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地區的大學生和中西部的大學生畢業後差別大嗎?

月亮和小流螢


我本人是在北京讀的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如果說區別在哪裡?我認為在北上廣的大學生更容易下決心留在一線城市,說實話,在一線城市未來有無數個可能,回到三四線城市人生就像一眼看到底了一樣兒的平淡,我本人從小就生活在中西部的四線城市,不願意平淡的過這樣的生活!畢竟年輕的時候有冒險精神


瘋狂的石頭的自語


今年的大學畢業季日漸臨近,相應地,大學生就業話題也正在逐漸升溫。每年都有輿論批評大學生扎堆東部沿海地區,尤其偏愛“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近日有學者認為,大學生就業難其實是“局部現象被誇大為整體現象”,因為跟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人才遠遠沒有飽和。他認為“以往大家都想孔雀東南飛,現在應該孔雀西南飛”。

批評大學生扎堆東部沿海地區,尤其偏愛大城市的聲音並不鮮見。持此觀點者認為,這是大學生擇業就業不理性的一種表現。可是俗話說“人往高處走”,大學生在綜合各方面信息之後作出判斷,往往是要找到教育回報率最高的地方。從感性判斷出發,人們常說東部沿海地區和一線城市機會更多。那麼,這種感性判斷能否得到經驗研究的支持?人才、資源向東部地區和大城市集聚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它是否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大城市化的經濟社會基本規律呢?

調查研究顯示,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是影響人才流動的主要原因,獲取公共服務則是影響人才流動的重要因素。在影響居民收入諸因素中,“人力資本外部性”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人力資本外部性”的含義是指,一個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收入,還在與其他人的社會互動中產生知識的外溢性,從而在加總的意義上產生社會回報。換句話說,一個人能夠從其他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中獲得收益,包括收入提高、犯罪率下降和生活質量改善。由於“人力資本外部性”的存在,一個城市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勞動者獲得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其勞動生產率和工資的增長就越快。那麼,“人力資本外部性”的影響有多大呢?根據2002、2005和2007的數據計算,當一個城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一年,這個城市的居民平均收入大約可以提高20%。

一座城市的受教育水平對於個人收入提高的作用,還會在個人教育回報上體現出來。從個人層面上來看,同樣的受教育水平,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獲得的回報是不一樣的。不同地區影響教育回報的因素不盡相同,包括私有部門的經濟比重、不同程度的經濟開放度(吸引FDI的程度)、不同的地域性政策等。更為重要的是,城鄉之間和不同城市之間人均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異,這會使得教育回報在城鄉之間和不同城市之間產生差異。比如,在1995年,每年教育的回報率在不同地區大約一致為3%—4%。到了2002年,廣東省以8.4%的每年教育回報率居全國首位,而每年教育回報率最低的省份只有約4.6%—4.7%。從2002年至2007年,一些中西部省份的教育回報率停止增長並出現下滑的態勢。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沿海地區的教育回報率持續攀升,在部分地區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例如北京的教育回報率從6%上升到11%,江蘇的增長態勢亦是如此。全國的教育回報率出現了明顯的區域差異化,高等教育回報率也呈現出類似的態勢。總體而言,個人層面的每年教育回報和城市人口規模呈現正相關關係,也和城市的大學畢業生佔比正相關。城市人口規模越大,教育回報就越高;大學生佔比越高,教育回報就越高。這意味著,同等條件的勞動力,當他們從農村流動到城市,或者從教育水平低的城市流動到教育水平高的城市,就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

有些讀者可能會問,難道高技能者(本科以上學歷)所產生的“人力資本外部性”不是隻由高技能者自己得到嗎?這樣,城市要發展自己就不需要低技能勞動者(本科以下學歷)了嗎?或者說,城市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會替代掉低技能勞動者嗎?事實恰恰相反。在高技能者向大城市集聚的過程中,也將帶來對大量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從而表現為城市規模對於就業和收入水平的正效應。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都在人口規模效應中獲益,而且低技能勞動力在大城市中獲得的就業機會更多。

相關研究特別有意思的發現就是,高、低技能者之間存在著技能互補性,這使得大學生更多的大城市反而需要更多的低技能勞動者。為什麼大城市能夠促進技能互補?可能的原因,一是更細緻的勞動力分工。二是“人力資本外部性”能夠跨越不同的勞動力群體,高技能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外部性”,對於低技能勞動者同樣有效。三是消費外部性。高技能勞動者的消費行為使低技能勞動者獲益。比如在一線城市裡,家政服務人員的收入水平就比其他地區更高。

可見,從個體的層面看,“孔雀東南飛”符合經濟理性,簡單地提倡“西北飛”未必有足夠說服力。從國家的層面看,教育水平的提升對於經濟持續增長固然重要,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充分利用城市發展(特別是大城市的發展)來發揮“人力資本外部性”,促進不同技能的勞動力在城市中的互補性,提高人力資本的回報,應該是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放眼全球,城市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中國若要實現現代化,城市化水平的持續提高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比城市化水平持續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形成有效率的城市體系和城市空間佈局。這就需要制定正確的城市發展規劃,明確不同規模城市的定位和功能,使不同城市之間優勢互補,實現兼顧效率與平等的區域發展模式。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以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地區間自由流動為前提,形成以大城市和都市圈為帶動的區域經濟增長格局,實現經濟的集聚發展和地區經濟的有效分工,從而實現城鄉間和地區間在人均收入水平,特別是在生活質量上的平衡發展。


教苑雜談


你這個問題本來就很扯淡,首先北上廣深也有很多垃圾學校,中西部也有名校,同等檔次的學校肯定北京好!如果西部名校可能差嗎?再說了,在西部畢業的學生很多人又不在西部就業發展,你腦子進水了嗎?在哪讀書就留在哪?作為一個成人,不要搞得像三歲小孩一樣可以嗎?在發達城市讀大學在發達地區就業的人多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欠發達地區的高校畢業生還有至少一半會湧到發達城市,比如西電等,西部名校畢業生80%都會去沿海發展


喝老酒品人生


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呢?北上廣的大學生畢業後找工,結婚,買房,生子,過日子,中西部的大學生畢業了大概也是這樣一個程序,從程序上說,差別應該不大。

其中有一些個體,由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平臺,和風憑藉力,能夠短短几年扶搖直上,也是有的,這一點上說,無論是北上廣還是中西部都是一樣,不會說是因為在中西部,在一個好的平臺上就飛不起來。除非他自己不能溶入平臺,或者投機經營從而被清除了隊伍,那麼這樣的個體,無論在北上廣還是中西部也都一樣。

因此可以說,只要自己加入了一個好的平臺,就會走在其他人的前面。

所以,形成差別的原因可能是北上廣與中西部之間哪裡更容易找到一個好的平臺。

答案是,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背景,北上廣尋找平臺的機會比中西部的機會更大一些。


樂言一點


北上廣的大學都是一線城市。中西部的大學都是二,三城市的。我覺得一線城市從精神看,可開闊眼界,視路寬廣,生話條件,住宿,見識廣等,這方面中西部二,三線城市不如的,至於教育質量自己不好說。只要能畢業都是大學生。什麼學校都有學習好的。也有差的。


元月2006


如題,一個人的成就大概和兩方面有關,一,外部環境,二,內在努力。

把樓主問的問題換個問法,

發達地區畢業的學生和不發達地區畢業的學生,以後差別大嗎?

從外部環境來看,顯然發達地區所享受的資源,接受的教育資源,能夠接觸的平臺,所見所聞基本上都要優於不發達地區,如果自己在發達地區上學並且自己努力,那以後的成就是可觀的,如果不努力,在哪裡都白費,在不發達地區上學,也不要妄自菲薄,相信努力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腳踏實地。

其次,還要看就讀的學校,發達地區也有一般的學校,不發達的地區也有很多雙一流,顯然易見的是,肯定學校好,自己周邊的環境好,自己更有希望成功,如果你的同學是馬雲馬化騰這種的聰明人,可能你的成就也不會差。

凡事最怕的就是努力,先天條件或許差,但不要緊,逆境更能造就人才!


學歷提升指導老師


你說的這個差別的是指就業機會呢?還是隻兩地畢業生的素質?北上廣都屬於國家大一類城市,經濟比較發達,高學位的人才就業的機會肯定要多,但競爭激烈也是事實。中西部地區整體相對落後,高新企業投資佔比較小。但那你也需要更多的人才去推動經濟的發展,所以不管是北上廣還是中西部,只要你是腳踏實地真材實料都有,你們施展才華的地方。


退休董叔的自駕生活


直轄市還是好點,教授見識多,負責任的很少,靠自己。


歡樂6661


大學生也好,博士生也吧,總的要有水平真正的枝術,在於應用,幹出一翻事來,就有無窮的亨授。


張煥明103368991


當然大。北上廣可以接受最新鮮的資訊,享受更好的師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