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读书的真正意义


杂记:读书的真正意义


在众多为读书的金句里,我最喜欢的其实是蒲松龄的这一句: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01

庄子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从未知到无知,再到知之为知之。这是一个探索光明与希望的过程。读书是为了知道,是为了明白。是为了摆脱未知与无知的束缚。

人最可悲的必然是无知。是众人侃侃而谈,你却无以言表的尴尬。是众人礼上往来,你却无动于衷的无情。

读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知理”和“知礼”。

自然万物皆有理,读书便可知道里面的道理。就好像读过书的人就知道,两个铁球一定会同时落地,而没读过书的人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还需要去佐证或理解早就被前者熟知和逻辑。

读过书你会知道,虾和西红柿不能一起吃。而没读过书拉了肚子还不知道为什么。

生活中有很多万事万物运行的道理,你读过相应的书,自然就明白,可以直接用之。而没读过书,遇到问题时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无谓的证明与试错之上。

吴军老师的《见识》里,认真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基线差距就源自于你对知识的无知所浪费的时间。这也会现代社会在职场中为什么会把学历放在第一位,而经验却放在了第二位。因为读书多的人更加明白很多问题的根本道理,这样试错的成本会更低。接受新鲜事物的时间会更快。

换句话说,增长见识最方便直接的方式就是读书。

因为书痴者文必工,那些为书来痴迷的人写出来的书必然是好书。那些为专业付出了所有的人写出来的书一定是实话。

与其说让你知道了很多道理,还不如说为你的求知节约了很多时间。


02

与人和谐皆需礼。

《论语》说“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也就是说对自己有益的喜好,一是喜欢用礼节来规范自己行行为,喜欢多说别人的优点,喜欢与贤良的人为朋友。

知道与人相处的道理,就是懂得了礼节。所以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提到过“不学诗,无以言”,如果你不学习《诗经》里面的为人之礼,如何与上流社会的人交流呢?这里的“无以言”当然不是指无能说话,而是与上流社会的人交流。

所以知道上流社会的人在想什么,知道如何与这群人相处,唯一的通道就是读书。

《红楼梦》也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无非也是告诉我们读书的真正竟义有二,即“知理”与“知礼”。

读书就也了与智者沟通的桥梁,或者是成为智者的必经之路。在每一个追求真理的路上,都少不了读书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文人皆重学,所以才会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提醒。文人也清高,就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感概。但无论文人骨子里是否飘上了天,在圣贤的书本面前,绕再大的弯最终也会低下头来。


03

曾经我与某创业地产公司的老总有过一次很奇怪的谈话,其目的是他希望我给他推荐一个员工,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写的人。

当时我不太明白,他所谓能写的人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结果他提出的条件着实吓了我一跳,懂商业模式、会市场营销、能品牌运营、熟悉行政管理,起初我以为他是想招一个全能性人才,我确实觉得这个难度太大了,

后来才知道,他是想要很多个,无论在哪个领域擅长,但前提是能通过优秀的文字形式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现在的员工一个个交给他的东西就像中学作文一样。这是他最头痛的事情。

后来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试试去知乎这样的知识分子自媒体平台找找。我给他的理由是,那上面的读书人很多。

特别是某个领域的优秀回答者,这上面一堆又一堆怀才不遇的骚客。在我知道的圈子里那笔法精准、专业通透、见解独到的能人比比皆是。知乎最主要的矛盾就是骚客与伯乐的擦肩,你去刚好可以在肉多狼少的环境里任意挑选。

这位老总信了我的话,结果几个知乎笔友,就这样成了生活好友。

当然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自媒体一直在想方设法的为创作者打造盈利模式,却从来没想过为创作者打通盈利通道。引流高等需求。

杂记:读书的真正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