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不讀書,只因“太累、沒時間”?是“驅動方式”不對

近日,教育界又為新東方俞敏洪的一番言論,討論得很熱烈。說俞敏洪炮轟中小學教師“一年不讀三五本書,教不好學生”。

“炮轟”這個詞火藥味太濃了,很容易挑起網絡論戰。事實上,俞敏洪的言辭並不是很尖刻。只不過,俞敏洪是教育界有名的“大炮”,經常懟天懟地懟空氣,風格如此。他在指出某種現象時,喜歡將自己抬舉到道德或正義的高地,以批評和指導的語氣評價他人,因此常引人反感。

中小學教師不讀書,是客觀存在。我經常在網絡上寫字,算是看書比較多的教師吧,每年看的書,也屈指可數。“有些老師一年不讀三五本書”,這話沒毛病。

中小學教師不讀書,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與社會大環境有關。

中小學教師不讀書,只因“太累、沒時間”?是“驅動方式”不對

社會發展速度越快,競爭就越激烈,人心也就越浮躁。大家都知道學習很重要,但是,一個人成年以後進入社會,就很難再靜下心來讀書學習。

吸引我們的東西太多了,分散我們精力的東西太多了。我們七零後這代人,學生時代是喜歡看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生活中比閱讀更有趣的事物並不多。現在不一樣了,一個小小的手機,裡面什麼都有。隨便打開一個APP,刷刷刷就停不下來。還看什麼書呀?紙質閱讀這種事,豈止中小學教師,恐怕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很奢侈的吧?

中小學教師不讀書,只因“太累、沒時間”?是“驅動方式”不對

當然大家認為教師不一樣。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知識日新月異,教師不能與時俱進,就跟不上時代,甚至跟不上學生,拿什麼給學生授業解惑呢?

這話有道理,其實老師們也都懂。但老師們不讀書,並不全是內因,外因的影響更大。

中小學教師不讀書,只因“太累、沒時間”?是“驅動方式”不對

一是沒時間讀書。經常有人跟我說,當老師很輕鬆,每天兩三節課,每年三個月假期。其實,大多數中小學老師,上班的時候忙得昏天黑地,回到家累得像灘爛泥,哪還有時間和精力讀書呢?

我最喜歡的意境,一是窗前看雨,二是燈下讀書。可生活何曾給過我這樣的機會?

中小學教師不讀書,只因“太累、沒時間”?是“驅動方式”不對

二是沒有動力讀書。讀書分幾種。有成長類讀書,有消遣類讀書,有愛好類讀書。要求教師讀的書,肯定是成長類。這類書,多半晦澀,沒有動力,是讀不下去的。

需要什麼動力呢?首先是恐懼驅動。不學習就有可能被淘汰,混不下去,或者混得很艱難,被逼讀書。這也是可以的,不管外因如何,能讀下去,增長知識與能力,就達到了目的。

可是,這種動力並沒有。令業外人意外的是,教師能不能混下去,混得好不好,其實與自身學識關係並不大。中小學教師,既是知識傳授者,也是教育教學管理者。在當下,後者更重要。

這個時代,知識唾手可得。比如近段時間的網絡上課,就是最好的證明。大多數省採取“雙師模式”,徵調全省最優秀的教師錄課,提供給所有學生。這種課,質量沒得說。學生的學習效果怎麼樣呢?顯然不如人意。為什麼?因為離開了老師的管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根本無法調動起來。

中小學教師不讀書,只因“太累、沒時間”?是“驅動方式”不對

當然,教師也應該讀一些教育管理、心理學方面的書,不全是專業書籍。這就談到第二種驅動力——激勵驅動。

評價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用什麼標準?“師德”是無法量化的,主觀性太強;教師本人的知識水平無法驗證,或者說驗證了意義也不大;唯有用學生的考試成績評價,才符合各方利益。學生分數上升了,孩子有前途、領導有政績。所以,學校的激勵措施,全指向考試分數。

這種導向,只會驅動老師們研究真題、琢磨考點、總結套路,然後逼著學生反覆操練。學生考得好,老師得到榮譽與利益,皆大歡喜。學生成績差,老師即使滿腹經綸,也是一敗塗地,聲名狼藉,無臉見人。

中小學教師不讀書,只因“太累、沒時間”?是“驅動方式”不對

一切皆有因果,不能只看表象。俞敏洪泛泛批評中小學教師不讀書,既未剖析本質,也未給出建設性意見。如果說是炮轟,其實還是沒瞄準目標,轟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