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阳气生发 护胃肠祛湿

春三月,从立春至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榖雨六个节气。惊蛰是第三个节气,根据传统历法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便提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有:「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阳气生发 护胃肠祛湿


随着惊蛰的到来,自然界天气回暖,春雷开始出现,惊醒蛰伏了一整个冬天的昆虫;意味着惊蛰的到来,万物逐渐生机处处,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起来。由此可见,惊蛰这节气形象化地反映出自然物候现象。但真正使冬眠中的万物苏醒的,并不是雷鸣响声,而是阳气生长,温度回升到一定程度所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季为四季之首,万象更新之始,自然界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天气开始回暖多风,乍暖还寒。由于气温逐渐回暖,很多人都会放松了警惕,在穿衣、饮食、作息等方面都不再像冬季那样注重身体。其实在惊蛰时节,更应注意养生,一能防止疾病的复发,二可提升身体的阳气生发,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气温虽上升,但仍需注意保暖,不要冷倒。


乍寒还暖更需保暖

春季阳气渐生,惊蛰气候变化仍较大,冷暖变化未稳定,「春捂」尤为重要,不宜过早脱去长袖衣物,感冒往往是感受风寒而致,突然着凉便会「摄亲」。还有,随着气温上升,细菌、病毒开始大量繁殖,因此,春天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如近日发生的流行性感冒,所以要注意肺部的保护。春季要夜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还要广步于庭,多到户外锻炼运动,使体内阳气生发。


少吃生冷宜清淡少酸增甘

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大地充满生机,人类与自然界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后,开始频繁地活动。万物逐渐苏醒,这也意味环境之中的细菌、病毒会不断地滋生活跃起来,尤其是肠胃方面,容易病从口入。所以,饮食上更要讲究卫生,少吃生冷食物、冰冻饮品,注意个人卫生,做适当运动提高人体正气,能有效地预防疾病。食物应从冬季的浓郁厚味改变为春天的和暖而清淡;春季的进食热量需求比冬季少,油腻、煎炸等食物宜少吃,可多食用新鲜的蔬菜,鲜春笋、芹菜、山药、大枣也是不错的选择。「春天宜少酸增甘」,食物的五味与人体五脏有密切关系,酸味有收敛的特性,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所以要少吃酸,而多吃甘味食材能有补益脾胃的功效。


细菌活跃保持室内干爽

香港春季阴雨连绵,加上地理属岭南地区,容易出现潮湿。中医常言:「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重浊,缠绵难愈」,说明湿邪致病的缠绵特性,但只要我们注重养生细节,持之以恒,湿气便能远离我们,达至保护阳气的作用,精力旺盛,无湿一身轻。紧记要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也可运用抽湿机,使室内保持干爽,否则病菌容易滋生,身体也容易生病。


煲粉葛薏米通络风湿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平时要戒食生冷,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有助提升脾的升清功能,好让阳气、阴血等精华物质运行全身;而脾胃功能好,有利湿浊之邪排出体外,身体便能健康运作。身体的湿邪一去,体内的阳气便能运行正常。如果人体长时间待在湿气过重的环境,便容易形成风湿关节疼痛的问题。可用粉葛、老桑枝和薏米煲汤解肌通络、祛湿气,适合潮湿时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