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發愁,早期蟹苗不吃料?老師傅有方法!

在蟹苗放養前期,由於前期氣溫低、水位低,光照強,溫度變化大,蟹苗會打洞,或者棲息在水草中,不肯出來覓食,長久體色發暗,甲殼硬,慢慢就變成了“懶蟹”,最終會形成較多的“水癟子”。

不要發愁,早期蟹苗不吃料?老師傅有方法!

1、水草過多

有些人年前就會把伊樂草種植入塘、也有些是上年留下的伊樂藻,春季環溝出現瘋長現象,佔據了大量河蟹的活動空間,從而使得河蟹全部躲在草裡,不肯出來活動吃食,形成較多懶蟹。

建議:年前種植的水草,要將伊樂草間距拉大到4米/株,對於去年留塘的伊樂草,建議年前或者放苗前拉掉大部分!

2、溶氧不夠

前期水溫較低,藻類缺乏,水質偏瘦,因此溶氧低於覓食的水平(5mg/L)從而影響河蟹正常生長覓食,漸漸出現懶蟹。

建議:使用“小球藻”培養藻類,促使藻類的光合作用,增加水體溶氧。

3、ph值高

水體鹼度過高,PH在9.5以上,影響河蟹攝食,從而出現“懶蟹”。

建議:使用“酵之源”調節PH,再次使用“小球藻”穩定PH,緩解不攝食現象。

4、透明度較大

水瘦,陽光直射塘底,因為蟹苗是晝伏夜出的動物,極度怕光,因此會打洞躲避陽光,從而形成懶蟹。

建議:肥水“酵之源”改變水色,減少陽光對其影響。

5、亞硝酸鹽過高

前期大量使用尿素,複合肥,二胺等肥料,導致亞硝酸鹽過高,影響蟹苗吃食,出現懶蟹現象。

建議:禁止使用一切化學肥料,前期蟹苗體質差,化學肥料刺激性大,蟹苗會出現較大不適應症狀,從而打洞甚至偷死,自切斷爪。培育優質藻類,降解亞硝酸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