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何生前不重用自己的儿子?

黄书包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篡夺后周政权,建立了并不光明正大的北宋。然而十六年后的一个雪夜,一场“烛影斧声”结束了赵匡胤的生命和赵匡胤时代。这场疑似政变的受益者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在一片质疑声中登上帝位,说为什么质疑赵光义呢?这是因为赵匡胤死前并未对法定的皇储做出安排,因此作为开封府尹和晋王的赵光义继承皇位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篡位。因为赵光义的行为只是疑案,具有历史争议,并没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明目张胆的弑兄夺位。那么,赵匡胤为什么生前不对自己的儿子赵德昭进行培养和重用呢?我来谈一谈,请大家指正。

首先,赵匡胤篡位后,政局不稳,五代十国的割据势力没有全部平定。

北宋建立后,仍有北汉、南唐、契丹等割据势力,政治形势并不明朗,在赵匡胤没有统一全国之前,国家仍处于乱世,在北宋政权不稳的情况下,立储问题显然不合时宜。特别是赵匡胤篡夺后周得天下,政治舆论对其不利,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政权稳定问题。

第二,皇子赵德昭、赵德芳为人柔弱,与崇武统一天下的主导思想相悖。

赵匡胤深深知道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为人柔和、暗弱。很明显这样的宽善储君不会掌舵北宋这样一艘大船。赵德昭酷似五胡乱华时期后赵政权开国皇帝石勒的太子石弘,为人柔弱,无法撑住局面,结果被石虎篡位后杀害。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不得不考虑这一层面,为北宋的长远目标做打算。特别是北宋初年政局不稳的情况下。

“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可见赵匡胤对建国之初的政权稳定问题颇有远见。对于立储问题更是有深远的看法,这也是赵匡胤迟迟不立储的原因。

第三,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宋初的平定天下局面,是最合适的继任者和守成之君。

在赵匡胤迟迟不立储的情况下,赵光义的权力和地位却一步步的加强,先是担任开封府尹,后是封为晋王。赵匡胤的立储走向初步明朗化,正在向赵光义倾斜。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参与者,为人颇有谋略。从历史角度看,赵光义更适合作为北宋第二代继任者。作为守成之君,赵德昭显然过于软弱,对北宋的长远利益不利。

第四,赵匡胤对于立储问题处于犹豫不决状态。

赵匡胤晚年对立储问题处于一种犹豫不决的状态,一方面想培植赵德昭来牵制赵光义,并不是不想,而是时间太晚了,已经无法削弱赵光义的势力。如果武力解决赵光义,必然使北宋陷入内讧,北方的契丹就会乘虚南下,北宋必会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对于赵德昭兄弟的保护问题。赵光义的势力过于强大,十几年以来,赵光义培植党羽、安插亲信已经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一点赵匡胤已经意识到了,赵光义架空赵匡胤的形势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赵匡胤立赵德昭为太子,赵德昭为不可能顺利接位,很有可能像石弘一样落得个被杀的下场,因此赵匡胤立储也不是,不立储也不是,只能是维持现状,以期赵光义以后能善待赵德昭兄弟。由此可见赵匡胤晚年的矛盾心理。


优秀的米老鼠96


封建社会这个孝字比天皇还大,因趟母坚持皇位只能传弟不能传子,倘若其重用其子,他死后,弟登位必除侄,后果可想而知,他保子。


空山鸟语168


其实这件事情也非常简单,就是前期赵匡胤之所以不用自己的儿子是为了哄骗自己的弟弟好好给自己干活,尽快的稳定住局势。而在后期,他还是想培养一下自己的儿子的,但是却因此而让自己的弟弟起了造反之心,随后便是我们熟悉的烛影斧声了。

赵匡胤的利用弟弟之路

其实赵匡胤的造反之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开始的时候他凭借着陈桥兵变成功地造反柴家,夺得了皇位。而在此之时,他其实还是很缺乏正统性的,虽然很多的大臣们都表示支持他的统治,但是私下里的貌合神离确实也一直都存在着。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不可能依赖于这些表面兄弟们。而在之前一直在老家的儿子也还年幼,不可能召来辅国。因此他能仰仗的其实只有自己的传统武将集团。而在其中,他自然是最信他的弟弟。毕竟赵光义不仅非常的有领兵才能,而且在治国方面也有着自己的天赋,因此他成了赵匡胤最为倚仗的人。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无利不起早的道理,赵匡胤也不可能让人家白干活,因此他当时就口是心非的许诺赵光义说我一定会让你当未来的皇帝。成功的为赵光义画了一个大饼。

而直率的赵光义也真的信了,因此更加的兢兢业业。为了假戏真做,赵匡胤似乎对自己的儿子特别的苛刻,该封王时不封王,该下放时总是下放到偏远地区,这必然会引起他儿子的不满。而当此之时,赵光义看到这种情况自然就相信了自己哥哥的说法,因此就非常的高兴。

赵匡胤的失算

后期随着宋朝政局的逐渐平静,我们的赵匡胤也产生了新的想法,他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在哄骗自己的弟弟,如今天下承平,为什么不推自己的儿子上位呢?因此他疯狂的给自己的儿子加官进爵,培养自己的儿子上位。

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赵光义即使是再傻也不可能看不出来了,因此就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反击,而直率的他一个烛影斧声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随后他成功的登基,做了新皇帝。

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赵光义根本不是不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只不过是时机没到来罢了。自己也太过于相信自己的智商,因此才得到了如此的结果,这也着实是有点惨了。


说古明今


宋太祖是什么人物,他决非不重视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那一说法全是赵光义为自已开脱罪名,而宜传的。宋太祖他很清楚,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政权来的不易。如果脑子不进水,他决不会把政权传给他人。况且大儿子德芳年已二十左右,也能担当重任。蜡影斧声全是赵广义谋划的阴目,哥哥赵匡胤深夜和赵广义雪夜喝酒,无非是赵广义喜欢哥哥的妃子花蕊。风声传到了宋太祖耳朶里,所以半夜让广义进宫喝为名警告广义胡做非为。二人在争辨中矛盾上升,哥哥拿起金斧砍杀弟弟广义。出现了蜡影斧声,这样分析很有道理。至于广义为了抢班夺权怎么样害死匡胤的说法很多。很可能在喝酒当中,太祖心中有气也不小心吃鱼时鱼刺恰在嗓中。於是广义急忙拿金釧去拨鱼刺。趁此机会用金釧刺杀了哥哥,这一说法是戏曲的版本。很有道理,就这样害杀了哥哥荒乱中抢了皇位。至于后来说法无疑是宋广义为掩盖罪名。为自己开脱编造了母親杜太后遗願让哥哥传给自已。历史一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宋广义胜了而且,把国家治理的国盛民富。民心所向民正言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