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全劇終:新冠疫情下,知識分子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方方日記寫到第60篇,留下了一句話: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至此,連更兩個月的方方日記正式完結,時間節點基本和湖北解禁相吻合。

她的日記寫完了,一線防疫人員離歇一歇應該不遠了吧?這兩個月,防疫人員和方方都沒閒著,他們用各自方式記錄了一件大事,再用時間消解成歷史。

方方日記,引發了很大爭議,兩派觀點激烈交鋒,她日記下儼然成了價值碰撞的陣地。

支持她的人,說她揭露了真相,欣賞她敢於發聲的勇氣,很多讀者都是她日記中的小人物,其中有不少武漢市民;反對她的人,說她像個怨婦,對防疫成就視而不見,認為她的信息也靠網絡獲取,不是第一手資料,無法證明自己憑良心說話,反而像妖言惑眾。

我在剖析方方日記前,先說說她的身份及過往,方便各位理解。

方方是湖北省作協前主席,這個來頭可不小,她還是魯迅文學獎得主,國內文壇最高獎項就是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可見她在文壇是個有分量的作家。

湖北作協是歸中國作協和地方宣傳部門雙重管理的體制內單位,從履歷看,方方整個職業生涯都在體制內從事創作,又當選過省作協主席,享受的是正廳待遇,如果你的城市是地級市,她和你市長平級。

再多瞭解一下方方的個性,也就不奇怪她的文風了。

她屬於體制內少有的敢拿炮轟的作家,比如她當作協主席時,曾直言讓作協擁有行政級別就是荒唐,雖然她就享受著體制的庇護;她還炮轟過魯迅文學獎,哪怕她就是魯獎得主;她還實名舉報過同事職稱評定有貓膩。

至少在精神層面上,方方是個誤入官場的文人。

中國文人分三類:一是御用的,二是拒絕御用的,三是遊山玩水沒什麼用的,方方屬於以御用身份拒絕御用的。

她有著中國傳統文人的通病,小心眼情緒化,喜歡批判,看問題鑽牛角尖;但也有傳統文人的優點,挺有骨頭挺較真兒,不喜歡當和事佬。

外加她本身就是武漢人,帶點兒武漢女人與生俱來的潑辣,把這樣一個人留在疫區,你指望她說啥?

這也是她日記最飽受詬病的一點,看不到任何正能量的調調,和勝利凱旋的氛圍格格不入,有些讀者認為她睜眼說瞎話,其實她只是睜眼說想說的話。

方方日記全劇終:新冠疫情下,知識分子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輿論批評方方日記存在的問題,不算空穴來風,但我們不能忽略下面幾點因素:

①方方是作家,作家是幹嘛的?就是添油加醋的,比如還原同一件事,在記者手中叫新聞報道,而到作家手中就叫紀實文學,文學再有畫面感,也是一種虛擬創作,沒必要探索真相,哪怕方方日記只是一些隨筆,不算文學創作,也脫不開長期創作養成的思路。特殊時期,人都希望獲取權威可靠的信息,而方方比較知名,大眾本能把她歸到了權威人士行列,所以對她的期待或批判,超出了她的職業承載。

②方方是武漢人,還住在武漢。不管我們防疫如何成功,都無法掩飾武漢付出的代價,生生死死下膽戰心驚,才貼近武漢人的真實感受。可以說,這些天武漢人乃至湖北人的心態,和外省人不一樣,處在那種環境中,你指望他們歲月靜好或歡欣鼓舞?不太可能。

③有些信息不適合公開發布,老百姓還好奇,怎麼辦?以方方為代表的一類人,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先不說她對錯,至少她的存在,拓寬了外界解讀疫情的角度,算作一種補充。如果我們看到的全是讚美,或全是批評,要麼信息流通渠道出了問題,要麼大家都瘋了。

④我們能夠支持李醫生為什麼不能寬容方方?某些方面,比如揭露一些事情,方方做著和李醫生差不多的事,區別在於,李醫生出於專業角度,做的對,能給外界提供有益的價值;而方方做的不專業,很多觀點出自主觀感受或道聽途說,無法讓外界信服,提供的價值相對要小。

至此,方方的大概輪廓描摹出來了,她就是一個已經退休的武漢老太太,封城期間不能出門,只好在家辦公,而她的本職工作就是寫作。本來讓武漢人評論疫情,就不會有什麼動聽的話,何況讓一個吹毛求疵的本地作家來評價?方方的吹毛求疵碰上了外界對她的吹毛求疵,才有了日記風波,這事兒多少有點小題大做。

外界對方方日記解讀過度是可以理解的,一來方方屬於觀點態度的逆行者,顯得扎眼;二來除去一線防疫人員和病患家庭,這些天多數人都憋在家裡,包括方方自己,總結就倆字:閒的!

方方日記全劇終:新冠疫情下,知識分子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那麼問題來了,在新冠疫情這種百年難遇的歷史事件下,知識分子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疫情下最重要的事就是防疫,最重要的人就是醫護,還有保障我們生活的各類逆行者,相較之下,明星可有可無,知識分子,也頗有百無一用是書生之感,但我們瞭解疫情離不開文字,這麼看知識分子還是有點用的。

很多知識分子推崇魯迅,因為魯迅身上有一種特立獨行的不屈意志,這是文人都想有的風骨。不屈體現在哪裡呢?就體現在敢說真話,敢於批判,不屈從於權勢上,能否自由表達是知識分子的核心利益。

然而,正是因為知識分子對批判意志的推崇,加上文人天性偏執敏感,才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說反話就被知識分子視作這種精神的象徵,而說的是否自由,也被知識分子定為大環境好不好的標準。

我敢判定,說某個環境不好的知識分子,到哪裡都不會滿意,這是完美主義與吹毛求疵的本性在作祟。

正因為知識分子看問題主觀偏向性很強,帶節奏能力也很強,才讓他們或多或少與大眾有疏離感,反之又加重了他們原有的偏見,我們要清醒認識到他們主觀的侷限。

比如你讓一個吃貨衡量哪個國家好,他八成說中國,因為中餐強大,中國外賣還發達;而你讓一個動漫愛國者認為哪個國家好,他八成想到的是日本。

所以有些公知認為連總統都可以胡說八道的國度才叫理想國度,也就解釋的通了,因為知識分子靠說話吃飯,換成淘寶店主就不這樣想。

在沒有通用價值準則的前提下,千萬不要把知識分子的觀點當做真理,如果他們說的話看過去非常有道理,是因為他們能言善辯。

所以,知識分子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不是他們自己決定的,而是我們看客給予的,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比如魯迅,生前拿著國府的厚祿罵遍了所有人,死後被國府蓋上一面旗,上面三個字:民族魂;而我們也給予魯迅極高的評價,說他是無產階級偉大戰士。

可見,魯迅的價值,在於他被需要,比如我也喜歡魯迅,因為我是噴子出身,而魯迅是噴子的鼻祖和標杆,我需要魯迅給予我噴人的勇氣。

由此,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知識分子的價值,不在於他的才華,而在於他所表達的觀點,是否被一個群體、一個國家、一個時代需要,既讀者是否需要他們才華溢出的邊際效益。

方方日記全劇終:新冠疫情下,知識分子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方方日記的爭議點,也在於她說的這些話,外界到底需不需要!

我可以斷定,如果方方寫一些美食心得或逗貓遛狗,沒幾個人看,但她很好的抓住了疫情契機,在什麼節骨眼兒上就捅什麼痛點,這是風口,想不飛一下都難。

那些在疫情中遭了災,受了難,遇到種種現實困擾的人,自然需要有方方這樣的人關注並理解他們,替他們發聲,他們把方方視作代言人。

而另一群窩在家裡刷手機,每天驕傲於防疫效率和成就,需要感受一下民族自豪的人,自然也不理解方方的做法,認為她蹭流量,不愛國。

兩類人立場不同,打起來了,方方的爭議,就這麼產生了。

其實,每個知識分子,都有獨一無二的個性和創作風格,他們無須扮演什麼角色,做好自己就行。比知識分子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客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看客缺乏自己判斷,或判斷同樣主觀,那麼最後不是被帶節奏,就是被愚弄。當然,我也不贊成看客對知識分子進行道德綁架,比如逼方方正能量。

每個人都能寫一本獨有的日記,無論怎麼下筆,用什麼方式打開,都脫離不了自身侷限、時代掣肘。讓任何人站在上帝的視角評判正在發生的事,都是很難的,這相當於逼一個人從不犯錯。

但人之所以都有幡然醒悟的一天,在於走的久了、走的遠了才能看清來時路。

所以方方日記的存在價值,在於為後世多提供一個解讀歷史的角度,這比她立場和對錯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