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永年先生回憶王薌齋拳學生活

於永年口述 王和新整理

一、往事堪懷

我和王薌齋老師相處近二十年,每每聆聽他那誨人不倦的教導和那刻苦的治學精神 , 無不欽佩之至。薌齋老人那和藹的面容、從容的神態、純篤的功夫至今還一直迴盪在我腦海裡。回想薌齋老師生前和我邂逅相遇 ,對拳術的學習和探索點滴之中都溶著老師的教導之恩,直至先生匆匆話別,遂成永訣。今靜心回憶草拙此文以表對老師的懷念之情 ,言不盡意之處望讀者諒之。

於永年先生回憶王薌齋拳學生活

記得那是 1942 年,我在河北省石家莊道立醫院工作,和當地的一位高老師練習形意拳和太極拳,刻苦的練功和老師的教導使我進步很快。後來高老師在與我握手時講"你底子好 ,學這個太慢,去北京找王薌齋先生吧 !"" 我驚訝地問 " 您不教我了嗎 ?" 高老師認真地說 " 王薌齋功夫好 ,他練的是大成拳 , 是革命拳。

帶著一絲的驚喜與疑惑我回到北京,找到高老師介紹的羅耀西先生, 他和王薌齋老師是同鄉,有著很好的關係,很痛快地答應了我見王薌齋先生的請求。

夏天的一個下午 ,羅先生帶我到了中南海萬字廓, 當時老先生就住在那裡. 第一次見到王薌齋心情很不平靜,先生正在和朋友聊天兒,後來知道先生的朋友是同住一院的著名畫家徐燕蘇。他住在北屋二層樓 , 和薌齋老師關係很密切。王薌齋先生不是傳說中的那樣,很瘦,有點小肚子 ,貌不像武人,給人的感覺完全像文雅的書生。


於永年先生回憶王薌齋拳學生活

羅耀西大夫說明我的來意後,王先生看了看我說,"就真學,不要掛名學。"就這樣我開始和薌齋老師學拳,當時去家裡練拳的人不多,所以我一有功夫就到老師家裡去。

老師頭一次讓我站渾圓樁, 擺好姿勢站那不動, 站了有半小時,老師突然指著院裡的樹問我"那棵樹為什麼粗, 這棵為什麼細 ?" 我當時被問糊塗了, 植物和人站樁有什麼聯繫呢 ? 老先生笑笑說 "樹哇,站的年頭多就粗,站的年頭少就細。" 話如禪機,直指要害。以後隨著站樁功夫的深入, 慢慢明白了,站的年頭多角度不夠也不行。老師的比喻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北京一千多年的樹哪兒都有,據說澳洲有一種能活一萬多年的樹,人們稱為"世界爺", 人頂多能活百餘歲 , 動物中兇禽猛獸壽命都短五六十年而已。可烏龜有三五百年或更長的壽命。因為它動作緩慢, 而猛獸動作快。所以凡激烈運動如拳擊、泰拳等運動對身體沒有什麼好處。之所以練武可以長壽是指那柔和深靜的功夫。中國傳統養生有句話, 鶴髮童顏, 即指修煉功夫有為者而言。

開始那段時間 , 在老師家站樁就特舒適得力, 回家練功就常感到憋氣、痠痛、乏力等不舒適, 都是站一樣樁為什麼有兩樣感覺呢?後來疑惑地問老先生。先生聽後在屋裡走了幾圈轉過頭緩緩地對我說 "小孩子媽媽抱著不哭 , 放在床上就哭 , 為什麼呢 ? 好好想就明白了。" 我當時不懂,後來就慢慢地明白了, 小孩子媽媽抱著拍動著舒服,放在床上沒人拍了。在老師家站樁比如間架緊了,老師不用說話,只需輕輕給你扶一下, 讓緊張的肌肉放鬆下來就立刻感到輕鬆, 或簡單的語言提示馬上就會非常得勁,在家裡因沒有人給予及時矯正,所以出現種種不適之感。所以現在教學生也很注意這個 ,有的人學個姿勢就覺得會了, 自己去站 ,或照書會練。這個不是不行 ,但會事倍而功半。

二、鍥而不捨 , 終身以之

我作為王薌齋老師的追隨者,一個深受薌齋老師教益的學生 , 每當回憶起與老師學拳的經歷 , 心中不免泛起層層漣漪 , 久久不能平靜。

王薌齋先生是中國武術的改革家、革命家和理論家。在先生生活的那個年代民間武術家有百分之百的人練習拳術套路 ,而老師卻倡導站樁,這在武術界引起很大反響 ,受堅持以招制勝的傳統武術家的排擠與反對。

於永年先生回憶王薌齋拳學生活

薌齋先生一直是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毅力和驚人的才智滌盪塵世 ,以純篤的拳術功夫驚顯於世 , 樹立起一面精湛而渾厚、富有民族拳術特色的豐碑。他付出的代價,直至現在未有多少人能明白。其功不可沒 , 其精神長存。

不吃苦中苦,怎能出功夫。在老師影響下刻苦練功 , 冬天站樁雪花落在袖子上馬上就被溶化 ,兩腳周圍的雪也被溶化 ,因長久在一處站樁春天到來練功處寸草不生 , 足以見得我對站樁練功所下的功夫。

記得是20世紀50年代 , 王先生搬到琉璃廠居住 , 張恩桐師兄在天津居住。王先生與我經常提起他 , 說有一些東西還沒有給他講完 ,希望見到他。我便去天津找張恩桐 ,當時他五十來歲 ,個子不高但非常健壯, 家中有其年輕時的照片, 肌肉發達 , 很是漂亮。師兄原在鐵路上做會計。

張師兄得知王先生之意後便欣然與我來京住在我家裡約有半年。白天師兄在我家裡練功 , 晚上等我下班後與我一起去王先生家學習。有一次張師兄讓我站低位渾圓樁 , 他則搬個小凳 坐在我前 ,用兩手按住兩個膝蓋,使其膝關節固定不讓上下屈 動 , 稍站一會兒就會覺疼痛難忍。

師兄回憶在深縣集訓 ,早起跑步 ,夏天睡完午覺就一人抱一個公雞到村邊鬥雞 , 觀看鬥雞時的形、神兼備之意。可見王先生教學絕非墨守成規。每日練習摩擦步時要穿拖鞋, 用以增強練功難度。強度訓練之大令張師兄幾欲不辭而別。張師兄平時喜站低位渾圓樁、大步伏虎樁。他發力威猛 ,與人接觸稍一發力便難以站穩,強大的功力是來自刻苦的練功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現在年輕人不肯吃苦,功夫沒有就說拳不好、不科學,老師沒有認真教,但反問自己是否像老前輩那樣肯吃苦, 那樣執著。永遠都應記住老先生所說的話 : 功夫不虧人,不練拳是不要命的呆子。

三、武苑瓊林

記得 1947 年,在中山公園音樂堂組織武術表演大會 , 許多門派的人都去了。王先生身穿長袍 , 最後一個上場表演健舞。只見先生此起彼伏,忽快忽慢 , 其發力驚、彈、抖、炸 , 有地動山搖之感 ; 但其輕柔又如行雲流水,飄忽不定。最為好看的是空中發力。我是當場親眼目睹的人。健舞除王先生之外做得好的只有韓星橋師兄了。其舞動時神態與王先生極相似,也能做空中發力。後來 50 年代王先生在保定開河北省氣功研究會時也即興表演過健舞 , 動作還像 40 年代那樣漂亮 ,猛然發力時地板都隨之顫動。當時我和李見宇、何鏡平等都親眼所見。


於永年先生回憶王薌齋拳學生活

記得有一次先生教我推手,王先生手臂沒有什麼肌肉, 皮膚鬆鬆的。我和一般人推手只是皮膚痛,和老先生搭手覺的是骨頭裡痛,他小臂好像冰窯里拉冰的鉤子 ,與我手臂一搭就如同鉤到骨頭裡 ,疼痛難忍,想跑又跑不了 , 想進又使不出勁來 , 怎麼也不得勁 , 先生稍微一動我就兩腳失穩 , 東倒西晃了 ,只有順他的勁走了。但王先生很少把人放倒 , 王先生常講想辦法讓對方僵住就好發力了。

王先生講拳當時很難一下明白 , 幾個月明白了就算不錯 , 因為拳學理論是需要親身體認才能真正明白 ,要想練好拳就要刻苦練功 , 勤于思考 , 加之明師指點。如王先生說試力和哄孩子玩一樣 , 勁大不行 , 勁小不行。望讀者認真思考與體認一下。大拇指和小指掐起來 , 方可手上得勁 , 就這手指頭我就改了近一年 , 手指沒有勁 , 達不到梢緊 , 手上很難長功夫。我和李永宗關係很好 ,他個很高 , 挺瘦。我經常和老師兄與太廟的一個練樁治病的病號推手,這也很困難 , 因為我當時練習站樁不久。從此我下了決心刻苦練功 , 每日除工作之外的時間全都用來練功。李永宗生活有些困難 ,就在北京和太原之間來回跑生意 ,生活沒有規律 , 練功也少了。過了幾年我又與李師兄推手 , 他就很難推過我了。所以刻苦練功長功夫非常快。

我見過一次趙道新師兄表演八卦掌走圈 , 步法靈敏 ,身法矯健。他中等身高 ,很瘦。王先生稱讚道 " 這些學生中最聰明的就是趙道新。"在天津張佔魁先生讓王先生選一些學生 ,看上誰教誰。當時號稱"津門十一傑的"有趙道新、顧小痴、馬其昌、鄭志松、苗春雨、張宗慧、襲稚和、趙佐堯、趙逢堯、張恩桐等皆經張佔魁先生推薦拜在薌老門下。

王先生收趙道新為徒時有一段趣聞 ,王先生在選學生時剛走過趙道新,趙伸手抓先生長袍 ,先生自覺身後異常,猛一回頭一發力趙隨即坐下。後趙道新給先生磕頭拜師,這一脆就不起來了。薌齋老師一看便明白其用意 ,他是還想試試王先生的功夫。於是就上前扶他起身,道新等王先生走到身前 ,便突施冷手一手兜薌齋先生 腳跟,另一手拍王先生膝蓋 , 想把王先生拉倒擊出 ,哪知剛一接 觸王先生腿部 ,薌老驚炸力驟發 , 腿往回一帶 ,一下把道新整個身子拉平,趴在了地上。道新徹底服了氣,於是站起再次禮拜了薌齋先生。聽薌齋先生講 ,道新師兄在拳學研究上極為認真 , 王先生與之講拳也是隨時搭手便試。可見 , 能夠當道新的先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王先生當年曾和大家說過 ,要想見我的真東西 ,你們可以試著偷襲我 , 看我是怎麼反應的。作為職業武術家應該隨時防備著別人的攻擊,這也是訓練技擊的一種手段。 道新師兄是拳壇真正的鬥士 , 他是薌齋門下能上擂臺競技和與名家試技最多的弟子。任何想要追求真正武技的拳者都應像道新師兄那樣能將自己推進到搏殺的邊緣 , 把自己的拳學藝術發揮到極限。

四、薌齋老人談拳話語錄

  1. 站養生樁要站透了,渾身上下要有松沉篤實的勁,舉手投足要有牽掛之感。
  2. 站養生樁要保持身體拔地欲飛之感,站時可以先緊一下,再鬆一下,找找感覺。
  3. 養生樁與技擊樁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念之差。
  4. 手腕要保持往上提的勁,站時要把膀掖起來。頭要虛領頂勁,腳要五趾抓地,腳脖子挺勁,體現了上下神拔之意。
  5. 站技擊樁要在丁步與八步之間找東西,身體要往後靠. 保持含蓄的勁。樁架要撐起,最關鍵頭頂要領起來。前膝往前上指,腳要有回拉的勁,膀要裹,後腳尖在一定程度上儘量不過膝蓋,後大腿外側吃勁就對了。
  6. 站樁得勁後,每打一拳自然就擁上去。
  7. 郭雲深老先生站樁時把腳插在門檻下面,以利下勢,以利下盤不失穩。
  8. 站樁一次保持的時間要長,盡力多站一會兒,站到最後幾分鐘,可以把式子下到最低,步子最大,儘量讓自己累。
  9. 試力猶如哄小孩兒,勁大不成,勁小不成,手前推時要沉含胸,用身體前催;雙手回拉時意念要往前,前推時意念要往試力最高階段要有指過留痕之意。
  10. 試力的作用就是用意念調動和支配全身的肌肉儘量參加,以至全部參加工作,最後力爭做到每個動作都是一動而全身皆動的整體運動。
  11. 手到步到。手到步不到,打人不為妙。
  12. 要想著手比身體重,操拳、試力要想著手把身體帶起來。
  13. 練步子起右腿時,左腿好像是中間的腿才穩,腳落要向前放,不要向邊上放。摩擦步要肩膀動,要提膀,膀應是側的,在腳往前問時慢慢把它正過來。
  14. 練習步的作用非常大,只有練好方知妙處。
  15. 樁上沒有功夫,是走不好步子的。
  16. 摩擦步要保持著這個勁走。
  17. 推手是斷手的放慢動作。
  18. 推手時要點緊、身上松,開始練做不出來但要想著。
  19. 推手非常重要,要多打輪,今後就不怕與人手臂接觸。
  20. 力由足發,要配合步法。
  21. 力隨時要含著,力都是向回的,不能向前。老先生說打人如牽牛才狠。
  22. 不是指著對方中線,要拉著對方中線,控制對方中線。
  23. 推手時不要平行,要有高低頓挫。
  24. 推手時不要怕輸,努勁頂著對方,要敢於把對方放進來,聽著對方的勁而變化。
  25. 推手時前腳一定要撓住地,有抓勁。
  26. 要和自己人推手,不要和外人沒有把握就拉開架勢實作,不然會吃虧的。
  27. 拳打在對方身上,前胸後背都痛,是意念的關係,神意足,這和李廣射虎同理。
  28. 越想打得狠越要放鬆,一般人一想打就緊成了棍,有力也發不出來了。
  29. 沒有接觸你時是局部,捱上你是整體,局部走起來,捱上你身體的勁"騰"就追上了。

五、功夫不負人

經常有一些喜愛大成拳的朋友到我這來,有的還小有名氣, 但功夫反不及一些沒有名氣的業餘拳學愛好者。看來稍有一點名氣,就開始緊張了,不敢再闖、再虛下心來學了。練傳統武術的人,不能光是"守",一保守,很多好東西學不來,靈氣也少了, 最後連名氣也保不住。練拳摸勁,要講功夫,講規矩。但是教學貴在有思想,虛心,低下頭來學人家的長處,不要怕丟面子,拳術家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近幾年來,拳術界對大成拳很關注,在民間武術界很熱,但對王薌齋拳法的精粹"功樁"不夠重視,這是錯誤的。


於永年先生回憶王薌齋拳學生活

練拳絕不是熟能生巧的問題,大成拳是注重"勁"的求索,唯一的途徑就是站樁。有些人靠掄拳頭在實戰中贏了一些人,有了點小名氣,但終因自身功夫不足,意技狀態很難長久,這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從前薌齋先生教我站樁下工夫很大,一個樁法我一站幾個月,甚至幾年,站樁一長總想比劃動作,先生見到總是不滿意,甚至遭到他的訓斥。我心裡也曾疑惑,但一想先生的功夫那麼好這是公認的,師兄張恩桐、李永宗、姚宗勳的功夫也是出類拔萃, 所以就塌下心來,全力下工夫。所以說老師如果放鬆要求,學生就不會嚴格要求自己。

為了能繼承老先生的拳學思想,我一站就是幾十年,直到今天已耄耋之年仍要每日堅持站樁,毫無老態之感,對拳術的研究與探索沒有一日閒過。現在有些年輕人,練上幾年功夫,贏過幾個人,教了幾個學生,就認為自己"登峰造極"了。這是不對的, 自己練不好或不懂那沒關係,如果去教別人,誤人子弟那就是犯罪。

六、甘於寂寞

要很好地繼承老一輩武術家的思想,繼承他們的功夫,就要像王先生那樣做到甘於寂寞。

要有做學問人的那種志氣,一個有大志的人應該甘於寂寞,應該習慣於在寂寞中發奮努力。

近年來,到家裡來的客人越來越多,從早到晚應接不暇,有探望我的,有來求教的,也有報刊記者和編輯,總之非常熱鬧。熱鬧有啥好處?世界是熱鬧的,大城市是熱鬧的,人在社會上也是在熱鬧之中,但是作為一個從事拳術研究的人,一個武術家,對熱鬧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 一個小有成就的武術家,想避開熱鬧紛擾的社會是很難的。因為社會上專有一班趕熱鬧的人。問題是你自己是不是想熱鬧,是不是怕生活太寂寞了?因為確實也有這樣的情況,不少剛成名或者快要成名的人,是在熱鬧場中被趕熱鬧的犬湊趣捧出來的,離開了熱鬧反倒不習慣了,不管最終會不會真正成名、成家,但是受不了清貧和寂寞。

薌齋老師早年練功站樁一站就是七八年,下了大功夫,但是有的人連 70天,甚至7天也耐不住,生怕被人遺忘了,生怕日子過得不熱鬧。7天不到就出去打聽,這幾天誰在牽掛我? 對於一個真正的拳術家來說,熱鬧有時就是捧場,就是奉承。這對練拳的人是有害的。因為太熱鬧,腦子就要發熱靜不下來,別人也不讓你安靜,更別說體會樁裡的變化了。也不能太責怪捧場、趕熱鬧的朋友,因為這些人的出現是客觀存在的,你沒有一點本事他也不會來湊熱鬧,你想拒之門外, 也會傷和氣。

真正要做學問、練出真功夫,就要冷清一些,因為安靜神明才對練功、做學問有益處。所以要盡力避免無益的熱鬧,制定行之有效的計劃。

在今天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里,應該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繼承與發展,應大力提倡多做學問,多下工夫,這就要不怕寂寞。其實,越是怕寂寞的人將來越寂寞。因為你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熱鬧中了,沒有時間站樁練功,沒有時間研究自己的學問,在熱鬧場中混到迷失自我,什麼成就都沒有,最後社會不認你,越老越寂寞,直至煙消雲散,誰還記得你這個不甘寂寞的人呢?

薌齋老師淡泊明志,甘於寂寞,對拳術研究以外的事絕不浪費一點時間,其身後留下的拳論是如此珍貴,其拳學精神如此博大精深,其著述與拳學精神將名垂千古。真正獻身拳術的人,他自己並不指望將來發跡,更不去想" 身後衰榮",他的偉大之處正 是他覺得自己是個極平凡的人。

年輕人精力旺盛,正是下大工夫的好時光,一定要甘於寂寞,要集中精力,踏實下來閉門學習,社會上暫時不出現沒啥了不起,等你真正有成就,出了好功夫,社會會承認你的,喜歡拳術的人會記得你的,你就不會感到冷清與寂寞。這是我的經驗之談。 到此借白石老人詩詞一首以至結束。

丈夫處世,即壽考不過百年,

除老稚之日,見於世者,不過三十年。

此三十年中,可使死重於泰山,可使死輕於鴻毛,是以君子慎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