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哪道菜的時候會讓你想起媽媽的味道?

杜邦萊卡


媽媽的味道,讓我想起的就是漿水面片!一款非常好吃又家常的一種麵食,做法簡單,夏天涼吃清熱解暑,冬天熱吃溫暖全身每個細胞。這雖然是一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常飯了,可是我每次出門回到家都想吃一碗熱氣騰騰的漿水面片,吃了這個才感覺到了家,這道美食吃出了家的味道,吃出了媽媽的味道!

我是西北人,我們常吃的一道家常菜就是漿水,漿水可以做很多吃的,漿水面條、漿水面片、漿水豆腐等等……然而最讓我戀戀不忘的就是一鍋子漿水面片!

下面就讓我帶大家回味一下漿水面片的做法,好吃,簡單。

主料:生面片(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買超市裡成品袋裝的乾麵片) 100克

輔料:漿水300毫升 韭菜50克 鹽5克 蔥薑蒜各少許 乾紅辣椒10克

步驟一:熱鍋下油燒熱。

步驟二:下入洗淨切成段的的韭菜炒,加入少許食用鹽炒至變軟,盛出備用。

步驟三:鍋中再次放入少許油,油熱後放蔥薑蒜及乾紅辣椒炒香。

步驟四:在步驟三的鍋中加入漿水,大火煮開,備用。

步驟五:另起一鍋燒開水,水開後放入生面片煮熟。

步驟六:面片煮好後,撈出放入碗中,將熗好的漿水舀少許放入面片中,在加入炒好的韭菜就可以吃了!

吃上一碗美的很,心裡美,胃裡美,哪都美!





西北老王和小劉


拔絲地瓜

拔絲地瓜糖絲的香脆和地瓜的軟糯,讓人難以忘懷,小時候碰到不開心的事,媽媽做上一道拔絲地瓜來安慰你,立馬就開心了,趕緊來看看怎樣做吧。

要準備的食材有:玉米油,白醋,白砂糖,地瓜

做法:把紅薯去掉皮,滾刀切成塊,就是切的時候轉動紅薯的邊切,切好之後,放入水中浸泡,防止氧化變黑,影響拔絲地瓜的美觀,在鍋中準備適量的油,燒至大概五成熟,就轉中小火,準備筷子,將筷子插入油中,用筷子測試油溫,油麵起輕微的小泡就可以了,將地瓜從水中撈出,瀝乾水分,再放入鍋中油炸,防止鍋中濺油,中小火慢慢炸至金黃,皮脆肉軟就可以了,炸好的紅薯撈出來瀝乾油分,在平底鍋中放入少許油放入少許油,倒入白砂糖,中小火慢慢熬製融化,這個過程中要慢慢翻動糖,以免吵成糖塊,差不多全部融化了就放入少許白醋,慢慢熬製成焦糖色,冒綿綿的小泡,這時候倒入炸好的紅薯,翻炒均勻上色,紅薯裹上糖漿就可以了。

鵪鶉蛋燉五花肉

需要準備的食材有:鵪鶉蛋,五花肉,生抽,老抽,蔥,姜

做法:鍋中熱水放入鵪鶉蛋煮大概10分鐘撈出,浸入涼水中3分鐘後,剝掉鵪鶉蛋的外殼,起鍋,放入油,大概7成熱的時候,鍋中放入鵪鶉蛋,反覆炸,大概炸至金黃色撈出,將五花肉切成小塊,炒鍋中放油,油溫加熱,放入蔥姜炒香之後,倒入五花肉翻炒,變色之後鍋中加入料酒、生抽、老抽、翻炒均勻,這時候已經可以聞到肉香味了,鍋中放入適量開水,煮開後蓋上蓋子,轉小火,燉大約40分鐘,放入炸好的鵪鶉蛋煮大約15分鐘,開大火收幹湯汁就可以了,簡單的鵪鶉蛋燉五花肉就做好了。

紅燒獅子頭

需要準備的食材有:豬肉餡,荸薺,雞蛋,鹽,蔥花,玉米澱粉,耗油,胡椒粉,白糖,生抽,黃酒。

做法:荸薺洗乾淨瀝乾水分備用,荸薺剁成末,蔥花切成末,將豬肉剁成肉末,放入荸薺末和一顆雞蛋,攪拌均勻,放入蔥花,鹽,澱粉,朝一個方向攪拌均勻上勁,然後將肉餡團成丸子,起鍋熱油,多放點油,油溫燒至八成熟大概,放入做好的肉丸子,炸至金黃撈出控油,重新起鍋,鍋中放入熱水,將丸子放入熱水中煮開,小火悶一會,撈出,起鍋燒油放入獅子頭,加入白砂糖,胡椒粉,耗油,醬油,黃酒,燒至湯汁快收幹了,最後放入水澱粉勾芡一下,就可以出鍋了,美味的紅燒獅子頭就做好了,小時候最喜歡吃媽媽做的紅燒獅子頭了,趕緊學學吧。





小輝的幸福生活


我最愛吃媽媽油煎的小鯽魚了。

六十年代那陣,生活特別艱苦,每人每月只有二百五十克清油,二百五十克豬肉,雞蛋根本吃不上,只有過年了,一家人還能分個大半個羊吃一吃,可那太稀罕了。

平時吃什麼才能解饞呢,只有吃魚,幸運的是我們這兒野魚很多,小白條,野鯽魚到處都有,只要你會釣魚就行,家裡時常就會飄出誘人的魚肉鮮味,瀰漫到很遠……

好歹我是個釣魚好手,每次出去,總能釣個一臉盆小鯽魚回來,收穫頗豐,一家人喜氣洋洋,彷彿發了大財一樣開心。

媽媽就一個人刮鱗,破魚,清洗,往往要幾個小時才能把魚收拾乾淨。等吃過晚飯後,′她就架起鐵鍋,用布在鍋裡薄薄地抹上一層清油耐心地煎,每次都要忙到半夜……

那魚又香,又脆,又鮮,我一輩子都忘不掉,幸福了我的整個少年時代。

媽媽離開人世快十年了,每每想起她對我的恩情,想起她拿手的油煎小鯽魚,心裡既有溫暖和親切,又有些心酸和悲傷!


高粱179816305


對媽媽,我想說:兒時居家不覺苦,少年離家不覺遠,青年飄蕩苦思娘,一碗涼粉淚兩行!!!想起涼粉想起娘,想起娘來思斷腸…………

闊別家鄉17年,離多聚少!跟家人的聯繫就是那牽著風箏的線!!34歲了,前半生算過完了,開始後半生了!!每次忍不住想媽媽時,也就會想起來媽媽做的小豌豆涼粉,那個味道,那份情感,隨時間推移越發強烈,也正是這個豌豆涼粉讓媽媽養大了我們三子妹!

在雲南的高原上,長著一種小顆粒的豌豆,米粒大小,是扁圓的,我們叫金豌豆,因為它成熟後呈現金色,也叫小碗豆,只有雲南昭通有小碗豆涼粉。來看看做法:

取小豌豆3斤泡發一夜,加水7斤磨成漿,過細紗布濾出豆渣,盆裡面的漿水靜止3個小時以上。取鍋,把上層漿水倒入鍋裡面加熱燒開,底層的澱粉和一點上層漿水攪開,待上層漿水燒開後,慢慢的用細水長流的方法把底層澱粉勾到燒開的漿水中,直到澱粉勾完,一邊攪一邊勾,勾完了一直攪煮到漿水回稀,就熟了!拿盆或者大碗裝好,冷切4-5個小時,涼粉就成了!!!取油辣椒,姜水,蒜水,酸菜湯,把涼粉下到裡面,加鹽,蔥花,香菜,熟芝麻,麻油,簡單美味的小豌豆涼粉就開吃!!!

大豌豆涼粉做法相同,夏天做來吃吃,美味又健康!!









淡葉蘭蘭


因為我是回族,我們回族只能吃牛羊肉雞肉

我從小在家裡吃飯頓頓都是要吃肉的,媽媽做的飯每一道都很好吃

我來說說每次我回家都吃什麼

現在長大了,總在外面工作,回家次數少了,但是每次回去都是跟媽媽說我要吃什麼,回家媽媽就已經做好了等著我,一家子一起吃

第一,我家吃米飯必須是要八道菜,肉炒蒜薹,肉炒芹菜,肉炒黃瓜,燉魚(很少吃,有求才有)蒜薹雞蛋,米飯必備的菜,每個菜裡面都用牛肉炒,每次都要有燉牛肉頓雞肉選一或者二(裡面不放任何菜)我們不覺得油膩,因為吃習慣了,最近加炸雞腿了

第二,竄丸子冬瓜(主食)每次都是做好幾盆,裡面都是丸子,其中冬瓜很少,米飯就是輔食,吃夠了肉丸子在用米飯配湯,下次我媽媽做時候拍照給你們

第三,包子,我家吃包子媽媽會做好幾種餡,芹菜肉(我愛吃)蔥肉(爸爸愛吃,侄女,姐姐愛吃)韭菜肉,媽媽愛吃)媽媽真是疼我們,不怕辛苦

第四,涮羊肉,就是你們說的火鍋,我們家說涮羊肉,其實就是吃羊肉,我爸爸就愛說吃涮羊肉吃的就是肉,真的是這樣,菜很少,蒿子杆,白菜,各種丸,我們家的羊肉純,而且厚,沒有一點星味,純羊肉哦 在外面吃不到這麼純的羊肉

第五,羊蠍子,我們會買幾根羊蠍子自己在家燉,在弄點配菜,比飯店乾淨還便宜,主要也是吃肉,

第6,肉餅,媽媽做的肉餅裡面都是肉,而且好幾層,好吧我餓了,想我媽媽爸爸了

總之下次給你們拍照片哦!媽媽做的飯我都喜歡吃,出來以後就更想媽媽做的飯了,喜歡那個味道,現在外面做的飯都沒有顏色 我家都是顏色很重,誰來我家吃飯都能吃一大碗米飯

每次吃完飯媽媽把水都端到面前,我爸爸媽媽對我真的是付出太多了

現在已經好久沒回家了 把事情處理好就回去

希望在外奮鬥的你們都要常回家看看 孝順父母



哈嘍李夢VLOG


大家好,我是70後,我家有四個孩子在我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那時候吃新鮮的蔬菜是一種舍忘,在我的記憶中最能想起孃的那手菜就是做的鹹將胡,我娘做的可好吃了,我想和我同齡的大約都吃過吧!那種味道在那個年代是菜最好的帶替品。這就是我最難忘的味道。



生活合集


土豆絲,不光我喜歡娘炒的土豆絲,我兒子也喜歡吃,每次回老家兒子都提前打電話給奶奶,說:奶奶,炒土豆絲,我要一大盤。

其實,娘炒的土豆絲也沒什麼特別,就是切絲,不加肉,不用辣椒,清炒。只所以覺著好吃,是哄娘高興。

小時候,家裡窮,基本沒什麼萊調換著吃,地裡種下土豆,冬天存起來,一個冬天,上頓土豆絲,下頓子土豆絲的吃,吃成習慣了。我和姐姐上學回來,就喊,娘,上土豆絲吃飯。娘有時候笑著說,今天換了,換成燉土豆塊了,一家人笑哈哈的,樂融融。


紅升百貨


燉魚是媽媽最拿手的一道菜!她希望我們年年有餘!這是她對兒女的期盼,也是她自身的味道!





美麗的太陽——我愛你


遠離家鄉,漂泊在外,對家鄉的味道就格外想念,想起小時候媽媽做的飯菜,街角阿婆賣的涼粉,隔壁阿姐煎的甜餅,對門阿嬸發的年糕……

這些都是有關家鄉的味道,那麼純,那麼真。這麼甜,這麼鮮,在腦海裡久久的迴盪著……

媽媽會做的菜不多,也都只是家常菜,沒有過多點綴和花樣,只是簡單的放些自己熬的豬油,少許鹽,簡單烹煮,卻已美味無比。

在媽媽那不多的菜譜裡,我對那一道普普通通的炒蕨菜情有獨鍾,每次回家媽媽也會給我這道菜,彷彿已成了個傳統。

蕨菜是野生菜,在我們那,河邊的蕨菜和河裡的田螺就是窮人家的常備菜色。

小時候,放學回家經過村裡的大河,就常常和小夥伴一起挽起褲腿,沿著河邊,一根一根的把嫩綠的蕨菜摘下來,然後再尋一根爬藤,用來把蕨菜紮成一把,興高采烈的回了家。

到了家,肚子也餓的呱呱叫,迫不及待的打開碗櫃,只有稀飯,菜都沒有……頓時發起了牢騷,對著做在凳子上歇息的剛乾活回來的媽媽委屈道:媽,怎麼沒有菜啊?我都要餓死了!

媽媽說:你是不是摘了蕨菜回來啦,我現在就摘來炒,很快的,說完就把蕨菜拿過來摘。

我看了看似乎還很累的媽媽,眼神裡還透著疲憊,心裡很後悔剛才發的牢騷,於是說:媽,我幫你燒火。

媽媽把蕨菜摘好,洗乾淨,用菜籃裝著瀝乾水,然後剝了幾顆蒜,用菜刀刀背把蒜頭拍碎,這時候我已把柴火燒的很旺,鍋已燒熱,媽媽用勺子舀了幾勺豬油放進熱鍋裡,待油燒熱,便把拍碎的蒜頭放進去,用鍋鏟攪動幾下,防止蒜頭炒糊,只聽見呲呲呲呲的聲音,便有一股蒜香飄出,蒜香已出,這時候該放蕨菜了,媽媽利落的把蕨菜放進鍋裡,飛快的轉動手中的鍋鏟,防止蕨菜炒糊,同時也讓蕨菜更好的受到豬油的浸潤,而我這時也沒閒著,手中的蒲扇不停的搖動,要讓灶裡柴火燒得很旺,這樣蕨菜才不會變黃,變黑。炒青菜,油和火是關鍵,掌握好了,青菜的色澤和味道已保證。

大火爆炒五分鐘,蕨菜已可出鍋,加入少許鹽,裝盤,洗鍋。

桌上的蕨菜,新鮮嫩綠,油汪汪的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吃一口飯,配上它,沒有什麼比這更美好了……





南瓜粥


媽媽做的菜,最懷念的是媽媽做的豆腐。小時候,每家每戶都會種黃豆,自制豆腐。做豆腐基本上都是在雨天較多,雨天做不了農活。另外聽父輩講,吃了豆腐身體會發熱,如果在夏天吃天氣好天氣熱,吃了豆腐熱上加熱,夜晚沒那麼好睡,雨天涼些。我們那裡現在豆腐雨天都是較好賣,雨天,有時去遲都沒有賣了。我們村子小,就十多戶人家,一磨豆腐差不多成村都磨,頭天晚上就約好一起泡黃豆。小時候磨豆腐都是用那種人工推的磨石,整個村只有一臺,每次用都要提很多水洗乾淨,一家磨完到另一家。小時候經常幫忙推磨,記憶中那磨石非常重。磨好的豆漿用個大鍋燒開,然後撞石膏,出現絮狀沉澱與水分離,就可以上豆腐格子了。我每次看見媽媽把豆腐上格子,都要先吃碗豆腐花。媽媽煮的豆腐用料很簡單,幾元半肥瘦的肉餡,快起鍋再加點韭菜,真的很回味!黃豆是自己種的,水是從小喝到大的山泉水,磨豆腐,燒火,揀韭菜自己都參與,再加上那時很窮,吃什麼都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