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圍城》我印象中的《圍城》

楊絳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其實是讀不懂書的。”而《圍城》也是這樣一本書,這是錢老先生於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的。有些匆忙又有些無奈,因為當時正值慌亂年代,就如錢老先生三十五歲生日詩裡又一聯:“書癖鑽窗蜂未出,詩情繞樹鵲難安。”在四處避亂的背景下,完成了此篇長篇大作。

初讀《圍城》,原以為猶如《十月圍城》一樣,是講述清末民國的熱血青年奔走救國的故事,甚至在一開始,就把方鴻漸的形象誤認為是“鍾漢良”,讀到後來才反應過來,這本書圍繞的主角多是描寫兒女情長的生活畫面。後續一看,果然不是一回事,而且大多以描寫的是主角方鴻漸的生活和情感經歷來反映出動盪時代下小人物的生活畫面。

隨著故事的發展,對錢老先生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他那幽默諷刺又入木三分的語言水平,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雖然全篇故事的結構性、故事性,感覺很支離破碎,但是靠著錢老深厚的語言風格,還是有很強的可讀性的。

很多人都知道《圍城》裡面經典的一句話:“婚姻是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去。”故事才開始到結尾,方鴻漸和鮑、蘇、唐三人陸續展開曖昧關係,直至蘇小姐與他討厭的元朗成婚,唐小姐退回他所有的書信,他才離開家,開始了自己的職業之旅。他與看不起的好色之徒李梅亭,瞧不上的扣扣嗖嗖的顧爾謙一起,跌跌撞撞地來到了三閭大學。最後遇到孫柔嘉,故事也在他們吵架後方鴻漸決定離開上海再次依靠趙辛楣結束。

記《圍城》我印象中的《圍城》


在學術面前,這是一座圍城。在19世紀的中國,方鴻漸跟隨“留學風潮”前往歐洲進行他所謂的“留學”。這只不過是“隨便聽聽幾門功課”,“心得全無”罷了,最終落了個在臨近回國前花40美金買了假博士文憑的下場。他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為人不求上進,極度虛偽,買了假文憑,卻從來不炫耀。一來沒有底氣,二來沒有真才實幹,高不成低不就,一事無成,終被城圍起來。

在感情面前,這是一座圍城。遇到鮑小姐詩男人本色,逢場作戲。遇到蘇文紈,曖昧不清,優柔寡斷。遇到唐曉芙,雖是真愛,但羞於行動。而最後則是孫柔嘉,雖無華麗可言,但兩個人的面具在一次次的吵架中逐漸揭露,兩個人變成了婚姻的束縛者,彼此相互憎恨淡又相互依賴。也許最開始的時候他們是有愛情的,但是慢慢地變成了壓迫。結婚無需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一句也夠結婚的資本了吧,錢老想說的婚姻的意義也在於此吧。

在三閭大學,則是另一座圍城。在那裡明爭暗鬥,各種爾虞我詐的風味,讓本性身為書生的方鴻漸無法忍受,而當他決心離開三閭大學時,發現外面的社會,卻是另一個充斥著封建思想、事業的衰敗,多層混亂的社會。這讓他感覺到恐慌、無助、無所適從。似乎這一切都是都是上天註定,被人安排的,而方鴻漸也只會默默地屈服於此,接受朋友的施捨,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逃不出這讓他感到無比壓抑的圍城。

三座圍城,一位留學歸來的天之驕子,在這個動盪年代,顯得格外卑微。看似風度翩翩,為人友善,但卻顯得膚淺小氣,他有著大多一代中國人的影子:心懷希望,卻跌跌撞撞;為人處世的度量不大,卻看不清自己的定位;能力不足,卻經常怨天尤人......

記《圍城》我印象中的《圍城》


談到錢老先生,《圍城》是他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全書看完,給我一種壓抑感,人間不值,但又難逃魔掌。在厭倦的沼澤中掙扎仍難逃與之同化。雖是一篇虛擬的小說,但也帶有真人真事的影子。而想要理解錢老先生的思想情感,也必然不易。在《記錢鍾書與》中,楊絳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創造的故事往往從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經驗。要從創造的故事裡返求作者的經驗是顛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經過創造,就好比發酵而釀成了酒;從酒裡辨認釀酒的原料,也不容易。”

“興致也許還有,才氣已與年俱減。要想寫作而沒有可能,那隻會有遺憾;有條件寫作而寫出來的不成東西,那只有後悔了。遺憾裡還有哄騙自己的餘地,後悔是你所學的西班牙語裡所謂‘面對真理的時刻’,使不得一點兒自我哄騙、開脫、或寬裕的,味道不好受。我寧恨毋悔。”——錢鍾書C


————CarryY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