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次下西洋揚我國威 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15世紀,東西方將目光不約而同地盯向了海洋。永樂三年( 1405 年),鄭和受命率船隊自江蘇劉家港出發, 首次下西洋。而西方迪亞士、達·迦馬、哥倫布、麥哲倫等人在15世紀下半葉才開啟了西方的“地理大發現”時代,比我國晚了半個多世紀。

鄭和七次下西洋揚我國威 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上圖_ 鄭和下西洋線路圖

政治的動因

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背後有政治的積極推動。明成祖朱棣“篡逆”之後,國家安定,“百姓充實,府藏衍溢”。另外傳說他還“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在這種背景下,朱棣在鄭和之前,先後派人出使古裡、滿剌加、爪哇和蘇門答臘等國。他強調:“際天所覆, 極地所載, 莫不歸於德化之中。”此外,“揚我國威”追求“無名寶物”和加強對外貿易在無形中堅定了朱棣進行遠洋探險的決心。在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下,促成了鄭和七下西洋。

在世界歷史上,地圓說後來居上,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古代的宣夜說主張:“日月眾星,自然浮生於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簡單而言就是天體在氣體中漂浮,這一學說與現代天文學有很多相似之處。

渾天說確定了黃道、赤道、南極和北極的位置,還提出:“天如雞子, 地如雞中黃。”元代趙友欽進一步完善了地圓說:“地在天內, 天如雞子, 地如內黃矣。然天體極圓, 乃取以為譬者, 非取其形之肖, 特以比天包地外而已。”

鄭和七次下西洋揚我國威 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上圖_ 渾天說示意圖

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天文學家瞿曇悉達奉敕翻譯印度曆法《九執歷》,其中有“推阿修量法”,阿修量是指太陽在月面所投下地球陰影的半徑,由此表明地球是一個球形。此外,元代天文學家紮馬魯丁向元世祖忽必烈進獻了七件西域天文儀器,其中就有地球儀。這些天文成就使地圓說初具雛形,對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定位測向的理論依據。

鄭和七次下西洋揚我國威 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上圖_ 古代的天文圖

航海技術的傳承

事實上,航海技術的成熟是遠洋航行的關鍵。鄭和下西洋將靜態定位和動態導航相結合,開創了15世紀最先進的航海技術。靜態定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景定位。以海岸、島嶼為單一參照物,求得船隻的相對位置。據“船見大小七山,打水六七託、用坤申及及丁未針,三更,船取灘山。”另外,鄭和船隊“船平檀頭山,東邊有江片礁,西方見大佛山,平東西崎。”通過三向交叉定位,確定船隊的精確位定置。鄭和採用了這種方法確定了孝順洋到黃山的航線。

另一部分通過牽星板進行專業的天文定位。牽星板“一副十二片, 烏木為之,逢小漸大,大者長七寸餘,標為指、二指以至十二指, 俱有細刻,若分寸然”,“又有象牙塊,長二寸,四角皆缺,上有半指、半角、三角等定,顛倒相向,蓋周髀算尺也。”通過測定星高,“觀日月升墜, 以辨東西;星斗高低, 度量遠近”,進而確定地理位置。


鄭和七次下西洋揚我國威 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上圖_ 鄭和航海圖


鄭和七次下西洋揚我國威 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上圖_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插畫

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正處於遠東文明沒落和歐洲文明崛起的節點。鄭和曾預言:“欲國家富強, 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說明他對海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有著清醒的認識。

鄭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鄭和擔任正使先後七次率領船隊進行的海上遠航活動。

鄭和七次下西洋揚我國威 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鄭和下西洋恢復了明王朝對南洋諸島的管轄,命名了景弘島、永樂群島等。大明船隊訪問了南亞的占城、爪哇等國家地區,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加深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響。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三寶太監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徑麻喏八歇國時,該國東西二王交戰,西王誤殺鄭和船隊登岸人員。事件發生後,西王派使者謝罪。鄭和鑑於西王請罪受罰,對該事件予以剋制。後兩國得以和睦相處。

在三佛齊舊港,鄭和招諭當地海盜陳祖義,陳祖義詐降,圖謀襲擊鄭和船隊。鄭和擊敗了他,殺敵五千餘人,燒燬敵船十艘,俘獲敵船七艘,生擒陳祖義等三人。其後,鄭和任命廣東華僑施進卿為舊港之主。


鄭和七次下西洋揚我國威 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船隊攜諸國使者、押陳祖義等俘虜還朝。明成祖下令斬殺了陳祖義等三人,又寬恕了謝罪的西王,並對鄭和此行感到滿意,賞賜了舊港之戰的有功將士

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覺察,離開錫蘭山前往他國。回程時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鄭和趁敵軍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在錫蘭山國,鄭和等曾齎捧詔敕金銀供器等到寺廟佈施,並建立《佈施錫蘭山佛寺碑》。此碑現存於科倫坡博物館。

鄭和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頗有建樹。在總體保持和平的同時,鄭和船隊使用武力,打擊了斯里蘭卡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的統治,消滅篡奪王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幹剌,懲治海盜陳祖義,並在東南亞扶植由施氏華僑統治的舊港宣慰司。有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而這種政治秩序由於是基於傳統的“王者無外”、“懷遠以德”的觀念,故總體上是非侵略性的。

鄭和七次下西洋揚我國威 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可惜鄭和下西洋後,明清政府忽視了遠洋航海的重要性,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措施,將世界拒之門外。而地理大發現引發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等連鎖反應。四百多年爆發的鴉片戰爭,崇尚海權的西方戰勝了陸權至上的東方,文明重回西方主導的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