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不读书,只因“太累、没时间”?是“驱动方式”不对

近日,教育界又为新东方俞敏洪的一番言论,讨论得很热烈。说俞敏洪炮轰中小学教师“一年不读三五本书,教不好学生”。

“炮轰”这个词火药味太浓了,很容易挑起网络论战。事实上,俞敏洪的言辞并不是很尖刻。只不过,俞敏洪是教育界有名的“大炮”,经常怼天怼地怼空气,风格如此。他在指出某种现象时,喜欢将自己抬举到道德或正义的高地,以批评和指导的语气评价他人,因此常引人反感。

中小学教师不读书,是客观存在。我经常在网络上写字,算是看书比较多的教师吧,每年看的书,也屈指可数。“有些老师一年不读三五本书”,这话没毛病。

中小学教师不读书,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与社会大环境有关。

中小学教师不读书,只因“太累、没时间”?是“驱动方式”不对

社会发展速度越快,竞争就越激烈,人心也就越浮躁。大家都知道学习很重要,但是,一个人成年以后进入社会,就很难再静下心来读书学习。

吸引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分散我们精力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七零后这代人,学生时代是喜欢看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中比阅读更有趣的事物并不多。现在不一样了,一个小小的手机,里面什么都有。随便打开一个APP,刷刷刷就停不下来。还看什么书呀?纸质阅读这种事,岂止中小学教师,恐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奢侈的吧?

中小学教师不读书,只因“太累、没时间”?是“驱动方式”不对

当然大家认为教师不一样。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知识日新月异,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就跟不上时代,甚至跟不上学生,拿什么给学生授业解惑呢?

这话有道理,其实老师们也都懂。但老师们不读书,并不全是内因,外因的影响更大。

中小学教师不读书,只因“太累、没时间”?是“驱动方式”不对

一是没时间读书。经常有人跟我说,当老师很轻松,每天两三节课,每年三个月假期。其实,大多数中小学老师,上班的时候忙得昏天黑地,回到家累得像滩烂泥,哪还有时间和精力读书呢?

我最喜欢的意境,一是窗前看雨,二是灯下读书。可生活何曾给过我这样的机会?

中小学教师不读书,只因“太累、没时间”?是“驱动方式”不对

二是没有动力读书。读书分几种。有成长类读书,有消遣类读书,有爱好类读书。要求教师读的书,肯定是成长类。这类书,多半晦涩,没有动力,是读不下去的。

需要什么动力呢?首先是恐惧驱动。不学习就有可能被淘汰,混不下去,或者混得很艰难,被逼读书。这也是可以的,不管外因如何,能读下去,增长知识与能力,就达到了目的。

可是,这种动力并没有。令业外人意外的是,教师能不能混下去,混得好不好,其实与自身学识关系并不大。中小学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在当下,后者更重要。

这个时代,知识唾手可得。比如近段时间的网络上课,就是最好的证明。大多数省采取“双师模式”,征调全省最优秀的教师录课,提供给所有学生。这种课,质量没得说。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呢?显然不如人意。为什么?因为离开了老师的管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无法调动起来。

中小学教师不读书,只因“太累、没时间”?是“驱动方式”不对

当然,教师也应该读一些教育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书,不全是专业书籍。这就谈到第二种驱动力——激励驱动。

评价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用什么标准?“师德”是无法量化的,主观性太强;教师本人的知识水平无法验证,或者说验证了意义也不大;唯有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才符合各方利益。学生分数上升了,孩子有前途、领导有政绩。所以,学校的激励措施,全指向考试分数。

这种导向,只会驱动老师们研究真题、琢磨考点、总结套路,然后逼着学生反复操练。学生考得好,老师得到荣誉与利益,皆大欢喜。学生成绩差,老师即使满腹经纶,也是一败涂地,声名狼藉,无脸见人。

中小学教师不读书,只因“太累、没时间”?是“驱动方式”不对

一切皆有因果,不能只看表象。俞敏洪泛泛批评中小学教师不读书,既未剖析本质,也未给出建设性意见。如果说是炮轰,其实还是没瞄准目标,轰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