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

闲来聊史


昭君出塞是自愿的。

王昭君,又名:王嫱,字昭君,都知道(昭君出塞)这个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昭君出塞的具体情况和原因不一定都清楚。

下面,我来说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王昭君是西汉的一名宫女,由于长相貌美,性格比较高傲。就因为这她一直见不了皇上。因为当时皇帝挑选宫女,都是根据画工画出的像来挑选的,这个画工名叫毛延寿。但是好多宫女都主动给毛延寿送礼物,他就给谁画的美一点,王昭君看不起这一套,从不送礼,于是毛延寿就把她画的不美,还有意丑化她。所以王昭君入宫多年来一直都没有被选上过。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打败,向南迁移到长城塞下,想同汉朝结好,三次进长安,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当时,管事的大臣正在着急没有人应征,有见识的王昭君说她去,大臣赶快告知汉元帝。汉元帝就吩咐大臣择个吉日,让单于和昭君在长安成亲。单于得到这样年轻貌美的妻子,高兴的没法说。单于和昭君向汉元帝谢恩时,汉元帝看到昭君这么美丽漂亮,又舍不得了,想留下昭君,但是已经晚了。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来气,就拿出昭君的画像仔细看,一点都不可爱。汉武帝当即就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到了匈奴后,单于宠爱有加,匈奴人都很喜欢她、尊敬她,她也和匈奴人相处的很好。王昭君还劝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战争。这就是王昭君一个“和亲使者”的胆识和贡献。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汉匈双方都认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后来单于死后,昭君又嫁给单于的儿子(是单于的儿子),单于儿子死后又嫁给单于孙子(是单于的孙子),因为当时昭君嫁过去的时候才19岁,而单于70多岁了,昭君嫁过去三年单于就死去了,按照匈奴的继婚制度,昭君又嫁了几次。而另一方面也是处于对匈汉关系的考虑。老单于死后,王昭君曾经请求汉元帝返汉,但是收到的是:随俗吧。昭君连嫁三次,中间也有第二任丈夫努杀王昭君和老单于的儿子的纷争。到了第三任丈夫的时候,王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最后是服毒自尽的。就这样,时代相传变迁着王昭君和她的后代子孙们的故事。这位风华绝代的美女王昭君,为汉代江山的稳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如今我们没有史料来解读王昭君的内心世界,远嫁匈奴是不是幸福。但是,我们直接能看到的是在那样的年代,按当时的情况,她寄居北地起码比继续待在汉宫囹圄更幸运。

为了看看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的历史记载的原始材料,去年7月份,我专门到达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住了几天,在雨后的晴朗的一天,来到了昭觉墓地和王昭君文化纪念馆。


阿英嘎


匈奴在汉宣帝时候走向衰落,公元前57年,匈奴出现“五单于”争位的混战局面。后来呼韩邪单于与哥哥郅支单于胜出,于是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两部,呼韩邪为南匈奴。接下来兄弟俩又开始火拼,呼韩邪被击败,于是率部投奔汉朝。

公元前44年,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陈汤率西域联军将迁移到康居的郅支单于消灭。随后,汉朝派呼韩邪回到漠北接管匈奴领地。为了表示对汉朝的永远臣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向汉朝提出和亲意愿。汉元帝恩准,送出五位宫女让呼韩邪挑选。结果,呼韩邪单于对王昭君一见钟情,于是双方喜结良缘。

那么,王昭君是自愿还是被逼的呢?答案是自愿,并不存在逼迫。

一、呼韩邪单于没有主动权。呼韩邪单于是主动到汉朝讨“老婆”的,目的是抱汉朝的大腿,并不是在匈奴打了光棍儿,娶不到女人。所以,主动权并不在匈奴,汉朝会在人选方面征求女方的想法,即遵循自愿原则。

二、王昭君想要自由生活。汉元帝后宫佳丽过万,是汉朝最“阔绰”的皇帝,重要的是他很还懒,并不亲眼挑选临幸对象,而是“以画取人”。但凡进宫的女子都想得到皇帝的雨露,怀上龙种,迎来出头之日。但在汉元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如果不想枯死深宫,只能找机会出去。

三、有前辈们的光环可以仰慕。汉武帝时期曾与乌孙国和亲,三位汉家女子(细君、解忧、冯嫽)都青史留名。王昭君是一个有想法、不平凡的女人,她也想通过出嫁匈奴实现人生价值。那怕是昙花一现的光芒,也比老死深宫,默默无闻一辈子强。

总结:昭君出塞虽被放在和亲之列,但与汉武帝之前的汉、匈和亲有很大的区别。之前,和亲的标准有个硬性要求,即必须是公主身份,即便不是真公主(皇帝亲生女儿)也要由贵胄宗室之女代替。所以,被选中的和亲公主都很被动无奈,而呼韩邪单于不敢有“非分之想”,反而没有浓烈的政治气味,所以于汉家女子多了一份从容。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由来已久,王昭君的美貌和功绩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依然伟大。王昭君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匈奴之间的和谐共处,也为中原地区的和谐与安定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功不可没的王昭君做出了伟大贡献。我认为王昭君应该是自愿的也必须是自愿的。因为古代女子一般都是包办制的婚姻生活,因而女子一旦进入宫廷之内,很难再抉择自己的人生后路了。所以说在政治面前,王昭君不得不嫁,就算王昭君再怎么不情愿,王昭君也得自愿自发的去出嫁。

王昭君作为平民家的子女,可能在对匈奴并不太了解。

很多人会说王昭君是不得已被迫才嫁入匈奴的,但我认为王昭君更有可能是自发自愿的去嫁入匈奴。古代女子一般都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而王昭君作为平民家的子女,肯定对基础地理教育知识有所欠缺。对于匈奴这个地方来讲,王昭君肯定也不太可能了解多少。就讲个最现实的例子就如我自己的母亲,我母亲也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在我母亲的基础观念和概念里面全世界就只有一个中国。我们现代化的科技时代,我的母亲依然都只认识一个中国,更何况是在古代时期的女子对这些地理基础知识肯定更为欠缺。

王昭君在出嫁前,可能都未曾见过求取中原女子的匈奴人。

未出嫁王昭君有可能对匈奴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不太了解,再加上我们中国封建社会下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观念,王昭君在出嫁前可能还盖着红盖头,完全也看不到匈奴人的样子,去到匈奴后王昭君也回不了头了。而且王昭君身份还只是个“待诏掖庭”,在后宫中也没什么地位,但嫁到匈奴却也不一定不如中原好。王昭君就算成为皇帝的妃子,后宫争斗,也是个高危的位置,常常只见新人笑,旧人哭。

王命难违。

昭君出塞就算王昭君认知到去匈奴后的一切可能,王昭君心理有被迫感,王昭君也不可能说自己是被迫感。因为王朝制度下君命难为,俗话说得好“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臣子尚且得听君令,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弱女子。皇上的指令,一旦下发,王昭君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如果反抗的话,惹毛了一言九鼎的皇帝陛下,苦果也只会是王昭君自己受,为更有可能会累及家人。所以王昭君不可能说自己是被迫出塞,王昭君只能顺应天心,完成国家使命。

文学创作者大多为当代政治舆论所服务。

文史工作者皆为当朝政治所服务,用知识力量为君王稳定朝局,安定民心。昭君出塞的事迹是为国为民的好事,文学工作者也不会傻到说昭君出塞是被迫的,这样的情景百姓接受不了,君王也不会允许这般的言论出现。所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是君王有点后悔让美丽动人的王昭君出塞。

结语:

无论王昭君出塞是被迫的还是王昭君自个乐意前往,至少可以肯定王昭君为匈奴和中原人民的交好做出了奉献和努力。王昭君的功绩在世人的口口相传中继承至今,我们相信未来的以后还会我更多的民族英雄和友好跨国婚姻出现。只是当下的女性更多更好的自由选择权,也希望无论是跨国婚姻还是本土化的婚恋都能为世界和平多做贡献。

原文盗版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写红尘作梦语


依留存的史料分析,应该是自愿的。

1.呆在汉宫无前途。

昭君是汉元帝刘奭朝的宫女。元帝自幼丧母,体弱多病,没到不惑之年,牙齿就已全部脱落。说明他力不从心,无龙虎精神。

而昭君在后宫做服务嫔妃的粗活,无身份与地位。长年累月生活在深宫大院内、生活枯燥乏味!如无皇上临幸,将永无出头之日。

王昭君入宫时,汉元帝已经37岁了,对自己宫中姹紫嫣红的众嫔妃都无能为力,更不说对一个宫女降雨露了。昭君出塞才几个月,元帝就去见先帝了。可见,昭君的选择何其英明!

2.昭君出塞,有了相比较好的归宿。

王昭君如不出塞,就在后宫中操劳一生,到老都是奴隶!嫁给呼韩邪单于改变了命运,起码是一个相对好的归属。

呼韩邪作为大单于,有权有势。又在匈奴女人地位比较高,妇女甚至可以执掌家政。所以昭君如果不飞向辽阔的塞外,根本享受不到自由的生活,今天的我们根本也领略不到她的风华。

3.昭君出塞也时响应和亲政策的结果。

王昭君年代,大汉是倡导和亲政策的,朝廷当时精挑细选 优秀的女子去执行和亲使命,王昭君有幸被选上,她自己积极配合,不辱使命,才有了现在的名垂青史。就是说王昭君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有其偶然性,得益于当时人西汉政策。

两千多年来,人们怀着美好的心愿,把“昭君出塞”的女主角塑造了成了一个民族女英雄。其实,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昭君是没有选择的,或许,其初衷就是想离开活坟墓似的汉宫,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只是后来上升到民族团结的理论高度,她也就身不由己地光彩照人了。至于“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也可以当作她远嫁的理由之一吧!

昭君到匈奴后,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她很会来事,与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又把汉文化言传身教给了匈奴人,作为和亲使者,工作做得很到位。昭君后来在匈奴颐养天年,寿终正寝,匈奴人为她修建坟墓,并神化了她,有生荣死哀的意思。客观地说,昭君选择成就了她自己的人生!


希望星晨58298869


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绝非自愿。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是汉元帝时期宫女,后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而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将王昭君画的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没有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之中,就有了后来的昭君出塞。

现在我们无法考察到当时的情景,也只有王昭君本人知道。换位思考,我想她并非自愿,无非生存所迫,给自己活下去找一个出口,远离宫廷是非之地,远嫁匈奴,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水土不服…等等,但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活着才会有希望,昭君无奈之举,却给后世流下了千古流传的故事。

王昭君的悲剧命运从出身就注定了,女人没有自主权,只能随父母,随君王任意摆布。造成这一悲剧命运的结局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催残制度。

我们现在的生活总有不如意,依然要开心的生活下去。没有人能预知未来的命运,但我们可以用愉悦的表情面对命运。

古诗参考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唐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月生活记


昭君出塞,是个人行为能力被提升到政治高度,不管是不是自愿,或者是统治者的强力安排,昭君只能算是一枚政治棋子!用来缓解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已,所谓个人只能服从于国家意志了!


川人闯常州Vlog


王昭君主动求见掖庭令,主动要求嫁给呼韩邪单于,也就是说,王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完全出于自愿,并没有人逼迫。传说中将一个昭君出塞说的悲悲切切,将一个王昭君说的那么可怜,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此之前,大汉与匈奴、乌孙等国和亲基本上已成惯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汉族,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中文名:王嫱 别名:王昭君、明妃 国籍: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南郡秭归 职业:宫女,阏氏 主要成就:维护汉匈关系长期稳定 代表作品:《怨词》 配偶:呼韩邪单于,复株累若鞮单于 儿子:右日逐王,须卜居次,当于居次 典故:昭君出塞 陵墓:一说内蒙呼和浩特一说晋西北朔州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 王昭君出塞取名伊督智牙师(也作伊屠牙斯),封为右日逐王。婚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精选专栏


不是自愿,也不是被迫,是出于无奈


MARY姐姐


王昭君嫁给单于是自愿的!王昭君自幼家境贫寒,她被当做秀女选入宫中,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被皇帝宠幸而飞黄腾达!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金钱打点宫廷的画师,所以,画师故意把王昭君画得非常丑陋,所以,王昭君在这段时间里,无人问津,如果不是呼韩邪单于的和亲,王昭君即使再天姿国色,也要老死深宫了!

当时汉匈和亲由来已久。到了汉宣帝的时候,匈奴分裂为东西匈奴,东匈奴的单于呼韩邪被兄弟打败,无奈只好和汉朝和好,联手对抗西匈奴。所以要求和汉廷和亲。以前和亲都是皇室的宗亲嫁到匈奴,现在匈奴主动来和亲,就没必要把汉室宗亲的女子嫁过去了!于是汉宣帝让画师把所有的秀女的画像拿过来挑选,结果就把平凡丑陋的王昭君选出来了!而王昭君被选为和亲对象,本人是非常高兴的!不管嫁给谁,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在王昭君出塞的时候,汉宣帝亲自送行,在看到惊若天人的王昭君时,馋得口水直流。但无奈木已成舟,只好礼送昭君出塞。

呼韩邪抱得美人归,自是乐不可支!感恩于汉庭的恩宠,真的在没有骚扰汉庭边塞。

但王昭君在匈奴过得并不是一帆风顺!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两个人恩爱有加,王昭君给呼韩邪生了个儿子,但呼韩邪自从得了王昭君之后,日夜笙歌,不久就醉死在温柔乡了!呼韩邪死后,因为匈奴有个野蛮的习俗,就是父亲死后,父亲的妃子要下嫁儿子,在汉人看来,这就是乱伦!所以,王昭君派使者告诉汉庭要回国。而此时的汉宣帝已死,继位的汉成帝为了维护和匈奴的关系,要求王昭君入乡随俗,没有答应王昭君回国的请求。

王昭君无奈,不得不再下嫁继子,并和继子生了两个女儿,不久这个单于也死了,王昭君又下嫁给继任者,最后因年老色衰,在匈奴郁郁而终。

王昭君是四大美女里最凄惨的一个!昭君出塞永远是一曲悲歌!








闲人管中窥历史


王昭君实际上是普通百姓人家出身的女孩,当时是属于被选进宫中,王昭君性格比较高傲,入宫以后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青睐。

由于处于皇宫中,如果不能够被皇上重视的话,在宫中只能坐等老死,恰巧当时汉元帝要与匈奴人结好,所以要选一个人嫁给匈奴单于,王昭君是自告奋勇要嫁给匈奴人,所以当时是处于这样的情况下才嫁过去,应该不算是完全的自愿,还是处于当时环境下的一个被迫选择。

王昭君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个女子,对于匈奴与汉朝友好相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时汉朝与匈奴已经有很多年的战争了,昭君出塞后,让两国能够和平共处,而且也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为匈奴也带来了很多汉朝的文化,改善了匈奴人很落后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