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往事4:劉義隆,我看上你的盟友了

元嘉往事4:劉義隆,我看上你的盟友了

|南北朝小傳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如果提到北魏最著名的皇帝,我想大部分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兩個人物——孝文帝元宏和太武帝拓跋燾。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力推漢化,文化昌盛,是北魏文治皇帝的代表;而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南征劉宋,赫赫功業,是北魏武功皇帝的典型。

一、北魏的奠基者

相比較起來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在歷史上就顯得有些寂寂無名了,拓跋珪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建立北魏,擊敗後燕,奠定了北魏後來強盛的基礎。北魏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正式稱帝,並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平城(今山西大同)。那一年拓跋珪28歲,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少年得志"。此後拓跋珪又多活了11年,直到39歲那年在宮廷政變中,遇弒身亡,拓跋珪之所以後來在歷史上亮點不太突出,正是這最後的11年,表現過於平淡。

元嘉往事4:劉義隆,我看上你的盟友了

當時拓跋珪已經拿下了北方一半的地盤,整個北中國能夠與北魏過過招的就只剩下關中的後秦了,但除了天興五年(402年)北魏在柴壁之戰中大敗後秦之外,北魏與後秦沒有發生過其他衝突,相反由於北魏與後秦聯姻(後秦皇帝姚興的女兒是拓跋珪長子明元帝拓跋嗣的正妻),雙方關係還保持的比較融洽。

在生命的最後這段時間,北魏明顯放緩了對外擴張的腳步,終拓跋珪一世再沒有滅過一國,事實上直到明元帝拓跋嗣後期北魏才重新開始開疆擴土,而這時距離拓跋珪遷都平城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

拓跋珪一改少年時期的鋒芒畢露,轉而內斂起來自有其原因,五胡十六國到了拓跋珪時期已經接近尾聲了,之前的先例令拓跋珪意識到想一口吃成胖子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元嘉往事4:劉義隆,我看上你的盟友了

北魏之前的後趙統一過北方大部分地區,前秦就更不必說,然而盲目過度的擴張導致帝國內部沒有形成堅定的向心力,由部落首領轉化而成的國家重臣手握重兵,整個國家處於部落聯盟向君主制國家過渡階段,矛盾重重下的皇帝對帝國缺乏絕對的控制力,國家的走向全看君主個人能力高低以及時局的變化。所以後趙石虎一死,後趙迅速瓦解;而前秦在苻堅還活著的時候就陷入崩潰。

元嘉往事4:劉義隆,我看上你的盟友了

北魏初年形勢

拓跋珪顯然吸取了這一次次的教訓,因而他後期放棄對外擴張轉而為鞏固皇權而努力。據史書記載,拓跋珪的晚年剛愎自用,猜忌多疑,動不動就誅殺大臣、宗室,令人感到這位早年英明神武的開國皇帝是不是有精神病了。

《魏書·庾嶽傳》:天賜四年,詔賜嶽舍地於南宮,嶽將家僮治之。候官告嶽衣服鮮麗,行止風采,擬儀人君。太祖時既不豫,多所猜惡,遂誅之。

天賜四年(407年)至天賜六年(409年)間,拓跋珪先後誅殺了司空庾嶽、北部大人賀狄幹兄弟及高邑公莫題父子。拓跋珪堂弟拓跋儀因為曾經有刺殺拓跋珪的打算,也被賜死。

實力派重臣和宗室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古人將之認為是暴君的表現。但今人一看便能知道,這其實是拓跋珪在加強中央集權,所謂的濫殺無辜,不過是殺雞儆猴。那麼,拓跋珪如此一番操作下來效果如何呢?

儘管後來拓跋珪本人被殺,但皇位還是落到了其太子拓跋嗣的頭上,拓跋嗣在位期間延續了拓跋珪的鞏固皇權的政策,不過因為刺頭都已經被拓跋珪收拾差不多了,所以拓跋嗣的手段就比較柔和。拓跋嗣死後,皇位順利傳到了太武帝拓跋燾的手上,此後儘管偶有插曲,但直到北魏末年天下大亂之前,北魏的權力交接基本都是父死子繼。

元嘉往事4:劉義隆,我看上你的盟友了

皇位的傳遞是體現皇權的一種重要表現,北魏的皇權能夠平穩交接從側面可證明北魏的皇權已經不再受制於人了。

正是有了拓跋珪的努力,拓跋燾才能踩在爺爺的肩膀上成就赫赫武功。

二、太武揮刀

泰常八年(423年)拓跋燾繼位時,經過前面兩代皇帝的不懈努力,北魏已經完成對新徵服地區的整合,這樣的北魏擁有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後勤保障能力,以及後趙、前秦所不具備的戰略縱深。此時北魏的向心力也早已形成,皇帝成為帝國的核心,但此時的北魏只佔據華北、代北等地,因而歷史交給拓跋燾的任務就是開疆擴土。

如果站在太武帝拓跋燾的眼光來看,當時北魏的四周大致有這麼幾個國家和勢力,南方是剛剛取代東晉的劉宋,此時劉宋也剛剛換了新皇帝,宋文帝劉義隆正一邊積極收回皇權,一邊吭哧吭哧的搞基建;東北是漢人馮跋建立的北燕,北燕據有原來後燕的遼東一帶,國小民寡;北方是遊牧民族柔然馳騁的草原;西邊則是據有關中的胡夏。

元嘉往事4:劉義隆,我看上你的盟友了

圖源史圖館

拓跋燾如果要對外擴張,必須得從這四個政權裡面挑一個下手(兩面開戰顯然不是明智之舉),柔然人的地盤打下來也沒啥用,只要他不來騷擾北魏,北魏是懶得理他的。劉宋家大業大,有油水可撈,但並不好啃,雖然拓跋燾的父親拓跋嗣從劉宋手上奪取了河南之地,但那一仗打得艱難,如果不是因為河南對北魏的發展至關重要,拓跋嗣並不是很想輕易去招惹劉宋,何況南方的地形並不適合鮮卑騎兵作戰。

如此看來可供選擇的只有北燕和胡夏了,北燕之前已經說了國小民寡,北燕某種意義上是後燕政權的殘餘,而後燕的精華地區早已為北魏所佔有,而且北燕的君主馮跋自從和北魏交戰一次後就很恭順,十分注重與北魏交好。

《晉書·馮跋載記》:尋而魏軍大至,遣單于右輔古泥率騎候之。去城十五里,遇軍奔還。又遣其將姚昭、皇甫軌等距戰,軌中流矢死。魏以有備,引還。

北燕之於北魏就像雞肋一樣,如果當時北方已經沒有其他國家了,那麼打一下也無不可,聊勝於無。但是現在北方多國爭鋒,所以北燕還是留到以後吧。

這樣看來也沒什麼好選的了,就是胡夏了。其實拿下胡夏對拓跋燾來說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這是由於北方的地理因素所決定的。西晉滅亡以後至隋朝統一之前,北中國的關東與關中曾五次鼎立,分別是前趙與後趙,前秦與前燕,後秦與後燕,胡夏與北魏,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這其中除了後秦與後燕外,剩下的四次中,兩次關中滅亡關東(前秦、北周),兩次關東佔有關中(後趙、北魏),但無論結果如何,勝利的一方都能夠稱霸北中國,並對南朝政權形成空前的壓力。關東與關中之間用兵,要遠比對南方和草原容易的多,相反如果關東或者關中政權先對其他地方用兵,很容易造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元嘉往事4:劉義隆,我看上你的盟友了

並且就當時來看,胡夏的國力是不如當年的後秦的,關中經歷多年戰亂人口大為減少,殘破不堪,胡夏皇帝赫連勃勃放棄定都長安就是一個證明。因而趁此時關中元氣尚未恢復之際拿下關中是最適合不過的了。而且胡夏是劉宋在關中的盟友,雙方一直眉來眼去想打北魏的主意,滅掉他可以給劉宋一個警告。

從各方面來講拓跋燾首先攻滅胡夏都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但拓跋燾並沒有急於行事,因為此時攻打胡夏還存在一個障礙。那就是胡夏的皇帝赫連勃勃,赫連勃勃年幼時便隻身一人闖蕩,歷經千辛萬苦創下了胡夏這麼一份家業,而這份家業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後秦文桓帝姚興、宋武帝劉裕等手中奪過來的,這幾位皇帝都是當世之豪傑,赫連勃勃能從他們手上討到好處,足見此人有勇有謀,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赫連勃勃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姚興睹之而醉心,宋祖聞之而動色。

因而拓跋燾要想確保此戰萬無一失必須做好周密的打算。拓跋燾最後也沒能想出該怎麼擊敗赫連勃勃,但他還是決定攻打胡夏,因為赫連勃勃死了。

三、赫連勃勃之死

赫連勃勃做了一輩子的夢,他想要光復大匈奴昔日的榮光,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是在意淫,匈奴已經被歷史淘汰了,他也肩負不起民族復興的重任,赫連勃勃所能夠做的就只是修建出那座天下聞名的統萬城,用這樣一座堅固的要塞將他的萬貫家財保護起來。然而人的生命終究是有盡頭的,哪怕再戀戀不捨,終究還是有那麼一天。

元嘉往事4:劉義隆,我看上你的盟友了

但赫連勃勃就是赫連勃勃,哪怕是死都要那麼與眾不同。赫連勃勃臨時前胡夏爆發了一場權力爭奪戰。赫連勃勃通過暴力起家,因而十分迷信武力,他的幾個兒子也是有樣學樣,在這一點上頗有匈奴遺風。

赫連勃勃稱帝后立自己的長子赫連璝為太子,但後來赫連勃勃不喜歡這個太子,想要廢了他改立自己的四子赫連倫為太子。赫連璝聽到自己要被廢的消息後勃然大怒,率兵七萬攻打赫連倫,赫連倫也不甘示弱,率騎兵三萬與之對抗,赫連倫兵敗身死。

擊敗赫連倫,赫連璝就能保住太子之位了,下一步要逼宮嗎?就在赫連璝還沉浸在得勝的喜悅中時,赫連倫的胞兄赫連昌率一萬騎兵襲殺了赫連璝,收編了赫連璝的部眾,率領大軍回到國都統萬城。

《十六國春秋·夏錄》:六年,勃勃將廢太子璝為秦王,以酒泉公倫為太子。璝聞將廢已,率眾七萬北伐倫,倫率騎三萬拒之,戰於平城為璝所敗,倫死之。太原公昌率騎一萬襲殺璝,率眾八萬五千歸於統萬。勃大悅,立昌為太子。

聽到消息的赫連勃勃大喜過望,認為赫連昌真有自己當年的風範,立馬冊封其為太子。也許在赫連勃勃看來,哪個兒子能打才能守住這份家業吧,這不知道是赫連勃勃的心願,還是赫連勃勃的無奈。

元嘉往事4:劉義隆,我看上你的盟友了

胡夏國骨肉相殘不到一年,北魏始光二年(425年)胡夏的開國皇帝赫連勃勃病死。拓跋燾得知赫連勃勃的死訊,又聽聞胡夏宗室內鬥的消息,拓跋燾知道攻滅胡夏的機會來了。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