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難題——婆媳關係:“婦見舅姑禮”與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引言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白居易在《長歌行》中歌頌的男女之間的愛情和婚姻的樣子令人陶醉,千百年來也被人們所追求。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論在今天還是古代,婚姻都是中國人心中的頭一等大事。它不僅意味著男女二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庭的融合,是傳承香火的終身大事。

所以一直以來“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新娘新郎拜天地、拜父母、行交杯酒,向親人朋友宣佈自己新的社會身份,從而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組建一個新的家庭開始新的生活。

古今難題——婆媳關係:“婦見舅姑禮”與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古人成親場景

如今的中國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人們對自由戀愛、自由婚姻早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長期的交往認真地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伴侶。

但是,兩千年前的古代女性卻沒有這麼幸運,她們的命運,至少在婚嫁上向來很難能自己做主。

“婦見舅姑禮”的由來

今天中國各地的婚姻習俗豐富多彩、各有不同,但大體上都傳承和發揚了古代的傳統風俗。中國古代在結婚風俗上有“六禮”之說,分別稱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古今難題——婆媳關係:“婦見舅姑禮”與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古代婚嫁步驟內容

古代男方首先經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放在家中的神像前等待三日,若三日內家中一切平安,則代表這樁婚姻獲得了神的祝福,可以嫁娶。若三日中發生意外,不論大小,哪怕只是打碎了一個碗,這樁婚事都要作罷。雖然說這是毫無科學依據的,但在古代人們就是這樣去判斷的。

然後,男方把雙方的生辰八字在紅紙上寫成帖子,送往女家“下帖”。迎娶時,女方準備家中的被褥、衣服、櫥櫃等作為“嫁妝”跟隨女子一起帶到男方家中。新婚夜新娘進夫家時,還要跨過火盆,以辟邪氣,到了洞房裡,須盤腿坐於床上,作鵪鶉狀。新床上撒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等果品,寓意“早生貴子”。

到了洞房花燭並不意味著婚禮就結束了,除了這些婚姻習俗外,還有從先秦時期就流傳下來的“婦見舅姑”禮,這是洞房後的第二天對新娘來說最重要的事。這裡的“舅姑”,並不是指舅舅和姑姑,而是“夫之父母”,也就是公婆。

成婚的第二天,新婦要起個大早,沐浴化妝,穿上華麗的服飾,手裡端著一個圓形的竹器,內盛幹棗、粟米、肉脯等物,跪拜在到公婆的寢門外,等待拜見“舅姑”。

古今難題——婆媳關係:“婦見舅姑禮”與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古人成親拜公婆(劇照)

行禮時,新婦取棗粟獻給舅(公公),表示會早晚對其恭敬服從;取肉脯獻給姑(婆婆),表示會處處保持自己的行為端正。緊接著,新婦把用牛肉、豬肉製成的佳餚端給公婆品嚐,表示其孝順。公婆吃完之後,再請新婦共同品嚐,並斟一杯酒給新婦,表示回禮。禮畢,公婆從賓位下堂,新婦從主位下堂,寓意新婦從此代理公婆的家務等事。

“婦見舅姑”禮的意義在於表明新婦已正式為夫家所接納,向公婆表示尊崇,明確其為婦的身份,所以這個儀式在古代婚禮中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儀式中,無論新婦之前的身份地位如何,她都須依禮對公婆表示恭敬與順從。如果公婆已亡,則須在成婚後的三個月後行廟見禮,以替代“婦見”禮。

“婦見舅姑”禮,標誌著出嫁的女子正式成為男方的家庭成員,代表著新娘的社會身份發生了改變,因此在古代,不管是達官貴族,還是市井百姓,都對這一禮節十分講究。

唐朝時期,各族人民之間多有通婚,曾經有公主出嫁時,覺得自己出身王室,身份高貴,不再對公婆行“婦見”禮,還出現了公婆向媳婦下拜的現象。唐朝統治者為了限制婆家對公主過於尊崇的傾向,曾大力推動婚姻禮儀,嚴厲規範公主出嫁的禮節規矩。由此可見,古代人對於“婦見舅姑”禮還是十分重視的。

封建社會的婆媳關係

如此繁複的婚姻禮節,足能體現出古代人對婚姻大事的重視。“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婦見舅姑”禮則代表新娘正式成為夫家的家庭成員。

古今難題——婆媳關係:“婦見舅姑禮”與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可是喊過“爹”、“娘”之後,新娘就可以和新郎開始幸福美滿、無憂無慮的二人世界了嗎?事實可能恰恰相反。為何呢?因為後面還有一個坎在等待著她,這個坎,就是被中國男性看做是幾千年懸而未決的難題——婆媳關係。

在古代,人們稱結了婚的女子為“婦”,而衡量一個媳婦是否合格,最重要的標準就是順從。在婆婆看來,媳婦不過是兒子的伴侶,而她自己是兒子的母親,自然可以對媳婦耳提面命。

《禮記》中這樣定性當時的婆媳倫理行為準則:兒媳平時要伺候婆婆吃飯,還要吃完婆婆的剩飯;婆婆賞的衣服必須穿,什麼時候能脫婆婆說了算;所有私人物品必須上交婆婆,哪怕是從孃家帶過來的;婆婆對媳婦的態度和評價比兒子的更重要,只要婆婆對媳婦看不順眼,兒子哪怕再喜歡都要休掉。

《孔雀東南飛》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悲劇,也是古代文學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婆媳關係的案例。文中的“劉蘭芝”美麗賢惠,聰明能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謂一個合格“媳婦”的完美代表。

古今難題——婆媳關係:“婦見舅姑禮”與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劉蘭芝

可是她剛強獨立,有自己的思想,這讓暴躁專斷的焦母很是看不順眼。焦母只想要一個百依百順的兒媳婦,因此二人在生活上經常為一些小事發生衝突。作為中間人的焦仲卿,性格軟弱,受“孝”道束縛,也沒有任何辦法,只能任由母親把劉蘭芝趕回孃家。封建禮教的多方壓力最終將這對恩愛夫妻殘忍分開,他們不堪忍受分離之苦,最終雙雙殉情。

《孔雀東南飛》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悽美愛情,也折射出古時候出嫁的女子在婆家的地位低下,處境辛酸。

時至今日,婆媳關係仍是千家萬戶“一本難唸的經”。2020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嘉玲、張小裴主演的小品《婆婆媽媽》更是將這一關係演繹得淋漓盡致。媳婦穿新衣服畫口紅,婆婆嫌家裡亂,婆婆在家裡種花養草,媳婦覺得家裡髒。其實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就是沒法解決,丈夫和公公都當做沒看見。幽默的氛圍中,我們看到了新婚媳婦面對男方家長,尤其是婆婆時的尷尬處境,發人深省。在自由開放的現代社會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古代婦女的婚後生活有多麼艱難。

“三從四德”封建禮教下,中國古代婦女的家庭、社會地位

在古代中國,男性的社會地位要遠遠高於女性。原始社會時期,由於男性在體力方面天然優於女性,能更好地幹農活,自然擁有更高的話語權。夏朝的建立,更是完全確立了中國古代男權社會的地位,女性慢慢退居幕後在家相夫教子。

古今難題——婆媳關係:“婦見舅姑禮”與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我們常說,古代時一個男性可以娶三妻四妾,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其實中國古代民間主要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法律規定一個男人只能娶一個妻室,即所謂“明媒正娶”。但除此之外,他還可以納妾(尤其是貴族官僚),妾室的個數由社會地位決定。男子可以同時擁有多個不同名分的女子,並被社會所認可。如果正妻不準丈夫納妾,男子可以直接給她一紙休書。

正妻和小妾同住一個屋簷下,他們之間往往彼此仇視,想方設法地爭寵。勝利者享盡恩寵,風光無限,失寵的人往往是獨守空房,孤苦一生。

對於統治階級來說,這種現象就更為普遍,自古就有皇帝后宮佳麗三千的說法。而女性在婚姻方面則遠遠沒有這麼自由,她們視忠貞重於性命,改嫁被視為是一件很見不得人的事情。哪怕丈夫在戰場上犧牲了,婦女也只能在家守活寡。

古代人尤其重視婦徳,婦徳是封建禮教給婦女設立的道德標準,也是古代男性選擇妻子的標準,概括起來是“三從”和“四德”。

“三從”是指未嫁人前聽從父親,嫁人之後輔助丈夫,丈夫死後撫養子女。“四德”指的是婦徳、婦言、婦容、婦功。即一個合格的婦女,必須賢惠厚道、言語柔和、端莊禮貌,還要洗衣、做飯、針織樣樣精通。

古今難題——婆媳關係:“婦見舅姑禮”與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古代女子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男性可以隨便找個理由輕易休妻,解除婚約的決定權完全操縱在丈夫和公婆手中。

凡此種種,都反映了古代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和悲慘的命運。

結語

“婦見舅姑”禮這一禮儀風俗,折射出的是中國古代女性低下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她們的命運從出生開始,從來都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千年的媳婦熬成婆”,這個千年並不是具體的時間,而是說在一個普通的古代女性從媳婦變成婆婆的過程中,她所承受的痛苦和不公對於她們來說像一千年那麼久。來自婚姻和家庭的各種條條框框將她們牢牢地束縛在封建禮儀教化之下,單憑她們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衝破時代桎梏的。

相比之下,今天的女性要自由和幸福得多。隨著男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新時代的女性不斷在教育、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綻放光芒,“巾幗不讓鬚眉”的事情也每天都在上演。

參考文獻:

《新唐書》

《禮記》

《漢樂府詩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