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區梅家埠街道:黨支部+合作社 推動富民強村

河東區梅家埠街道:黨支部+合作社 推動富民強村

河東區梅家埠街道乾溝淵村積極推行“黨社聯建”,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實行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不僅發展壯大村集體產業,帶動村集體和村民降本增收,同時補齊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難的“短板”。

乾溝淵村現有耕地3531畝,人口4251人,黨員102名,產業主要包括種植業、搪瓷製作、蔬菜脫水加工、金屬工藝品加工、建築業等。2018年7月,該村黨支部領辦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實施“股田制”改革,把土地資源轉變為股份,增加村集體收入50餘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萬餘元以上。

河東區梅家埠街道:黨支部+合作社 推動富民強村

黨社聯建,聚合力、促發展

乾溝淵村為平原村,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該村村民兼職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現象越發明顯,村集體發展困難重重,“70後不想種地、80後不願種地、90後不談種地”的問題尤為突出。

2018年4月,第一書記駐村後,藉助該村黨支部書記影響力大、村黨支部班子戰鬥力強等先天優勢,創新性地探索出了“黨社聯建”的工作機制,以村黨組織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發展壯大村級產業,實行村“兩委”成員與合作社成員交叉任職的形式,支部成員兼合作社任理事會成員。

“黨社聯建”的議事決策工作機制有力助推合作社與村“兩委”同心同力共謀發展,激發了村“兩委”成員帶動無職黨員幹事創業積極性,在實現村集體和群眾降本增收的同時補齊了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難的“短板”,進一步拉近了黨群幹群關係,村幹部和部分無職黨員以駕駛農機為村民打工種地的形式將黨旗插遍了農田的每一寸土地。

河東區梅家埠街道:黨支部+合作社 推動富民強村

推進改革,惠當前、利長遠

合作社推動農村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的“兩全兩高”作業服務,將農機作業範圍輻射到周邊村居,通過開展農機服務,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起來。但是,農機買了,合作社也成立起來了,在夏種秋收的季節卻發現了一個大問題。通常冬小麥種植的季節裡農作物是相對比較單一,而在夏種的季節,村民有的習慣種玉米、有的習慣種大豆、有的習慣種花生。在這樣零散種植的土地上,合作社的玉米收割機根本無的放矢,一個個龐大的機器下不了地、幹不了活、收不了莊稼。

正是村民零散種植、資源不集約的這個問題,讓第一書記和乾溝黨支部成員們再一次大膽果敢地想到了以土地股份制合作,在全村實施“股田制”改革,鼓勵老百姓以土地的使用權為股份加入合作社,每畝地合作社給予一定的分紅,並且將土地交由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管理。

經過外出考察學習,召開十餘次的“兩委”會進行反覆研究斟酌,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在第一個農民豐收節召開的全體村民會議上通過了“股田制”改革方案,並在短短三天內完成了全村的“股田制”改革工作,成為了全省首家自發完成全村98%以上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先行村。

河東區梅家埠街道:黨支部+合作社 推動富民強村

社建惠民,確股權、保增收

將土地資源股份化,在土地二輪延包的基礎上鼓勵村民按照現行政策以0.92畝為1股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將年度盈餘的60%按村民土地所佔股份進行收益分配和分紅,30%作為合作社發展資金,8%用於村集體發展,2%用於公益事業,使村民能夠“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解放了一部分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或從事第三產業。

實施“股田制”改革以來,全村土地實現了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管理和機械化生產,帶領該村走上了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機械化農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也因此順利爭取到了每畝地1300元的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項目,對村居現有的一半以上耕地進行了農田水利設施優化升級,大大提高了農田防汛抗旱能力,並對農田生產路進行了相應整修。配合上新購置的6臺噴灌設備可對農田進行全覆蓋的節水灌溉,有效地提高了糧食單位畝產量。

河東區梅家埠街道:黨支部+合作社 推動富民強村

當前,該村通過訂單農業和村企合作,實現了統一購種、統一購肥、統一整地、統一種植、統一收穫、統一銷售的“六個統一”,經過一年的實踐,合作社年度經營性收入達210餘萬元,村集體增收60萬餘元。除了讓老百姓得到了普惠性的一畝地800元保底收入和不低於100元的分紅,還徹底把老百姓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轉移就業達600餘人,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村民戶增收也達到了3-5萬元。(趙偉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