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育儿”:到底是爸爸的不作为,还是妈妈的不放手

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上,都能听到一个强有力的声音“丧偶式育儿”,深追源头,都会发现这种声音大多来自妈妈的呐喊。


那为什么爸爸们选择集体失声,是因为他们没有发言权?显然不是。在经过多次观察后,我们找到了更深层次的原因。


妈妈的自我牺牲精神在作祟


“丧偶式育儿”:到底是爸爸的不作为,还是妈妈的不放手


听过一句有意思的话:男性用了几秒就做了爸爸,而女性却要用10个月。话糙理不糙,在怀胎的过程中,妈妈的母性逐渐被激发,这种母性是天生的,不需要学习的。


朋友小燕,去年初做了妈妈,没有请月嫂,自己的妈妈来了也是帮忙做做饭,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自己处理,夜间喂奶、换尿布、洗澡、哄睡等。刚开始的时候她甘之如饴,完全忘了自己也才疼过十几小时。


她老公很想帮忙,但面对这软软的新生命时,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弄砸几次后,选择袖手旁观:反正老婆自己一个人能搞定,做的也很好。


转眼,孩子6个月,小燕的产假也结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孩子已经习惯了妈妈,只要别人一抱就哭,撕心裂肺的那种。


每天去上班,对于小燕来说成了一种煎熬:看不到孩子,心里牵挂;听到孩子的哭声,心疼焦急;几番思想斗争后,她辞去了不错的工作,全职带孩子,想着等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


慢慢的她开始头疼,自己的时间全部被孩子占据,连安心吃顿饭都成了奢侈。当初的欣喜、幸福感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疲惫、委屈、压抑。


她怨妈妈为什么除了做饭,其他的都不帮忙,她恨老公,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心安理得,视而不见,难道孩子跟他们都没有关系吗?


想当初,是她的母爱泛滥,不许别人插手把想帮助她的人都挡在了大门外的。


“爱妈妈还是爱爸爸”的竞争从未停止


“丧偶式育儿”:到底是爸爸的不作为,还是妈妈的不放手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经常被问“爱爸爸还是爱妈妈”,每次回答前,都要看看是爸爸还是妈妈在面前。现在我们又在孩子面前重现着小时候的一幕。


自从有二胎后,邻居王姐就全职照顾两个孩子。令她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活泼可爱,招人喜欢。每次人多的时候,王姐都会让大宝展示刚学的跆拳道。


掌声响起,王姐一脸自豪,趁势还问孩子:爸爸和妈妈,更爱哪一个。当她听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眼里的喜悦像要溢出来一般。


当爸爸给孩子买了新的玩具的时候,往往妈妈就会被冷落。为了占据孩子心里的第一,她就变着法的对孩子好,有时还当着孩子的面说爸爸的不是。


长期的争爱,导致王姐的老公不怎么跟孩子玩了,而是跟朋友去打球,或者自己呆着玩手机。用他的话就是:出力不讨好。


妈妈挑剔的眼光让爸爸望而却步


“丧偶式育儿”:到底是爸爸的不作为,还是妈妈的不放手


适当的挑剔能让人把事做的更好,但长时间的、过分的挑剔会瓦解一个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自从有了孩子,洁癖,不存在的”,这是好多妈妈的自我调侃,但好似不适用于丽丽。她是个爱干净的人,即便有了孩子,半分也没有影响到她。每次出行,不仅自己打扮的漂亮得体,就连孩子也是干净帅气。


记得有次去她家,一进门就惊到我了:干净、整齐、敞亮,恍如走进了他们原先的两口之家。就连孩子的玩具,都是分类摆放。


我对着丽丽老公竖起了大拇指:“模范丈夫的地位不可撼动”。他却苦笑说,不是自己做的,是丽丽做的,她看不上自己做的事情。


午饭时间,我一边跟孩子玩,一边能听到厨房里丽丽对老公的指责,一会是菜没洗干净,水放多了,一会是肉切厚了,葱应该是丝不是段....不一会,她老公委屈的走出了厨房。


就连吃饭的时候,丽丽都在吐槽老公:用孩子的洗脸水给孩子洗头;洗衣服不分颜色、质地;穿过的衣服和干净的衣服放一起;手随便摸脚.......


老公看了我一眼,示意我离开。丽丽爱干净没错,但爱挑剔就会出现矛盾,她不明白:做的多,被挑剔的就多,被多次指责后,会选择不做。


尾声


如果小燕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让妈妈、老公帮忙,或许就不用辞职,不会有那么多的委屈,老公也不会对她所做的视而不见。


如果王姐不跟老公争彼此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老公也不会活成“透明人”。


如果丽丽对老公宽容一点,有耐心一点,老公也不会成“甩手掌柜”。


或许有人会说,老公自己不会学吗,不会做好点吗。当然会,只不过需要时间去学,也需要得到老婆的鼓励、认可。


各位妈妈:在声讨老公不帮忙,在自怜是“丧偶式育儿”的时候,麻烦转过头看看来时的路,是不是自己亲手把老公送上了不作为的那条路。


“男主外、女主内”,已成过去式,即使有孩子了,妈妈也可以走出家门做自己喜欢的事,爸爸也要回归家庭承担家务,互相沟通,包容,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