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高科MLCC想“翻身”,“高端”之歌能否唱响?

与非网 3 月 31 日讯,马尼拉是全球 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重要生产地之一,日本村田、韩国三星电机、太阳诱电(TAIYO YUDEN)等日韩巨头在当地都有大量产能布局,封城可直接搅动 MLCC 市场供应。

MLCC 是全球用量最大的被动元件之一,几乎所有消费电子都要用这个元器件,人称“电子工业大米”。举个例子,一台 iPhoneX 大约需要用到 1100 颗 MLCC.2018 年,被动元器件“一天一个价”。商家动用卡车成吨囤货是当时华强北商业街的一道“风景”。

一颗工业类 MLCC,平均单价不到 0.2 元,但其制造却能难倒大量中国企业。近日,中国大陆最大 MLCC 厂商风华高科(000636,SZ)宣布拟投资 75.05 亿元建设高端 MLCC 生产基地。而在此前的 3 月初,三环集团(300408,SZ)宣布拟定增募资 21.75 亿元用于建设“5G 通信高品质 MLCC 扩产技术改造项目”。

当做惯中低端 MLCC 的大陆厂商突然想“翻身”,能把“高端”之歌唱响吗?

风华高科MLCC想“翻身”,“高端”之歌能否唱响?

风华高科扩产高端 MLCC 背后:大陆份额不足 5%

记者注意到,风华高科官网显示,早在 1985 年,公司前身“广东肇庆风华电子厂”就引进了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独石电容(也即 MLCC)生产线和技术。到 1991 年,风高科技的 MLCC 年产能达 1 亿颗。

1994 年,风华高科整体营收刚 8000 万元,正在其筹备申请上市之时,竞争对手就陆续到达“战场”。当年 7 月,国际行业巨头日本村田率先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它第一站就选定了北京,在北京布局完 MLCC 产能后,12 月又在江苏无锡成立了生产销售公司,次年再在上海成立销售公司。瞄准中国的不止村田,1994 年至 2000 年前后,日本京瓷、太阳诱电等一批大型日系 MLCC 企业全面抢滩中国市场。

2000 年,飞利浦在产业顶峰期放弃并出让被动元件事业部给国巨集团,中国台湾地区以国巨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全面崛起,打破了 MLCC 日韩垄断的局面。此后一直到现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 MLCC 企业一直占据着整个产业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1996 年,风华高科实现上市,根据招股书,当时风华高科的 MLCC 年产量只有 30 亿只,销售收入是 1.91 亿元。风华高科当年 MLCC 总产能是年产 40 亿只,这个产能水平占到彼时国内生产总规模的 75%。

除了风华高科,当时中国大陆没有其他可以叫得响名字的民用 MLCC 厂商。2000 年前后,MLCC 迎来繁华时代,市场供不应求。那波行情推动两家大陆厂商入局。其中一家是三环集团,另一家是康佳集团原“掌门人”陈伟荣创立的深圳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 年版中国 MLCC 市场竞争研究报告》显示,2018 年全球 MLCC 销量约为 40520 亿颗,其中中国的 MLCC 产量是 29160 亿颗,销量为 28890 亿颗。当然,这些数据很多也是外资企业贡献的。

财通证券今年 2 月发布的《MLCC 行业专题报告》显示,MLCC 全球竞争格局是:龙头日本村田占据 25%以上市场份额,韩国三星电机以 21%市占率排名第二;这两家厂商是 MLCC 第一阵营厂商,两者“吞掉”全球近半市场。第二梯队则是以台系厂商为主,国巨集团以 18%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三。中国大陆厂商合计市场份额还不到全球 5%。

为何中国大陆厂商一直赶不上?

MLCC 大陆厂商和一、二梯队的差距有多大?一组直观的数据是,日本村田 2018 财年销售额达 13718.4 亿日元(折合约 903.5 亿元人民币,以 2020 年 3 月 30 日汇率计算,下同),其中电容器销售额为 5742 亿日元(折合约 378.2 亿元)。国巨集团 2018 年营业收入折合约 181 亿元人民币;而风华高科 2018 年收入是 45.8 亿元,其中片式电容器的销售收入是 17.05 亿元;三环集团 2018 年营收 37.5 亿元。

产能的角度或更能说明差距。前述财通证券《MLCC 行业专题报告》显示,风华高科目前的 MLCC 产能估计每月是 150 亿只左右;三环集团月产能约 40 亿只;村田的月产能约是 1500 亿只;国巨集团是 500 亿只。

对比之下,大陆 MLCC 产业整体起步较晚,整个产业和核心企业也几经沉浮。

据中国电子元件协会统计,截至 2012 年,中国大陆做 MLCC 的企业只有 30 家,具备规模量产能力的更是凤毛麟角。记者了解到,MLCC 是一个重资金、重技术但轻毛利的行业。根据鸿远电子(603267,SH)的招股书,2018 年公司代理的工业类 MLCC 平均单价是 0.15 元,消费类是 0.04 元。高门槛但低毛利,大陆厂商望而却步,入局者寥寥。

一位券商研究员 3 月 28 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生产材料和生产工艺是日韩巨头的核心壁垒。她告诉记者,生产工艺可以通过外购进口设备改进,现在大陆厂商与日系巨头的差距主要还是在原材料上。“MLCC 主要原材料是钛酸钡,但除了钛酸钡,其他原料可以有几千种,很多个原料混合版本,还要混合有机溶剂。日系巨头对于用什么材料,怎么混合,有很深的技术诀窍。大陆厂商在顶尖材料上还得靠进口。”MLCC 大陆厂商,风华高科、三环集团、东莞微容也在加速扩产。从产能规模来看,或许 2~3 年大陆厂商的产能就能超过台湾。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不可忽略的是,大陆 MLCC 生产企业无论是进入高端市场、掌握关键性高端技术,还是面临市场价格波动,都毫无话语权。目前生产的产品仍然以中低端为主。2016 年开始,以村田为代表的日韩巨头逐渐停产中低端产品,转向高端产品市场。2018 年 3 月村田宣布停产 0402、0603、0805、1206 等尺寸的低毛利产品。据了解,0402~1206 尺寸的 104、105 容值是最常规的料号,主要应用于小电器、家电、工控等刚需领域,日系退出的这部分产能,正是中国大陆厂商生产的主力型号。

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想短时间内从高端市场抢蛋糕难度比较大,但是在汽车、安防等领域,面对日韩巨头,国产化替代陆续会有所推进。

记者还注意到,风华高科虽然从产量上看是中国大陆最大的 MLCC 厂商,是领头羊。但是要做高端电容器,这对于风华高科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资金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