乎無險可守。加之北宋之後的多年廢棄,開封城早已不再適合做國都城。至於鳳陽,除了能滿足明太祖“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的心態,更加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後來明太祖自己就主動放棄了中都城的營建工程……

後來明太祖一直在糾結,也一直在考察,他還曾考慮過西安並派出皇太子朱標前往實地考察。但隨著懿文太子朱標的英年早逝,明太祖將主要精力集中在了為孫子朱允炆順利接班鋪路上,也便沒有心思再去考慮遷都的事情了。直到“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當上了皇帝,遷都之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

出於明王朝國都安全的考慮,也因為對南京舊臣們的天然不信任,明成祖即位之後便開始為遷都做起了準備。但這一次他考慮的既不是河南的開封、洛陽,也不是陝西的西安,而是自己曾經的老巢——元大都、北平!北平作為元王朝的大都,有作為國都的基礎,同時又是明成祖的老巢,經過多年經營,明成祖的勢力早已根深蒂固。最終,明成祖下定了決心,花大力營建新都並於永樂十八年正式遷都北平,改北平為京師順天府。以南京應天府為留都並保留了南京的整套政府機構,稱南京某部、某院等。

兩個朝廷不會亂嗎

明成祖駕崩之後,明仁宗朱高熾即位。這位在位僅十個月的皇帝想要將兩京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於是將皇太子朱瞻基派往了南京。說白了,明仁宗就是想將南京“廢物利用”、作為皇太子練手的“工具”,讓皇太子提前“實習”當皇帝、又不會影響到自己行使皇權。如果按照明仁宗的邏輯發展下去,將來一些強勢的皇太子們會不會以南京為根據、與北京的皇帝老爹分庭抗禮,恐怕還真是個未知之數……好在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無形中幫了明王朝一把,明仁宗駕崩後遠在南京的明宣宗回京奔喪、即位,朱高煦居然派人在半道埋伏、準備劫殺明宣宗!明宣宗雖然僥倖逃過一劫,但這件事給他內心造成了極大的震撼,讓皇太子去南京提前“實行”恐怕行不通。自此,明仁宗的“試點”作罷,明王朝的皇太子不再居住於南京。

有人要說了,兩個國都、兩套完全相同的班子,難道老朱家不怕內亂嗎?亂不了!自宣德始,南京的各部院逐漸淪為了擺設,雖然仍然設置了六部等政府機構,但南京各部院的職權範圍卻只限於南直隸(今江蘇安徽等地)地區,差不多成為了“地方政府”一般地存在。而且,南京各部院沒有決策權,有事只能上書北京的相關部門,經其向皇帝請示彙報後由皇帝最終作出決斷。換言之,南京各部院實際上就是北京各部院的“派出機構”、“分公司”而已……久而久之,明王朝的官員們寧可在北京當侍郎、也不願去南京當尚書!南京各部院徹底淪為了受排擠、受處分官員們的去處,也被戲稱為“失勢官員養老院”。著名的“海青天”海瑞的大部分仕宦生涯就是在南京度過的,雖然地位“崇高”、位居部院正職,卻沒有什麼實權可言……

即便如此,明王朝的皇帝們依然不放心。為了防止有人利用南京各部院做大,明王朝又向南京派駐了守備太監和南京提督軍務勳臣, 說白了就是用宦官和世襲貴族監視和牽制南京各部院的官員!如此一來,南京各部院的權力就更加不值一提了,以至於後來南京實際上完全落入了南京守備太監和南京提督軍務勳臣的手中,南京各部院的尚書、侍郎基本淪為了擺設。而南京守備太監和南京提督軍務勳臣之間也形成了一種相互牽制的微妙權力平衡,根本沒有誰可以做到一家獨大,自然不可能發生內亂。順帶說一句,著名的“船長”鄭和就曾經擔任過南京守備太監之職。

當然,明王朝保留南京或許還有一重更深層次的考量,那就是一旦北京失陷,南京的“政府機構”隨時可以頂替北京、成立“流亡政府”。明末清初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崇禎帝自盡身亡之後,南明政權便迅速以南京為根據建立了起來。雖然後來因為內部的正統之爭,南明政權陷入了長期內鬥、讓滿洲人鑽了空子。但如果有一個宋高宗趙構那樣的人出現呢?歷史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不是嗎?

綜上所述,明王朝雖然實行“兩京制”,但兩京的地位並不平等,北京的各部院才是真正的“實權部門”,南京的各部院不過就是失勢官員的“養老院”罷了。而且,自宣德之後,南京已經沒有“主子”了,又怎麼可能出現所謂內亂?如果明王朝延續了明仁宗在位期間皇太子坐鎮南京的政策,遇到強勢的皇太子,恐怕還真不一定就不會發生內亂……當然,這一切只是一種假想而已,事實就是明王朝的南京各部院根本沒有什麼實權,而且還有南京守備太監和南京提督軍務勳臣的監視和牽制,根本翻不起什麼浪花兒!


農民工歪說歷史


南京雖有各部衙門,但無實權。其實只要崇禎南遷,南京有現成的統治機構,皇帝一到馬上可以廢掉北京各部,將職權轉到南京去。

崇禎非要與北京共存亡也是他的性格缺陷所致


周方851


明朝兩京制度不是獨創,在明之前已有過多次。在遼,金,乃至元都有雙京制服乃至多處。

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開創大明王朝基業。而後朱棣奪位,遷都北京,南京變成副都。

朱棣選擇定都北京是很有戰略眼光的,

1)當時大明雖有天下幾十年餘,然元殘餘勢力仍然強大,北部作為殘元攻擊的首衝地帶,天子坐鎮勢必士氣慢慢,且離作戰區域進,糧草輜重轉運也比較方便。

2)當時南京作為帝都經營多年,朱棣蕃地開始在南京,把首都搬到自己熟悉的地區,保證了安全。同時也帶動了北方地區經濟發展。

3)雖說南京也是副都,但實際政令皆出自北京,南京更多的只是象徵意義,因為是太祖開創的基業。


莫名山


明朝的兩京制度,其實跟以前的王朝沒有什麼區別。因為作為陪都的南京,雖然保留六部,但是沒有權力,就是擺在看。


小小書生說史


明朝原本只有一個京師,就是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將自己原來的封地北平改為北京,在北京設立行在六部,成為明朝兩京制度的雛形,但是整個永樂年間,京師一直是南京,北京稱為行在。到正統六年(1441年),明英宗朱祁鎮正式下令北京為京師,南京保留,明朝正式形成南北兩京制度,南北兩京都設立六部等中央機構,但最高決策權在北京的皇帝手裡,以確保政令統一。

通常人們認為,此後的南京六部是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的,其實不然。南京六部等機構雖然不如北京六部那麼繁忙,但是也有不少工作可做。主要有這麼幾項工作:

1.南京周遭的南直隸15個府和3個州,沒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這些地區直接歸南京的六部管轄。

2.南京地區的官員考核由南京吏部負責,報皇帝裁決,無需經過北京的吏部。

3.南京地區的司法工作由南京的刑部負責,北京的刑部不得干涉。

4.南京的工部負責南京地區的公共工程建設。

5.南京的戶部負責南京地區的錢糧稅收,戶口管理,南糧北運的漕運有關工作,等等。

6.南京的禮部相對弱化,因為明英宗以後,明朝皇帝只有正德皇帝來過南京,南京禮部平常事情不多,不過明孝陵、朱元璋的祖陵還是由南京禮部負責。

總的來說,南京六部管理南直隸的15個府和3個州的行政、司法、軍事等事務,直接對皇帝負責,相當於是一個小朝廷。南京六部和北京六部分工明確,倒也相安無事。別看南直隸那些地方不大,但是都是膏腴之地,魚米之鄉,加上南京氣候比北京好,所以在南京的官員也樂得自在。


坐看東南了


值得區別一下的是,明代的兩京制度,和歷朝歷代的兩京不一樣。
東漢時期的兩京,一般指的是長安和洛陽,但事實上首都仍為洛陽,長安之所以地位比較高,主要是因為長安此前曾為西漢舊都,為了表示承繼關係,因而刻意推崇的。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以後,曾將新朝設置為兩京,以長安為“新室西都”,而已洛陽為“新室東都”,
此後歷朝歷代都設有兩都或者是兩京,甚至於遼代後來還有五京制度。
之所以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都城,主要也是方便帝王對全國的管理。
然而實際上,除首都的政治地位比較突出以外,其他都城的地方設置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只有明朝除外。
明朝的兩京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那就是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班子。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建立大明王朝,將應天改為南京,當時徐達和常遇春仍在北伐途中,元順帝仍在大都(北京),因此朱元璋將應天改為南京,意為新朝的首都。
實際上朱元璋真正想要建都的地方是在開封,也是這一年四月,朱元璋前往開封考察,他認為開封地處中原腹心地帶,適宜建都,因此決心遷都,並將開封定為“北京”。
可最終這個想法並未實現,
明成祖時期,考慮到北方蒙古大患,因此選擇在北京建都,意在“天子守國門”的意思,遷都北京以後,南京因為其建國的緣故,地位並未隨之而削弱,相反還進一步提高。
朱棣遷都以後,在南京仍然保留下來一套班子,和京城這一套幾乎相同,也設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品級也和京城的相同。
北京的地方機構為順天府,南京的為應天府,在當時合稱為“二京府”。
但畢竟京城位於朝廷中樞,因此在政治地位上,自然要比南京六部更高,而且南京的中樞機構,也僅僅侷限於南京的管理,在明代,南京中樞的官吏,大部分都是即將退休、或者年邁體衰的老臣,國家體恤他們,因為安置他們在這個地方。
不過明代黨爭興起以後,南京成為了政治失意人的舞臺,也有被貶到南京的官吏,搖身一變直接晉升中樞的情況。
混亂是造成了一些,但基本上無礙於明代統治,事實上恰恰是因為這個設置,在北京被清朝攻陷以後,南明朝廷還持續了數年的時間,就是因為這兩京制度。

漫步史書


“兩京制”古已有之,西周有鎬京和雒邑,東漢、隋唐有洛陽和長安,北宋有汴梁和洛陽,明朝只是延續和發展。兩京制與兩個朝廷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一、明朝的兩京制是如何產生的?

明朝的兩京制是從兩京一都格局發展而來,明朝建立時,朱元璋對建都金陵(南京)並不滿意。從大一統王朝的角度來看,定都金陵並不符合戰略要求。

但如果從當時的形勢來看,金陵的位置又有利於取得戰爭勝利。明朝開國數月之後,朱元璋以金陵為南京,大梁(開封)為北京,並沒有明確定都金陵。

第二年,朱元璋有下令將老家臨濠(鳳陽)營建為中都,兩京一都的格局就此形成。六年後,由於鳳陽的地理位置和淮西集團的存在,朱元璋罷建中都。

大梁因是四戰之地,並不適宜建都,最終兩京一都的格局名存實亡。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取消大梁北京的稱號,將南京定為大明京師。

雖然如此,朱元璋一直未放棄對都城的考慮,西安、洛陽、北平都被考察過,但因種種原因都沒有成行。在朱棣即位後,都城問題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下令以北平為北京。三年後,北京宮殿正式營建。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至此,北京為都城、南京為留都的格局形成。

明仁宗即位後,兩京制再次發生變化。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下令修葺南京皇城,準備次年返回南京。但遺憾的是,明仁宗當年就已病逝。

明宣宗即位後,名義上以南京為京師,北京仍為行在,但實際上北京還是京師。明英宗即位後,陸續修建北京的皇城,在正統六年(1441年)全部竣工。

同年,英宗下詔更改兩京衙門印,北京各衙門去“行在”二字,而南京各衙門增加“南京”二字。至此,以北京為都城、南京為留都的兩京制確定下來。

二、明朝的兩京制是如何運行的?

明代的兩京制與以往有所不同,它在留都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兩京制下並設官制,同屬朝廷行政系統,兩京主要機構設置基本相同,略為複雜。

兩京都設有六部、督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宗人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除此之外,南京還設南京守備,它與協同守備、守備太監構成權力核心。

這三個守備統轄南都一切留守、防衛之事,其中守備太監權力極大,雖然是三者互不統屬,但守備太監是代表皇帝意志。另外,南京還有一個參贊機務。

南京機構名義上是朝廷官員系統,卻無實權,基本上受制於北京機構。從職權範圍看,留都機構職權僅限於南京及南直隸地區,無權過問其它地區事務。

從政策執行程序看,南京機構的奏章多要經北京一些部分覆議,才能上報皇帝,再由皇帝下詔南京機構負責執行。明代兩京制總體呈現出上下隸屬關係。

這種隸屬關係的形成,避免了政治權利鬥爭,緩和了內部矛盾,加強了明朝的統治。南京一直充當著經濟、文化中心的角色,對社會發展產生不少影響。

隨著明朝政治中心的北移,南京並未完全失去政治功能。南京的政治功能有三點,一是收容京師仕途失意的官員,二是在危急情況下,成為備選都城。

三是不可替代的抗倭指揮中心。除政治功能外,南京還是經濟、文化中心。南京和南直隸是京師商品和糧食的保障地,另外其辦學和修書活動也很興盛。

三、兩京制有哪些作用與隱患?

明代兩京制打破歷朝傳統,在留都南京也設置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統,不再單純的作為天子的出巡行宮,賦予其實質意義。兩套系統也是互不干擾的運行。

明代兩京制有利於維護統治,它協調了防虜與發展經濟間的矛盾,從而使社會發展趨於穩定。兩京制還有利於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明朝向心力。

兩京制雖有正面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隱患。比如兩套系統會增加財政負擔,南京守備太監位高權重,又不在皇帝視線範圍內,難免會巧取豪奪,中飽私囊。

兩京並設官員,由於留都大多屬於閒職,會產生大量無事可做的官員,增加負擔。兩京制在給明朝社會帶來推動力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帶來極大隱患。

綜上,明朝兩京制並不是兩個朝廷,而是兩套行政系統,具有上下隸屬關係,且職權分工比較明確,不會發生混亂的現象。


野史也是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明朝的兩京制度,是從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開始的。

明朝的首都最早是在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是朱元璋一朝的首都所在。

朱棣幹掉朱允炆,登基稱帝后,一開始仍然定都南京。

但朱棣畢竟是燕王出身,他的班底根基都在燕京,不在金陵。

雖然朱棣的帝位也是殺出來的,但鎮壓不住人心。

加上對於明朝而言,蒙古一直是帝國最大的威脅,遠在南京很難第一時間對蒙古的動向做出反應,蒙古以騎兵作戰為主,機動性強,等戰報送至南京,蒙古騎兵早跑回草原去了。

另外,據風水大師的堪輿,金陵的帝王氣數已衰,不如燕京的氣運強盛。

在眾多因素考慮下,朱棣下旨遷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但是南京的朝廷也被保留了下來,作為陪都。

其實在帝國內部,同時保留幾個首都,並不少見。

比如北宋,就有東西南北四京,分別是汴梁、洛陽、臨安、大名府。

後來的金國更是有東南西北中五京。

只是明朝奇特的地方在於,在陪都也保留了一套執政班子。

這套班子的建制與北京如出一轍,只是沒有實權,相當於備用班底。

一般情況下,都是一些在朝堂上混不下去的臣子,或者臨近退休的老臣,就放到南京去,保留官階品秩,卻沒有實權。

所以,也不存在兩個朝廷權力混亂的情況,因為南朝就是一個養老院而已。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明朝能有條不紊地運轉兩百多年就足以證明明朝的兩京制度並不會擾亂明朝的管理秩序。

早在東漢時期便出現了兩京,東漢統治者以首都洛陽為東京,以西漢舊都長安為西京,隋唐五代北宋遼金都設有兩京,只是明朝的兩京制並不同於前朝的兩京。明朝的兩京分別是指北京順天府、南京應天府。

明朝建立之初,其首都設在南京,直到大明永樂十九年明朝統治者才將首都遷到北京,南京就被改為留都,所以說明朝兩京制度的形成背景與前朝並不相同,這也就決定了明朝的兩京與前朝的兩京有著質的不同。

南京應天府雖只是留都,但因為是舊都的原因,也保留了一套與北京順天府相同的朝廷班子,只是與北京順天府正兒八經的京官相比,其權力根本無法與其相提並論。北京順天府主管全國,而南京應天府管轄地域只有南直隸地區(今江蘇、安徽一帶),因而相對於順天府官員來說,應天府官員實際上只是一個閒職,所以大多數受貶的官員都被調往南京。

所以說,明朝的兩京制度雖有兩個朝廷班子,但是因為一大一小,一強一弱,管理轄區不同,因而並不會擾亂明朝的管理秩序。而南京應天府直到南明時期才發揮它真正的作用,李自成攻了北京順天府後。因為南京應天府保留了一套與北京順天府一模一樣的班子得以很快重組大明朝廷,只是因為南明政府的內鬥與不作為,在滿清的攻逼下,南明節節敗退,最後徹底覆滅。


混沌聊史


明朝確實是兩京制度,因為明朝的時候朱棣拿了江山以後,雖然從朱允炆的手上把這皇帝的位置給奪回來,但事實上南京還是朱元璋稱帝的地方,也相當於是整個大明王朝的龍脈之地,所以對於朱棣來講,他不至於放著大不為的風險,把南京的京直接給廢掉,所以他在遷都北京之後依然保留了南京作為整個大明王朝首府這樣一個地位。

這也是歷史上面第一次出現南京和北京並立的這樣一個情況,日前要麼南京叫做南京的時候,北京市有其他的名字,要麼北京叫做北京的時候,南京有其他的名字。

但事實上大家也都清楚,雖然朱棣保留了南京是大明王朝首府這樣的地位,不是我們要明白的,就是作為整個大明王朝真正的首腦。皇帝就在北京城,講一句實話,皇帝住在哪裡?哪個地方就是首都,(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為什麼這麼講?皇帝是整個大明王朝的中心,所有人都圍繞著一個皇帝轉,而整個明朝的中央機構也必須得待在皇帝的身邊,所以皇帝無論住在哪裡,哪個地方就是明朝的首輔。

至於說在南京設立另外一套中央系統,那豬弟除非嫌自己腦袋不夠大,否則兩個朝廷兩套行政班底他皇帝就只有一個,難不成天天在南京和北京之間飛奔啊?那這對於明成祖朱棣來講這錢都還不如不籤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就是你就不要知道明成祖朱棣承認明朝兩京制度,知道了也沒什麼實際意義,這種歷史知識如果知道多了,反倒有一些混淆正經的知識,看法多了,那問題也就多了,那問題多什麼亂七八糟的思想也就有了。

大明王朝的時候,你看皇帝就算多少年不上朝,是隻要一出深宮大院往朝堂上面一坐,哪個大臣敢造次?哪個宦官敢擺眼色?皇帝就是整個大明王朝的真正實權擁有著,而且是唯一的那種,朱元璋做到了公正的中央集權,杜玲在中央唯一一個可以制衡皇帝權力,宰相都被朱元璋給搞定了,那誰還敢另立中央啊?這簡直就是找死啊!

明成祖朱棣除了在南京城的這個南京城的皇宮設置了一批管理機構以外,其他的所有機構全部簽到了北京城,而南京設立的並不是一箇中央政府,是一個管理這個地區地方政府,二者之間雖然名義上面評級,但事實上南京還是必須要聽北京的命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