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镇学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乡村 甜了生活

龙门镇学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乡村 甜了生活

龙门镇学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乡村 甜了生活

  田间果树长势喜人,塘里鱼儿欢腾雀跃,村庄园林里鸟儿闹春来,环村路建设热火朝天,踏进浦北县龙门镇学塘村委新田村,一派万物复苏的景象映入眼帘。“村口落叶太多啦,大家伙一起过来帮清理清理。”新田村民微信群里村民小组长温秀任的信息发出不久,在家门口唠嗑的大叔大婶们都自觉地拿起扫帚到村口打扫被雨打落的枯枝散叶。“大家的观念都改变了,以前村里即使脏乱,村民也不理不睬,自从搞了乡村风貌提升和乡村治理后,大家的眼里已经容不进一丁点垃圾的存在。现在,大家伙都因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村庄而自豪。”温秀任乐呵呵地说道。

龙门镇学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乡村 甜了生活

  自龙门镇党委、政府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新田村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实施阵地规范化、管理民主化、德治风尚化、产业规模化、环境宜居化等“五化”为抓手,以打造“五好”为目标,形成了“五治”联动融合的良好局面,成为龙门人心中“最羡慕的村屯”。

民主议事聚人心

龙门镇学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乡村 甜了生活

  曾经的新田村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自然村,它的崛起得益于龙门镇“一带两路”示范片区的打造,党委、政府全力支持,新田村民积极配合,党群合力,共同打造乡村治理同心圆。

龙门镇学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乡村 甜了生活

  为充分激发村民自治能力,新田村结合实际,以新田村党支部为核心,组建民情民意收集和民事代办站、村民理事会、监督委员会,探索实行“一站两会”民主议事新模式,将党员群众凝聚起来、拧成一股绳,不断推动新田村乡村治理规范化。在新田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下,全村56户村民共同商议讨论了村庄规划、项目实施、经济发展、矛盾纠纷、移风易俗等一系列事项,制定了真正符合新田村实际和村民意愿的村规民约,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咱村后背不是有片集体竹山嘛,那儿的景色秀美,山脚下怪石嶙峋,我有个朋友在北京开大公司,可以联系他过来开发。”村民温秀通在村庄规划议事会上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会后,新田村立即成立资源开发和招商引资临时小组,齐力将竹山周边清理平整,坚持不懈多方联系投资者考察参观,终于定下了“心甜·竹园养生体验示范基地”的建设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3.33公顷,建成后将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分红收入。

党员带头作表率

龙门镇学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乡村 甜了生活


  面对旧房拆除任务重和村民犹豫不前的情况,新田村全体党员主动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第一时间带头将自家的10间危旧房拆除,并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风貌提升行动中来,累计清理沟渠600多米,拆除废弃建筑50多处1000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田村党支部还通过设立政策宣传、三清三拆、纠纷调处、倡树新风等岗位,推动形成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面对红白喜事简办执行意愿不强的情况,党员温文晔在孙儿满月宴时带头遵守宴席简办的规定,并将酒席菜单和桌数主动公布到村民微信群里,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他们家条件那么好,每桌酒席都不超过100元,我们也不要盲目攀比,给自己添堵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党员和群众简办宴席,村民对红白喜事简办的顾虑渐渐消除了,在疫情期间更是严格按照疫情防控的管理工作要求,做到了红事不办、白事简办,树立了一派新风正气。

  面对村民们日益增长的文娱活动需求,新田村党支部联合村民理事会筹资建设篮球场、舞台、休闲公园等设施,支部书记温秀善还组织成立篮球队、健身队,每天晚上组织村民开展篮球比赛、跳舞、健身等各类活动,形成了一股健康向上、热爱锻炼的良好风气。

联合发力共富裕

龙门镇学塘村委新田村:富了村民 美了乡村 甜了生活

  走进新田村的黄皮果树基地,新水田园种养专业合作社成员正在指导农户施肥。“合作社主要负责指导和监管,帮助村民管理黄皮果树,提高成活率和挂果率,确保大家的努力开花结果。”据合作社负责人温秀侦介绍,在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的帮助下,他们去年流转闲置土地1.67公顷打造大型养鱼基地,今年又扩大规模种植黄皮果树5.67公顷,这两项收入将彻底带动全村56户人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我们家的这0.13公顷田,常年被水淹没,只能种植晚稻,收成还不好,光靠种田,吃饭都成问题。”眼看着周围3户人家都不种田了,农户韦瑞军也犯了愁。新田村民情民意收集和民事代办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充分运用“一站两会”议事机制,研究决定动员这4户农户将荒废的0.4公顷土地用于种植荷花,既能美化村庄,又能提高经济效益。“我们都希望通过大家,让新田村重新回归诗歌里描述的美丽景象。”村民温秀通将1万元捐款交到村民理事会时充满希冀地说道。自推行乡村治理体系以来,新田村村民自发组织捐款累计超过10万元,全部用于疫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等公共事业。(王思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