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大牌外援来中国不久就想走?

大家都知道目前重返马竞的卡拉斯科,关于他和大连一方的问题成为了球迷们关注的焦点。去年卡拉斯科在国际比赛日后迟迟不归各种理由不回中国,有意离开中国,重返欧洲,确实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为什么许多大牌外援来中国不久就想走?

大连一方门将于子千在微博上的爆料更是让矛盾公开化。根据他的说法,当时卡拉斯科故意拿黄牌,避开和上港的比赛;训练当中一动不动,态度有问题。他最终总结,希望能“好聚好散”。

卡拉斯科其实只是诸多相关例子中的一例而已。中国俱乐部重金购入的外援,许多都在效力没多久的情况下就打了退堂鼓。是什么让他们不顾契约精神,屡屡出现临阵脱逃的情况?

把中国足球想得太简单

许多外援,把中国的联赛想得太简单。简言之,就是比较轻视中国足球。这样一来,他们完全忽视了踢中国联赛的难度。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打退堂鼓。

在中国的赛场上,比较吃香的外援往往是个人能力较强的球员。或身体壮、或速度快,在某些方面与中国球员相比有不同量级的能力,才能在场上游刃有余(这种球员一般来自美洲和非洲)。而一些各项能力均衡、在整体环境下才能发挥出实力的所谓“体系球员”(这种球员一般来自欧洲),在中国足球的环境当中往往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实力。

就拿大连一方举例:哈姆西克是那不勒斯历史上最出色的球员之一,也曾是欧洲足坛最引人注目的中场大将。他的实力本来是不用质疑的。可是到了大连之后,他迟迟体现不出自己在场上的突出能力。更有球迷将他与离队的盖坦相比,觉得哈姆西克没有为大连一方的实力得来质的提升。

从哈姆西克的角度上讲,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在与中方队员的配合和沟通上有问题,并非完全是自己的错误。

但是,谁也不会和钱过不去。加上欧洲足球的环境,往往对中国足球比较轻视,认为欧洲顶级球员来到中超,应该是碾压式的优势。一旦该球员发挥不佳,这个球员自己在面子上也挂不住,至少在前期,会有证明自己的想法,此时迅速离队的可能性并不大。如果长期无法证明自己,外援们就很容易把锅都甩给中国足球的环境。

这样的情况并非是近期发生。早在2006年,申花引进过前德国国脚前锋扬克尔。但扬克尔在上海完全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被球迷认为是申花历史上引进的外援当中比较“水”的一位。然而在离队之后,扬克尔绝口不谈自己状态不佳、不主动融入的事实,而是把中国足球的环境上上下下都批评了一遍,甚至还抨击“中国人吃蛇肉”。大牌球星特有的傲慢,使得他们很难去找自己的原因。

为什么许多大牌外援来中国不久就想走?

自视过高,为所欲为

卡拉斯科与哈姆西克对比,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卡拉斯科个人能力突出,他在与不在场上,大连完全是两支队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卡拉斯科在球队背负了许多任务,成为队伍的核心球员。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球员的性格都适合做核心、做领袖。领袖和核心的气质,实际上与球场上的能力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真正的领袖球员,应该是能够团结队友、带动队友,而不是不信任队友、只重视个人表现、处处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在能力突出的前提下,外援们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他们也理应得到更多的报酬,许多外援已经得到了这些报酬。在这样的前提下,考验的就是外援本人是否具备一个领袖球员的气质。

显然,卡拉斯科没有这样的气质。他把自己凌驾于俱乐部之上,不能按时归队,不卖力训练,甚至一度还顶撞过主教练。这一切行为,完全是拿准了“大连没我不行”,因此在自视甚高的前提下,开始为所欲为。此时此刻,他已经完全忘记了匹配自己能力的相关责任。

为什么许多大牌外援来中国不久就想走?


为什么许多大牌外援来中国不久就想走?

德罗巴、登巴-巴在申花效力期间,都曾做过许多合同规定之外的工作,他们除了自己加练,还很耐心地指导中方年轻球员。并不是每一个外援,都是这样真正的领袖。

环境不同,不是所有人都能融入

上面提到,许多外援来中国之前忽视了可能遇到的困难。这种困难除了场上的,还有来自于场下的。

中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生活非常便捷,然而这或许不是外籍球员首先关注的,因为他们在生活上已经得到了俱乐部的全方位照顾。外籍球员比较重视家庭和友人,在中国没有交际的前提下,足球之外的生活难免产生孤独感。而中国的一些城市,很难给外援的家人也提供他们习惯的生活。例如国际学校的质量,决定了外援子女是否能来到中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从这一点上看,北上广深等国际化程度较深的一线城市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在这些城市效力的外援很少有主动希望离开的。而如果在其他的城市,外援很大几率会产生不适应。四海为家的巴西、非洲球员往往能克服这样的困难,而容易“思乡”的阿根廷、欧洲球员,很难接受长期生活在不适应的环境当中。

此前,河南建业外援伊沃选择转会北京人和,给出的理由就是孩子要上学,而在北京可以找到高质量的国际学校。萨马尔季奇在离开河南后,吐槽“那里的人不讲英语”。当然,中国的城市或许并没有义务为外国人提供国际学校,也并没有义务在中国讲英语。但这样的事实,成为了外籍球员无法融入的客观原因之一。

此外,长期在中国足球的环境中效力,外援们会觉得自己与欧美的主流足球舞台有疏离感。这种“被人遗忘的恐慌”会困扰到他们,尤其是一些还在当打之年的球员,来中国之后,或许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外援,在中国只要有了好的表现,立即把自己的进球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上。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在向主流足球界宣示“即使在中国,我也保持着好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出自那种被遗忘的恐慌,向大家提示着自己的存在。当他们注意到自己快要被主流足球圈子遗忘的时候,就会选择回归到欧美足坛当中去。

引进外援,能力之外需看性格

许多中国俱乐部在引进外援的过程当中,只关注到了外援的自身能力,却忽视了这名外援的性格。在球员性格当中,十分重要的两点:一是职业精神,二是融入不同环境的能力。

为什么许多大牌外援来中国不久就想走?

职业精神方面的反例有很多,特维斯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他的能力毋庸置疑,即使是离开中国,回到博卡后,他还是能够在场上破门得分。这说明,在申花期间发挥不佳,不全是他个人能力下滑的问题,更多的还是要在态度上找原因。

之前有一种说法:外国的足球人到中国来,无论是教练还是球员,都绝不会再把这件事情当做是一项事业,而仅仅当成一份工作。虽说不能一概而论,但这种现象在中国足球目前的环境当中不在少数。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外援都是白求恩。他们再来到中国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追求什么事业上的提升。中国足球目前在世界足坛并不处于高水平,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外援来到这里,目的无非是两种:获取更高的收入;体验不同的人生。但当中国足球将这两点都提供给他的时候,他就必须拿出配得上薪水的表现来,至少要有这样的意愿,而不能把中国联赛当作野球,把中国当作度假村。何况,如果外援以这样的心态去比赛,往往也是踢不好球的。

鲁能的格德斯与特维斯不同,他是长时间融入不畅的一个例子,这与职业态度关系不大。格德斯在鲁能的机会不多,有限的出场时间内又过于急躁地想要证明自己,反而导致了欲速不达。在与全队配合出现问题的时候,他自己又没能很好地去试图融入队伍的打法,导致现在在鲁能的位置很尴尬。好在中超下半程准许第四外援进入大名单,这样一来格德斯或许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在这些机会当中,他需要进一步提升融入的速度。

许多外籍球员,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决定在场上表现的因素,除了能力之外也包括以上提到的职业精神和融入能力。

当然,中国足球也应当尽力提升职业化程度,照着足球先进国家的标准追赶。大牌外援以不愉快的方式离开中国,对中国足球的形象也是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提升中国足球的形象,不光要寄希望于外援,更重要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