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夷陵之战的胜利方,为何孙权没有剑指巴蜀,反而向刘备求和?

公元221年,为了夺回荆州,也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亲率大军东征孙权。陆逊作为东吴前线总指挥,将长达数百公里的狭长的山地区域拱手让给刘备,坚守夷道、猇亭一线。随后陆逊采用疲兵之计,将决战时机拖到了公元222年的盛夏。

酷暑,草木易燃,士气低迷,陆逊趁机采用火攻夜袭刘备大军。

星夜下,刘备大军的营盘火光冲天,林中、江上,到处都是吴军的喊杀声,刘备大军登时溃散。

一代枭雄刘备,败了。夷陵之败,导致蜀汉丧失数万大军,折损包括张飞、黄权在内的大量人才,蜀汉元气大伤。

作为夷陵之战的胜利方,为何孙权没有剑指巴蜀,反而向刘备求和?

▲刘备

在襄樊之战时,东吴袭取荆州并杀死关羽,已然和蜀汉撕破脸皮。

战后,孙权让刘璋领益州牧,将周泰任命为汉中太守。自然,这些都是遥领的虚职。

然而遥领本就有示威和宣告政治立场的作用,襄樊之战后的孙权,已有吞并巴蜀的念头

既然孙权有吞并巴蜀的念想,而且东吴诸将也有继续西征巴蜀的雄心,为何孙权作为夷陵之战的胜利方,不仅没有顺势剑指巴蜀,反而立即撤军,后来甚至主动向刘备求和呢?

作为夷陵之战的胜利方,为何孙权没有剑指巴蜀,反而向刘备求和?

▲孙权

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3个原因导致的。

巴蜀易守难攻

虽然诸葛亮并没有留下八卦阵来阻截陆逊等人的追击,但是巴蜀易守难攻的地形便是东吴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当初刘备已经率军身处巴蜀境内,在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蜀的协助下,尚且耗费2年才拿下了巴蜀。

巴蜀之中崇山峻岭,众多险关隘口,这对于东吴都是十分棘手的存在。

入蜀作战意味着要面对山地战、攻城战,东吴擅长水军,此间作战于东吴不利。

江东豪族的立场对于东吴战力也有较大的影响,豪族更加重视既有的江东本土利益,不热衷于开疆拓土。这便导致了东吴出现打防守战时战力强盛,而进攻战时战力羸弱的现象。这一因素将会限制入蜀部队的作战能力。

作为夷陵之战的胜利方,为何孙权没有剑指巴蜀,反而向刘备求和?

▲孙权​

蜀汉尚有余力

虽然夷陵之败削弱了蜀汉的国力,但是巴蜀的根基并未动摇,比如汉中的魏延军团尚在。

刘备回到永安时,江州的赵云便率军前来支援。同时刘备调集各地的士兵前往永安协防,光巴西郡就调去了5000士兵。此外夷陵之战中溃逃的蜀军,也有部分将士返回到永安,诸如吴班、陈式、向宠等人。

随着不断的增援,永安已经成为一座具有一定守备能力的军事堡垒,并且由于刘备亲自坐镇于此,城池难以攻破。

加之东吴原本是防守方,如果要继续西讨巴蜀,需要充分的攻城器械,这些也是没有事先准备的,故而想要立即进攻巴蜀也是不现实的。

作为夷陵之战的胜利方,为何孙权没有剑指巴蜀,反而向刘备求和?

▲陆逊

避免双线作战

如果说以上两点,主要说明了孙权为何没有乘胜追击入巴蜀,那么这一点就是孙权主动向刘备求和的根因

在诸将都请求进攻巴蜀时,孙权征询了陆逊的意见,陆逊、朱然等人建议撤军,防止曹魏趁机南下。

两个小学生为了地上的100块打架,旁边一个混混冷眼看着。难道小学生就不怕混混突然进来把他两揍一顿,然后抢走那100块吗?

孙权认为陆逊说的对,于是撤军守备曹魏,留陆逊守备西陵。

事实证明,孙权撤军的决定是正确的,同年曹丕兵分3路大举伐吴,这是一场比夷陵之战规模更大的战役。

东吴在江陵、濡须、洞口三个地方与曹魏交战,压力巨大,已然捉襟见肘,倘若刘备再次东征东吴,东吴将有覆灭的风险。

作为夷陵之战的胜利方,为何孙权没有剑指巴蜀,反而向刘备求和?

▲曹魏三路伐吴

​为了避免陷入同时和曹魏、蜀汉的双线作战,孙权这才派郑泉作为使者主动向刘备求和。

面对强大的曹魏,刘备深知只有蜀汉和东吴联合才是长久之计,于是答应同孙权恢复盟好。

孙权有吞并巴蜀的野心,虽然有夷陵大胜的契机,但是巴蜀并且短时间能够夺取,加之曹魏在军事上施加的巨大压力,致使孙权并没有继续进攻蜀汉,并且还主动向刘备求和,这也是

受形势所迫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