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57首次公佈側彈艙導彈發射:疑似“翻車”造假?

蘇-57“側彈倉”導彈發射“造假”!

蘇-57首次公佈側彈艙導彈發射:疑似“翻車”造假?

【每點新防務(1057期)·3月29日】:蘇-57的“神秘面紗”,恐怕隨著前幾天俄羅斯國防部公佈的導彈發射視頻而被全部揭開了。至此,關於蘇-57最大的“謎團”——側彈艙的有無——得到了證實,如果再加上之前俄羅斯公佈的蘇-57開啟機腹主彈倉發射空對面導彈的話,蘇-57從誕生至今一直被世人“揶揄”的對象:內置彈艙的有無問題,也隨著這一次實彈發射視頻而被徹底證實了!

蘇-57首次公佈側彈艙導彈發射:疑似“翻車”造假?

這段俄羅斯國防部於2020年3月24日發佈於YouTobe上的視頻短片中,展示了蘇-57四機編隊進行各種飛行展示的鏡頭,但其中最“勁爆”的內容,則要數出現在1分19秒處開始的大仰角爬升後發射近距空空導彈的鏡頭了!雖然這個鏡頭證明了蘇-57在機腹2個串聯主彈倉外,還擁有2個內置近距空空導彈“側彈艙”的傳聞是真實的——這個我們不否認。但這個蘇-57從“側彈艙”發射實彈的視頻依舊存在不少疑點,甚至可以說這個視頻有“造假”嫌疑!

蘇-57首次公佈側彈艙導彈發射:疑似“翻車”造假?

首先,使用四機編隊很可疑。視頻中進行飛行展示的一共有4架蘇-57,其中3機採用相同的數碼迷彩塗裝,並且根據機翼下攝像頭畫面可以證實,這3架中只有2架安裝了外部攝像頭。這2架蘇-57的機翼下攝像頭畫面中可以看到蘇-57的“側彈艙”大部分外觀,但恰恰視頻中開啟“側彈艙”進行發射近距空空導彈的那一架蘇-57,則沒有安裝一架攝像機!況且發射前那架編號疑似“051(看不太清)”的蘇-57從通場到大仰角、再到發射導彈,期間鏡頭經過剪輯,無法確定拍攝到腹部“側彈艙”和從背部拍攝發射瞬間的蘇-57是否為同一架——這或許就是採用“四機編隊,三機相同”的好處!

蘇-57首次公佈側彈艙導彈發射:疑似“翻車”造假?

其次,導彈發射沒“正臉”很可疑。其實除了採用“四機編隊”混淆“側彈艙發射實彈”的重要性這麼不可思議的操作外,俄羅斯竟然還沒有拍到蘇-57“側彈艙”開啟和發射導彈的“全景”!整個發射過程中,因為拍攝機位於蘇-57後方,所以在整個大仰角爬升到發射導彈的過程中,畫面中只露出提前待發射導彈的一點點頭部畫面,側彈艙和導彈大部分彈體都被蘇-57的右側機翼遮擋得嚴嚴實實。所以這就使人產生了:蘇-57側彈艙依舊無法使用,此次實彈發射只有導彈發射是真實的,但導彈並不是從側彈艙中伸出併發射的,而是由外掛在側彈艙處的發射架發射的感覺!

​俄羅斯側彈艙能裝下“小型”導彈嗎?

其實不僅僅是網友對俄羅斯這一次“騷操作”疑心重重,不少軍事專家也表示看不懂。畢竟,原本在2019年年底蘇-57即將交付俄羅斯空天軍第一架量產型時不幸墜毀事件,就已經為這種前路未卜的“第五代”戰鬥機蒙上了一層陰影。時隔近4個月的這次“四機編隊+實彈發射”原本是一次對蘇-57實戰能力的最好證明,但俄羅斯卻在關鍵的展示側彈艙戰鬥力環節上打了“碼”,全過程被後期剪輯成了2部分,而且發射導彈時鏡頭卻在機身後拍攝,壓根無法證明蘇-57是開啟側彈艙進行的真實發射。這樣一來,反而讓人對蘇-57的戰鬥力更加心理沒譜了。

蘇-57首次公佈側彈艙導彈發射:疑似“翻車”造假?

原本這種導彈發射展示,蘇-57完全可以用平飛姿態進行,這樣的姿態和角度有利於拍攝機在側後方進行全景拍攝,這樣一來蘇-57從開啟側彈艙到導彈發射就會被清清楚楚的記錄下來,就像F-22和F-35一樣。但是俄羅斯卻偏偏選擇了一個看似難度較高的“大仰角機動發射”姿態,這樣雖然展示了蘇-57的機動性和導彈的性能,可是卻因為拍攝機處於蘇-57的後方,鏡頭中除了剪輯轉場後直接露出一點導引頭的導彈和發射後的火光與煙跡外,

根本看不到側彈艙開啟、掛架伸出和發射後回收並關閉彈艙的全過程——殲-20即便沒有演示側彈艙實彈發射,但卻全過程展示了主彈倉和側彈艙的開啟、關閉全過程。

蘇-57首次公佈側彈艙導彈發射:疑似“翻車”造假?

所以俄羅斯這樣費力不討好的演示後,更加令潛在購買者對蘇-57目前的成熟度產生了巨大懷疑。畢竟蘇-57的機身佈局因為沿用了蘇-27設計,兩臺發動機採用了吊裝模式,而且機身經過“拍扁”處理,兩個機腹串列主彈倉已經面臨空間有限的問題了,如果再加上側彈艙至今仍無法使用的話。那麼蘇-57即便其他所有能力都與F-22近似,都會因為載彈量太少而被拋棄。那麼為什麼蘇-57這一次搞了這樣一次讓人看不懂的實彈發射呢?其實原因可能就出在俄羅斯還沒搞定將近距空空導彈“塞”進側彈艙中而已!

蘇-57首次公佈側彈艙導彈發射:疑似“翻車”造假?

據公開資料預測的蘇-57內埋主彈艙位尺寸約為4.6米×1米×0.5米(長×寬×深),另從2018年5月俄羅斯公佈的蘇-57內埋發射Kh-59MK2巡航導彈視頻也可以推斷,其實用長度應不小於4.2米。而側彈艙尺寸也可以根據蘇-57公佈的主尺寸數據,很容易按比例量出大約為長5.25米,寬600毫米,高280毫米,但由於側彈艙前後收窄,實際可用尺寸要比外形小一些。目前俄羅斯空天軍主要的一枚標準近距空空導彈R-73的尺寸是長2.93米,彈徑165毫米,彈翼翼展510毫米。所以單純從數據上看,

蘇-57的側彈艙中是能塞進去一枚近距空空導彈的,但這個尺寸的R-73畢竟還是有些大,所以蘇-57目前採用的是專為其改進的K-74M2型,未來還將換裝彈徑更小的“K-30(產品30)”型近距空空導彈。

俄羅斯為啥此時發佈蘇-57“造假”視頻呢?

其實俄羅斯此次拿蘇-57側彈艙實彈發射來“作秀”的原因很好理解,畢竟它從2017年8月11日正式被從T-50“轉正”到蘇-57已經過去了快3年時間,這期間我國殲-20已經服役並據說已經小批量產和裝備一線部隊了;美國的F-35也已經在亞洲落戶了10-20架了,而蘇-57則還處於不停地試飛和改進中,性能不穩定導致俄羅斯自己都不願意購買。雖然2019年莫斯科航展時,普京決定購買72架裝備俄羅斯空天軍,但這也是為了蘇-57外貿版打開銷路而不得已為之。況且在2019年年底蘇-57第一架量產型還可能因為“4餘度飛控系統”故障而導致墜毀,這就更使得蘇-57的外銷前景更加暗淡。

蘇-57首次公佈側彈艙導彈發射:疑似“翻車”造假?

雖然蘇-57首架量產型墜毀後,俄羅斯專家表示這並不影響俄軍採購計劃,並且這種飛控引起的故障連F-22和F-35也碰到過,這對於蘇-57來說並不是致命的缺陷。但該次事故已經不可避免地為俄羅斯航空企業製造了大麻煩,起碼排查故障具體零件和工藝期間,後續的生產肯定會暫停。作為生產廠家的阿穆爾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來說,原本就不迅速的預生產進度,隨著這一次事故的發生,其生產進度和試驗週期將會被徹底打亂,推遲1年再交付下一架蘇-57似乎還是快的。而且這側事故不可避免地對蘇-57潛在購買國(或許還包括中國)造成了很大影響,雖然俄羅斯說F-22和F-35也有這些問題,但問題是F-35不愁賣啊——即便早期批次多達100多架因無法升級而不能作戰,但也不耽誤其高達數千架的訂單。

蘇-57首次公佈側彈艙導彈發射:疑似“翻車”造假?

並且再加上受到近期俄羅斯與沙特開啟的“石油戰爭”影響,俄羅斯經濟問題將更加嚴重,所以也就更依賴蘇-57儘快出口創匯。而蘇-57的側彈艙開啟與關閉機構的設計,早在多年前的專利申請中就已經有了示意圖,雖然與我國殲-20的翻出式不同,但與美國F-22側彈艙向斜前方伸出導軌的結構有些類似。但因為蘇-57的側彈艙天生位置遠離機身,雖然有著突出後引起較大雷達反射、破壞隱身能力的缺陷,但卻帶來了開啟後導軌可以伸出機身較遠,導彈本體不會被大邊條遮蔽,導引頭的視場範圍非常大,大約可以達到正向覆蓋70度,圓周覆蓋263度。而F-22和殲-20的側彈艙則因為緊貼機身佈置,所以導彈伸出後導引頭受到的遮擋範圍就要大很多,分別只有約205度和218度。

蘇-57首次公佈側彈艙導彈發射:疑似“翻車”造假?

這樣看來,俄羅斯的導彈小型化與側彈艙機械機構設計原理似乎都沒啥問題,那這一次遮遮掩掩不讓人看到全貌的理由,可能只存在於側彈艙發射導軌機械結構不成熟,或與過度的K-74M2導彈配合不完善了;或者乾脆就是K-74M2彈體還是較大,側彈艙無法容納。所以俄羅斯為了蘇-57儘快“開賣”,而不得不搞了這一次“作秀”表演。我們期待著俄羅斯未來能放出蘇-57開啟主彈倉和側彈艙的完整視頻,能用真實視頻粉碎謠言,這樣才能有利於蘇-57銷售,幫助陷入困境的俄羅斯軍隊渡過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