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正文較長,閱讀需15-20分鐘)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近日,TVB正式開拍《陀槍師姐5》,《刑事偵緝檔案5》也緊隨其後定下豪華演員陣容,開拍就在眼前。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一時間,港劇圈“民怨沸騰”。

大批對早已爛成渣的《法證先鋒4》無力吐槽的網友,紛紛表示:“即使搬出電影咖惠英紅、姜皓文,視帝視後陳豪、宣萱,也未必能力挽狂瀾。如今的TVB只會消費情懷,可別再接二連三地毀掉經典IP了,給我們留一個美好的童年吧!”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這話聽著確實刻薄不入耳,但卻是典型的“愛之深,責之切”。

如今的TVB像極了一個曾經家大業大、雄踞一方的霸主。即使早已家道中落、屢遭詬病,卻依舊抵擋不住外界對它風吹草動的高度關注。

這也就合理解釋了為什麼《法證4》口碑低得驚悚,可熱度始終居高不下。

觀眾嘴上罵得歡,該追的還是繼續追。

其實大家心裡都跟明鏡兒似的,咱追的早就不是劇了,是“情懷”……

某劇就是再爛,咱也得看看它究竟爛到何種程度才罷休啊!

說來說去,還不是因為大家對TVB的執念太深嗎?

還不是因為TVB的衰敗,港劇的式微讓人一言難盡,又倍感心酸無奈嗎?

港劇江河日下早已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可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那時的TVB電視劇究竟有什麼不可描述的“魔性”?

TVB電視劇又是因何盛極而衰,走向沒落的呢?

這一切還真得從這個“造夢工廠”的前世今生細細說起。

01

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經濟騰飛,製造業如雨後春筍般茁壯崛起,然而電視娛樂業還十分貧瘠與匱乏。

1965年,“中文電影最大供應商”邵氏影業的老闆邵逸夫開始將目光投向電視行業,並與利孝和、餘經緯及英資公司合資創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簡稱:香港無線電視或TVB),由最大股東利孝和出任董事局主席,邵逸夫任常務董事。

1967年11月19日,適逢邵逸夫先生的六十大壽。這一天香港尖沙咀海運大廈人潮湧動,熱鬧非凡。

香港首家免費電視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首播儀式,在廣大市民的翹首企盼中正式拉開帷幕。

因為意義非凡,時任港督戴麟趾甚至乘坐直升機,親赴現場主持開播儀式。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一個主導香港電視行業半個多世紀,並在全球華人圈如雷貫耳的“夢幻王國”就此落地生根。

02

開播後的第二年,TVB便製作及播映了第一部電視劇集《夢斷情天》。該劇的大獲成功,不僅揭開了TVB製作電視劇的序幕,也開創了粵語電視劇成為香港電視節目主流的先河。

很快,TVB漸入佳境,羽翼日豐,在上世紀70年代初已常年佔據著香港電視收視率的八成左右。

它有兩隻“巨爪”,一曰“翡翠臺”,一曰“明珠臺”(英語綜合頻道)。

1971年,邵氏影業為吸納更多演藝人才,開始與TVB合作舉辦日後被稱為香港“造星工廠”的“藝員訓練班”。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1973年,邵逸夫又首開“香港小姐”選美之先河,並將其一手打造成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娛樂盛事。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1980年,董事局主席利孝和患急病不幸離世。邵逸夫因而增持TVB股權,成為最大股東,正式掌舵TVB。

TVB從此在這位全球最長壽、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帶領下,進入全盛時期。

03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經濟高速發展,躋身“亞洲四小龍”。香港電視工業亦隨之迅速崛起,一時間人才濟濟、星光熠熠。

兩大商業電視臺——TVB和ATV(亞洲電視臺)龍爭虎鬥,旗鼓相當。

為了爭奪收視率,兩臺均拿出看家法寶,並將吸引觀眾的最大籌碼押在電視劇上面。

於是,邵逸夫越發集中火力、大刀闊斧地經營“翡翠”和“明珠”兩大頻道,還將眾多香港演藝精英和“邵氏影城”的明星們羅致麾下。

之後的故事走向,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以創作先行,同時賦予製作人較大施展空間的TVB自制了一大批高水準、高質量的電視節目,收視率急劇攀上巔峰,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而電視劇集作為其中的“王牌軍”,更是毫無懸念地化作香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併成為華語地區觀眾最重要的收視選擇之一。

那麼,數量最龐大的華語收視群體在哪裡?自然是在與香港一河之隔、同根同源的中國內地。

彼時,這片剛剛打開國門的熱土充滿著勃勃生機和數不清的機遇。不少香港勞動密集型企業選擇逐步向這裡遷移。

然而,十分有趣的是,香港影視劇對內地的影響,卻比港資進入內地市場還要早。

04

內地引進的第一部香港電視劇是亞洲電視出品的《大俠霍元甲》,1983年在廣東電視臺首播後,立時引發了萬人空巷的巨大轟動效應。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1985年,《霍元甲》的餘波尚未散去,又有一部被視為

“華人電視史開山鉅作”的香港武俠劇被引入內地,掀起收視狂潮。

由TVB製作的《射鵰英雄傳》火速風靡大江南北,劇中單純美麗的愛情故事,跌宕曲折的情節鋪排,豪邁的情懷,激烈的打鬥,精彩的對白,無不令內地觀眾如痴如醉。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作為TVB甚至整個香港影視劇當中的翹楚,《射鵰》整整影響了兩代內地觀眾的成長,是內地70後不可磨滅的精神食糧和集體回憶。

在那個商業還很不發達,連電視機都是稀罕玩意兒的年代,每天吃完晚飯,一大院子的人圍坐在一起看《射鵰》就是最時興的大眾娛樂方式。

05

如果你以為TVB僅靠古裝武俠劇才聲名鵲起,成功打開內地市場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與《射鵰英雄傳》幾乎同一時段問世的兩部民初大戲,同樣在內地創造了空前絕後的“收視神話”。

那就是將被永久載入華人影視史冊的《上海灘》和《萬水千山總是情》。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這兩部連續劇不光是香港電視史上的經典傑作,還直接影響了華語影視劇後續的創作路數與軌跡,甚至引發了兩岸三地爭相拍攝舊上海民國劇的熱潮。

可以說,TVB憑藉著三部頗具分量的代表作,恰逢其時地填補了上世紀80年代內地電視劇製作的空白,更讓內地觀眾充分折服於香港電視劇在製作上的專業水準。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出現在內地熒屏上的TVB劇集數量相當可觀,其中以《新紮師兄》、《流氓大亨》、《義不容情》等為代表的警匪劇和家庭倫理劇,以《天龍八部》、《神鵰俠侶》、《陸小鳳》、《楚留香傳奇》等為代表的經典武俠劇最受歡迎和追捧。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此時的TVB早已經成為了內地觀眾心目中最TOP的“電視劇廠牌”。

不過,真正讓內地觀眾將“港劇”和“TVB劇集”劃上等號的,還是進入1990年代後TVB異常精彩紛呈的各式類型劇。

06

20世紀90年代起,財大氣粗的TVB相繼挖角ATV不少臺前幕後人員,ATV有近十位當家小生、花旦全被網羅到TVB旗下。

ATV自制劇由此開始衰弱,而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TVB則正式坐穩了其在港“一臺獨大”的交椅,並繼續源源不斷地向擁有十數億人口的內地輸送電視劇,開啟真正意義上的“霸屏模式”。

只要你能想得到的電視劇類型,TVB基本都拍攝過:

從《火玫瑰》、《大時代》、《我本善良》、《巨人》、《笑看風雲》等融合了商戰、倫理元素的情仇時裝劇,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到《刑事偵緝檔案》、《鑑證實錄》、《陀槍師姐》、《O記實錄》等頗具革新色彩的警匪刑偵劇;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從首開職場劇先河的《壹號皇庭》、《妙手仁心》,到寫盡家族愛恨恩怨的《天地男兒》、《天地豪情》;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從《神鵰俠侶》、《天龍八部》、《鹿鼎記》、《笑傲江湖》、《雪山飛狐》、《碧血劍》等新一輪金庸武俠劇,到《苗翠花》、《醉打金枝》、《金玉滿堂》、《金裝四大才子》等古裝輕喜劇;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從世紀之交蕩氣迴腸的百集商戰長劇《創世紀》到《烈火雄心》、《談判專家》、《衝上雲霄》、《法證先鋒》等一大批口碑炸裂的職業劇扛鼎之作全面開花;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從《西遊記》、《封神榜》、《尋秦記》、《九五至尊》等神話穿越劇到宮鬥劇鼻祖《金枝欲孽》……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我們能從中看到和你我一樣尋常的普通人怎樣從底層慢慢奮鬥爬升,也能看到獨立堅強、冷靜自信的職業女性如何平衡事業愛情。

我們能在家長裡短、雞毛蒜皮中感受到中國人最重視的親情、友情,也能在商戰、權謀、宮鬥中體會到人性的複雜善變。

接地氣、不刻板、不說教,既迎合觀眾喜好,也反映社會焦點。

雅俗共賞、雨露均霑,讓各年齡段、各社會階層的觀眾都能找到自己的菜。

這就是那些年我們心目中的TVB劇集。

它如此牢固地鐫刻在內地幾代觀眾的記憶深處,是因為它曾經的審美標準和敘事形態,恰好極大地滿足了發展中的內地對大千世界無限的幻想與憧憬。

從表面上看,題材多元、故事性強、節奏明快、人物形象立體鮮明、情節充滿代入感,核心價值觀輸出更為大膽、直接……

是TVB劇總是能擊中人心的制勝法寶。

往深了說,TVB劇集既堅持著“娛樂至上”這一從未動搖過的創作宗旨,也努力傳承和詮釋著華人世界的普世價值觀——是非善惡、良知孝道、天理輪迴。

這種詮釋和演繹雖然談不上多麼深刻到位,但勝在從未被丟棄和摒除。

因此,個人認為TVB劇集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抓住了華人世界的“精神根脈”,不然無論如何也難以在全球華人社區產生如此廣泛的共鳴和迴響。

07

在1985-2005這20年的長河打磨中,TVB劇集完成了自身的蛻變,也完成了對內地絕無僅有的文化濡染和薰陶。

TVB這三個字母在內地觀眾心目中代表的不僅僅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更是一連串膾炙人口、製作精良的電視劇。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TVB劇集就是幾代內地電視觀眾瞭解香港和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窗口。

而TVB劇集能夠在這20年間達到巔峰,也絕對離不開內地觀眾的支持力挺。

二者互為表裡,才成就了一個活色生香的港劇“黃金年代”。

時移世易,此消彼長。

TVB劇集在內地呼風喚雨的20年間,內地影視劇的類型不斷豐富、質量穩步提升,歐美日韓等劇集“列強”也因為網絡的迅猛發展,瓜分了這片廣闊天地的收視份額。

2009年出品的《巾幗梟雄》系列和2014年出品的《使徒行者》,似乎是近年來TVB劇集與內地觀眾僅剩的一點溫存,此後的TVB慢慢從內地觀眾的收視選擇中缺席了。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常年不變的題材、單調乏味的佈景和服化道、許久未見的爆款……讓越來越多的內地觀眾對TVB劇產生審美疲勞。

在內地劇、美劇、韓劇大幅攻城掠地之時,TVB劇既沒有比拼和競爭意識,也沒有針對內地市場適時做出調整和改變。

墨守成規,固守香港本土市場,大大堵截了自己的輸出之路,這些都直接導致了TVB劇的沒落。

如今,TVB自制劇中已經鮮少有在內地頗受關注的作品,即便是在香港本土也很難取得滿意的收視成績。

事實上,隨著幕後製作團隊及演員的紛紛北上,TVB自制劇集早已不復昔日輝煌。

現在的TVB無論是在資金投入還是人才儲備上,都很難滿足觀眾日益挑剔的口味和需求。

人才的嚴重流失已經讓TVB元氣大傷,想要重新回到巔峰時期只怕是難上加難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的娛樂需求也在日益變化,就影視劇而言,及時更新創作理念及思維模式,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搶佔先機。

相信已然痛下決心改頭換面的TVB仍有翻身的機會,我們唯有拭目以待。

結語

TVB這個多年稱雄香港電視業的“霸主”,既被視為香港電視的“旗幟”,又被抨擊為阻礙業界發展的冷酷“壟斷家”。

無論何時,它的一舉一動,都是香港電視行業的樣本和風向標。

種種原因之下,TVB劇再不可能重現當年萬人空巷的盛景,但作為親身經歷過港劇黃金歲月的一代人,我們會永遠在回憶中為它留一個角落。

因為它給了曾經年少的我們太多難忘的啟蒙與體驗,陪伴我們完成了太多成長和蛻變。

它的聲色光影中有我們剪不斷的青春和芳華。

港劇早已風光不再,為何我們總對那些年的TVB劇集念念不忘?

西瓜家的放映廳:

堅持先娛己後娛人,

做有深度的原創影評、劇評、娛評分享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