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小留學生天下知,697萬留守兒童孤懸農村?陪伴比知識更重要

最近,1.5萬英國小留學生,因為166名父母聯名寫信呼籲國家包機接送回國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部分網友認為,1.5萬小留學生接送的流程,防疫、出資都是大問題,而且全國中小學開學在即,一旦開先河會影響國內的孩子們。

1.5萬小留學生天下知,697萬留守兒童孤懸農村?陪伴比知識更重要

網友的擔憂不無道理,尤其是兩個多月的宅家學習,已經讓無數的父母崩潰;還有前線的醫護人員,苦苦戰鬥了兩個月終於可以下火線。但是作為父母,理解小留學生父母的愛子之心,出國也是為了想讓孩子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師夷長技以制夷。

如同農村的父母想讓孩子在城裡上學,接觸到更好的教育和環境,改變人生的命運。可是,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我希望農村的留守兒童也可以上熱搜,能夠被更多人看到,能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據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而這僅僅是父母兩人均外出打工,年齡在16歲以下的孩子的數量。父母中有一人外出打工的,這樣的留守兒童在中國達到6000餘萬。

我沒有出國經驗,也對外國教育不甚瞭解,沒有關於留學生的發言權,所以,對小孩子出國留學不多做評論。今天,我只想談談農村的留守兒童,希望更多的人看到,關注關注我們的留守兒童。

一、留守兒童的家庭缺少親情溝通,親子關係大多僵硬

大多數的留守兒童,都是因為父母想多掙錢供孩子上學,就孤身在大城市打拼。他們也愛自己的孩子,希望給他們更好的教育,希望他們不要像父輩一樣一輩子打工,可是,他們本就不愛學習,更不會科學育兒,唯一能做的只能出門打工。

1.5萬小留學生天下知,697萬留守兒童孤懸農村?陪伴比知識更重要

鄰居家的弟弟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孩子,父母為了多掙錢養家,雙雙在廣州打工,過年才會回家一次。而爺爺奶奶是暴脾氣,孩子稍有做錯,就訓斥責罵,以至於小小年紀就不愛說話,他常常一個人蹲著不說話,養成了孤僻的習慣。

在他高三那年,我過年回家。他父母來找我讓我勸勸他家大兒子,他成績優異,突然說自己不想上學了。在我和他聊天的過程中,才得知原來孤僻的他本就缺乏父母的關愛,但是每次父母打電話就詢問他成績怎麼樣?排名如何?過年僅有的一次回家,也是督促他學習,彷彿人生只有學習。

這次期中考試有些退步,父母回來就責怪他不好好學習,對不起他們在外打工……一氣之下,鄰居家的弟弟就說不想上學了。在我的鼓勵下,他才緩和些,表示會努力,爭取考個好大學。

後來,他順利地考取了985學校,畢業後也找了一個不錯的工作。可是,他和父母關係仍然很僵,幾乎不聯繫,除非父母主動打電話,鄰居家的弟弟從來不會給家裡打電話。過年回家,他也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抱著手機線上聊天。

大部分的留守兒童都因為沒有很好的引導,早早地輟學成為了城市的“二代農民工”,而因為從小沒在一起生活,親子關係都很疏遠。即使少部分出人頭地,也內向、自卑,和父母沒有共同語言。

二、留守兒童大多聽話乖巧,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前不久,湖北十堰的6歲留守兒童事件刷爆網絡。在爺爺去世後,6歲男孩仍然獨自一人在家吃餅乾,直到小區的志願者上門查訪時,才得知爺爺已經去世了,而且他還為爺爺蓋上被子。

1.5萬小留學生天下知,697萬留守兒童孤懸農村?陪伴比知識更重要

英國的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聞名全世界的“靜止臉實驗”:在媽媽和孩子微笑互動時,孩子會開心回應;可是,在媽媽臉部僵硬,面無表情地面對孩子時,孩子就會聲嘶力竭地大哭大鬧,企圖吸引媽媽的注意力。

1.5萬小留學生天下知,697萬留守兒童孤懸農村?陪伴比知識更重要

可見,孩子是在和我們的良好的互動體會到溫情和關懷,發展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進而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需要,發展出正常的情感需要。

可是,湖北的6歲男孩竟然在爺爺去世後,淡定自如地在家吃餅乾度日,還為爺爺蓋上被子,防止他冷。而我家兩三歲的孩子在和我玩裝死遊戲時,都會嚇哭,驚慌失措地讓我不要裝死。

可以想象這個6歲的留守兒童,在童年的成長中,遭受過多少次的忽視和情感匱乏,才讓他如此地淡定和聽話,把自己的害怕掩蓋起來,把童年的調皮搗蛋藏起來。因為只有聽話乖巧,才能得到爺爺奶奶、父母的關注吧。

而留守兒童除了親情淡薄、乖巧聽話,還有的孩子因為沒有父母的引導,情緒消極,大多自卑、內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會患上人際交往障礙。而有的留守兒童容易被身邊的壞孩子感染,誤入歧途。

而且大多數的留守兒童,因為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再次外出打工成了農民工。而他們忍受不了農村的孤寂生活,也不願意做農活,只能在城市流浪,成為二代農民,而他們的孩子就會再次成為留守兒童,代代延續,成為惡性循環。

所以,留守兒童之殤,需要全社會來關注,為他們擎起一片天。那麼,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希望我們可以這樣做,幫助自己的孩子走出心靈之殤,活出豔陽天。

三、留守兒童的父母,可以這樣幫助他們走出心靈之殤

1、常和孩子通電話,不要只問成績學習

經濟的條件決定了父母不能常回家看看,但是我們可以多和孩子通電話,講述自己在外地工作的情況,遇到的好玩的事情,分享自己的成長和快樂。讓孩子談談自己的快樂和傷心,幫助孩子分享快樂和傷心,讓他們可以得到溫情和關懷。

親子關係好,教育才有效。

當父母和孩子的心在一起了,孩子自會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就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當父母一心只關心成績學習時,孩子就會叛逆和反抗,更不愛學習。

2、回家的時候多擁抱自己的孩子,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思念和喜愛

留守兒童本就缺少父母的關懷,缺少親情的溝通,缺少肢體的關懷,所以,回家的時候,多給孩子肢體接觸的機會,擁抱孩子,和孩子玩遊戲,用高質量的陪伴喚起彼此的親情。

1.5萬小留學生天下知,697萬留守兒童孤懸農村?陪伴比知識更重要


但是,我們在和孩子肢體接觸的時候,一定要循序漸進,根據孩子的情緒變化來表達。畢竟,長久地分離,我們對留守的孩子而言是陌生人。只有慢慢建立起來的親子關係,才會讓孩子可以敞開和我們交流和肢體接觸。

在和孩子肢體接觸時,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思念和迫不得已的苦衷,和孩子坦誠布公地交流,從而拉近彼此的距離。

最重要的是讓留守孩子知道,我們一直關心著他們,不僅僅是成績,還有健康、成長。成績的問題可以和老師溝通,而不是指責孩子不好好學習,把孩子推得更遠。

寫在最後

不論是國外的小留學生,還是農村的留守兒童,儘管彼此的選擇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條件和環境。但對孩子而言,

最好的營養品是父母的陪伴,最好的教育是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老師是我們父母。

所以,不論我們身在何方,是否在孩子身邊,請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愛,讓他們能夠得到充足的營養和呵護,開出生命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