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里老是说“杀人不过头点地”,我觉得挺吓人的,你怎么理解?

马卫东日记


单田芳先生的评书里,这句话使用频率应该是最高的。原因是他讲得多是侠义小说,侠义就必须会涉及江湖纷争,解决纷争会用到各种手段,比如鞠躬,作揖,磕头。因此,单先生就会说: 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



这几句话已经成了老先生的标签,在他的任何一部书里都屡见不鲜。相较而言,其他几位评书大家,如田连元,袁阔成,刘兰芳等人就很少提及。可能跟个人风格以及评书的类型有关系吧!

那么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第一,与人的尊严密切相关。俗话讲: 男儿膝下有黄金,上跪天地,下跪父母。虽然古代中外未必有交流,但这一点应该是共识。一个动辄双膝跪倒的人,无论他是出于什么动机,都会受人鄙视,比如《水浒》里的宋江。


试想,如果一个人,特别是江湖上混出点名号的人。做了错事,为了显示诚意,轻则鞠躬悔过,重者双膝跪地。对另一方来说就无话可说,因为都懂得什么含义。多数会说: 快快请起,折煞我也……。恩怨也就消了。

第二,与人的动物本性有关。我们知道,动物界存在着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引申到人类社会形成了一句话: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动物们为了争夺领地,配偶。经常会厮杀,失败者不是怏怏离去,就是低眉顺目夹着尾巴逃走。江湖好汉们也是如此,不管什么爱恨情仇,一方低头就代表臣服。


第三,源于典故。在《红楼梦》里宝玉非要金荣向秦钟磕头认错。贾瑞就跟金荣说了这句话话: 俗话说的好!杀人不过头点地。少不得下点气,就完事了。于是,金荣就磕头,事就了了。可以看出,如果说《红楼梦》成书是在清代,那么“杀人不过头点地”这句话可能在清代以前就流传开了。源于什么呢?也许就是行刑吧!头点地意味着什么?命不要啦!磕头这个举动使人联想到生死。应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还有什么恩怨不能一笔勾销呢?


玉宿林峰


杀人不过头点地,经过这次疫情,我深有体会,其实死并不可怕……1月22日下午和老公吵架吵到110后,老公拂袖而回他老家,疫情我和小孩留在了重灾区汉口……当时家里除了几支口罩,再也没有当时也买不到任何消毒用品,家里只能清水拖地……期间我回想过去一个人从小带娃,就算如今七八岁了,两三个月不跑医院已经很欣慰了……娃上幼儿园开始上班,近两年上小学更加,身心疲惫不堪,每天送娃上学后赶紧上班下午下班接娃买菜烧饭辅导作业及随传随到家长会……小孩周未放假也只能带着上班……疫情期间,从期初决然求死到向死而生……如今武汉至暗时刻过去了,莫然回首,死其时并不可怕,经过疫情洗礼深刻明白,活着,活着且笑看人生才需要莫大的勇气……



竹风楼


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是评书里惯用的说法,尤其武侠小说中更是常见,因为武侠小说打打杀杀、是非恩怨更是常态,所以,听书或读书人不要恐慌,其全释的涵义是人无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与对方有多深的仇恨,都要本着一颗本真、善良的心去对待,事情已经发生,是无法弥补和挽救的,也要为对方考虑一些,俗话说:“忍为高,和为贵;恩恩怨怨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出家人讲以慈悲为怀,胜似七尊佛土,多加包容,就是这个道理,但并不是无底线的忍让,若不是伤筋动骨的事,对方从内心已认识到过错,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记得去年我在新闻中看到有个刚过18岁的男性青年,因不大琐事过失将另外一家同龄的男性青年杀害,受害人母亲痛哭欲绝,开庭当天,老妈妈看到像自己孩子行凶的年轻人,泪如雨下,对自己的过错,惭悔不已,也被深深感动,最后,跟法院表态求情,放弃追究对方刑事责任的权利,让法官及听审观众惊诧不已,这是何等胸怀?海一样的广阔,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用笔墨书写人生


"杀人不过头点地",这是一句比喻用语。其含义是说,一个人在行事、说话等方面要留余地,不可太绝。说话、办事要讲究分寸,要做到点到为止,要给他人留点面子和机会,得饶人处且饶人,同时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We7667深山居士


是一种豪气,也是一种自救,让坏人不要把事做绝。记得那年我家被人欺负时,人家公安有人,天天带个警察到我家闹,说要逮我哥,我妈就说了这句话。(被欺负了还有罪,还得挨逮)


黄若竹


古时大侠面对死亡时的一种气势

还有诸如 脑袋掉了碗大个疤

18年后又是一个好汉

⋯:。描述人们对死的看淡 对于自己的侠义行为的执念


香道文化倡导者


江湖上流行的豪言壮语 。


杨周彝


死人有什么可怕的?每天都在死人。


天下第一填词高手夏超


并不是说真的杀人后再道歉。是说,无论做错了怎样的事,只要悔过、道歉,都是应该提倡的。


一起来喝二两酒


点到为止,得到人处且饶人,差不多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