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对艺术的敏感?

缘静居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第一多用眼观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事和物的细节,就会发现你没有发现的东西

第二是用心去感受,学会了观察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事物的感觉,比如说物体的质感,你高兴时观察它是怎样的感觉,你生气伤心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第三就是多看好的艺术作品,大师的画呀,雕塑呀,各个领域都汲取一些你感兴趣的点就可以。

第四多看好书,内容不限,但必须是好书,比如文学著作,诗词,一定要静心阅读,仔细体会,不但会提升修养,连你看待艺术的角度都会不一样,会很轻易地发现美。

艺术其实一直都在身边,只是看你怎么发现它。

艺术的敏感就是发现美!





619艺术社


1、 艺术作品分析

艺术给人的感觉是感性的,但实际上背后是有逻辑的,没有逻辑的创作一定不会是好艺术作品。就像是我们学生时代语文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分析课文一样,作者说实用的每一个“意象”,每一个比喻都是服务主旨、表达情绪的。并非胡来。分析这些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创作逻辑和表达的感情色彩。

艺术分析也是一样的。很多艺术生,尤其是国内的艺术生非常不注重“艺术批评”,缺乏对艺术作品鉴赏的能力。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理论知识的匮乏,这一点我稍后会提,另外一部分从心里缺少这方面训练的意识。这里有一个非常常见的偏见,就是认为艺术就是技术和一些非常浅显的情绪、非常自我的表达。其实,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如果永远沉浸在“自我”,而不去考虑“观众”的话,很难称的上是好的艺术品。同理,艺术生或者艺术家在观看其他艺术作品的时候,也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研究,即“这个作品我喜欢/不喜欢”,而是应该去纵向的去调研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灵感来源,横向的调研同社会时期的其他艺术作品、同题材的其他艺术作品,同艺术家的其他艺术作品,全面、立体、批判性的去评估、解读和分析作品,才能有所收获。

2、 大量泛读杂志、小说、杂文,摘抄名句(视觉经验的丰富、视觉素材积累)

中学时代的语文课堂上,总有很多的参考书籍,老师也会要求我们订阅一些杂志、报刊、作文选,还要求我们写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其实在艺术感觉培养上,这种方法同样适用。在国外的很多艺术院校里,visual material的积累是对学生评估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大量的去看展、看艺术家的作品,阅读、分析作品之后从中找出对你有帮助有影响的视觉素材。这种“泛读 + 积累”的过程对于视觉经验的丰富是非常有帮助的。

3、 经常练笔,记日记、写小杂文等(视觉素材输出练习)

前两条都集中在输入阶段,这里我们讲一讲输出的练习。如这一点的小标题所言,这种输出的感觉就像是我们学生时代写小练笔一样,不需要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可能只是一个视觉小样、一种媒介或者效果的尝试、一种创作理念的落地。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纯艺术的学生会天马行空的想很多很多的创作方法或者艺术活动,但却从不把这一切落地实施,总会觉得“这不好、那儿有问题”,但很多时候,只有做出来才能知道哪些地方真的有问题。所以,及时、勤奋的输出你的想法也是累积艺术感觉的重要方式

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表示自己非常空洞,感觉没有什么想说的,没有什么想做的话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建议从两个方面来处理:经历和思考。

首先是,积极的去经历生活。去谈恋爱、去交朋友、去参加社会实践、去打工、去学习新的技能,甚至于去受骗、去受伤……所有的经历对于艺术家而言都是宝贵的,都是成就你成为“你自己”的重要部分。这些生活经历可以让你在实践中去接触现实世界、从感性层面去触碰一些问题,切身体会到不同立场、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境。因此,在丰富的生活体验里,能让你遇见一个你不曾知道的自己,在经历中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此外,除了用心体会,还有悉心的观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现象和问题,积极和不同的人沟通和交流,有目的、有规划地去收集各类的信息。

然后是积极的思考。在生活中你所经历的所有强烈的情绪都是创作的原动力,你收集的各种信息都是创作的资料库。但是,仅仅是情绪和信息还远远不够。透过你的情绪、透过你获得的信息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去探寻类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了什么人群?这些人群对此作出了什么反应?这些问题的影响纬度是多少?有没有什么方法和途径可以改变现状?…之类的问题。

当生活与思考结合,才能达到在“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境界。要知道,有些人每天都抱怨想不到什么创作思路,有些人光微信这个媒介就做了一本作品集。

然后是具体的渠道。

1、 看展!看展!看展!

现在国内的艺术展览已经非常多了,除了少数“浑水摸鱼”的“网红展”之外,优质的展览数量非常可观,并且在数字化的今天,很多美术馆还提供了数字展馆,可以online了解艺术品。同时,国外像是泰特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都有在线看展的功能,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艺术作品。

2、 读书!读书!读书!

这里要回应我前文说到的,很多学生感觉在阅读作品、对艺术作品进行批评的时候无话可说,无据可依,除了一点点感性的感觉之外,没有其他的认识。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它的解读和欣赏无疑是有一定门槛的,这个门槛既包括了艺术史、艺术理论的相关知识,也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参照。所以,丰富的知识背景其实对于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而言很有必要。



土豆会成精


艺术的敏感在培养上后天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是去发现和挖掘一个人的先天的禀赋。这份天赋的发现是需要伯乐的慧眼的,发现者发现后去培养其实是一个深入挖掘和唤醒的环节,让人对艺术的敏感度由越来越有兴趣到充满乐趣到无限痴迷与热爱,这样的艺术的敏感会让拥有者更加的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独特的视角,通过艺术的形式加以展现。从而给人们带来共鸣,引起大众的艺术审美的启发。

所以对于艺术的敏感的培养,个人认为首要的是发现拥有对艺术热爱的种子,无爱无以发现生活中艺术的刹那更替与变化,更无须谈敏感的体察度。

所以,生活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景旭


艺术家、音乐家、人道主义者和科学家对他们的环境非常敏感,并利用他们的经验作为他们非凡创造力和同情心的磨坊。 任何领域真正的创造性思维都不过如此:一个人类生物天生异常,对他来说一次触摸是一次打击,一个声音是一种噪音,一场不幸是一场悲剧,一种喜悦是一种狂喜,在这个残酷微妙的有机体中,再加上创造的强大必要性,这样,如果没有音乐、诗歌、书籍、建筑物或其他有意义的东西的创造,他的呼吸就会被切断。 他必须创造,必须倾吐创造,否则他不会真正活着。 -珍珠S.巴克在1997年,伊莲和亚瑟·阿伦引入了高度敏感的人的概念:那些倾向于加强经验和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的人他们的结论是,大约15-20%的人群具有这种形式的感官加工敏感性,这导致他们被强烈的感官刺激过度居住,如强烈的气味、响亮的噪音、明亮的灯光和强烈的味觉。 为了测量这种形式的感官加工敏感性(SPS),在这种程度上得分较高的人往往在各种各样的强化经历中得分较高,从容易哭泣到有日光敏感性到强烈的爱,再到更生动地记住梦。 自该量表编制以来,对高度敏感的人进行了一些研究。 越来越明显的是,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这包括自恋敏感性和道德敏感性,但对于这篇文章,我想关注不同程度的感官加工敏感性。 凯西·斯莫尔斯卡和他的同事确定了由高度敏感的人量表测量的三种形式的敏感性:兴奋缓解、低感觉阈值和审美敏感性。 那些在易兴奋程度上得分较高的人往往会在精神上被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压倒,那些感觉阈值较低的人在面对外部刺激时往往会经历不愉快的唤醒,而那些在审美敏感性上得分较高的人往往对美有更大的认识和欣赏。 这是测试项目,这样你就可以看到你在这些维度上的位置。不断的去学习,去钻研你喜好深入了解,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成为艺术家。





小黄当家


这里的“敏感”意思是人对音乐,美术等音乐的感觉敏锐,可以很快的理解艺术方面的知识,并且反应过来。

”敏感“是个多义词有两种解释

1、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例如:有些动物对天气的变化非常~。

2、反应很快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例如:他是一个~的人,接受新事物很快。

词语引用

1、鲁迅《书信集·致徐懋庸》:“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

2、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八章:“再没比恋爱的青年人敏感了,对方一丝一毫的变化,都能感受出来。

3、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扩展资料:

反义词

1、麻木

麻木是一个很汉语词语,读音为má mù,意思是指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甚至丧失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

出自宋代,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二五:“心既不仁……如人身体麻木,都不醒了。”译文:心既然不仁义,就如同人的身体没有了知觉,醒不过来了。

2、迟钝

迟钝,汉语词汇。拼音chí dùn,是指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敏。形容人(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和动物行动缓慢。

出自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后汉书·五行志一》:“遅钝之畜......”译文:反应迟钝的牲畜。











艺术小杰


天赋决定了对艺术的敏感,我个人并不同意,艺术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对艺术的感受是不同的,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说得虚一点

对艺术的敏感度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是要调动五官去用心感受的。

对生活的热爱就像这样的经历:有一天风和日丽,十六岁的你大清早出门去见初恋情人,感觉一花一草一木都好美,都仿佛有灵魂。

然后保持这份sense

你对美的感受力就是一流的啦

我认为,对艺术的敏感,也就是对美的认知。

说得虽然虚,但真的是实话。

什么黄金分割构图理论之类的我是坚决不看

那只是人对自己不能真正捉摸出规律的美的理性总结

他们是美的结果而非美的原因

美在于用心体会,在于有爱

具体操作方法

:

1.谈恋爱

2.学习艺术,比如绘画,切身去体会

3.去看美的东西,可以是好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是旅途上的风景

4.去学音乐,去学文学,去学跳舞,多方位的感受美

绘画理论什么看了就把它忘了,别太当回事

对艺术的敏感更多的是心的成长,非理性的

而不是理论这种理性的东西





魔韵尚品


这个问题,使我想起文学创作方面的一句话:诗的功夫在诗外。大概意思是,写诗不是看了几本书,或整天苦思冥想通霄达旦就写得好的。诗歌是情理境(景)高度融合的文学样式,诗人要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甚至接受生活磨励,才能产生情,悟出理(哲学道理),并把经历过的情境描写出来,才使诗作情景交融情理交汇,才能沁人心扉!可见,诗歌的敏感(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用心观察和深切体验!

新闻名记者,几乎天天有新闻报道,他靠什么?当然是靠敏感!他的敏感从何而来?一从敬业心,二从专业水准。记者以其专业能力和素养,早已定好新闻可能发生的N多个点,并设定量变因素和变化数值,每天观察统计,一旦某个点发生的异常巨大的变化,新闻就出现了。你说,他的敏感怎么得来?

艺朮的敏感,其实同理。要说培养,我认为:一筑牢专业基础,掌握将支持你有所新发现新创意的必要因素。门都不入,何以出师?正如新闻,洞悉旧闻,才会发现新闻。二是掌握现状,即艺术界的发展,同行的成果,知已知彼,才发现发展“空白”并找到自己的方向。三常把学习所得和别人和自然交流或碰撞。艺术的敏感,突出表现在发现新东西新方向。上述几点,能提示点什么吗?

下为本人几幅涂鸦小品,请赐教:





曾锐教授


对艺术的敏感,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

后天的培养其实从胎教就开始了。孕妇在怀孕期间经常听音乐,欣赏美术作品如书画、欣赏舞蹈视频、多看自然美景,这对于胎儿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作用。

从幼儿开始让孩子多接触书画、 音乐、舞蹈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对艺术产生兴趣,会受益终生。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七岁以前如果培养出了对读书和艺术的兴趣,以后基本上就问题不大了。

再大点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与艺术有关的书要大量的读,提升理论素养。再就是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大自然从来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如此,艺术敏感就有了。


松云斋主


大家好我是心墨,今天我来谈谈,培养艺术敏感的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我认为对艺术的敏感要分开来谈,对体现生活中的美的艺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天生就有对美的追求,所以不用刻意去训练。但是艺术不断发展到抽象艺术的时候,只有通过进行一定的艺术知识教育的人才能欣赏。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

一,体现生活中的美的艺术,人人都能感知


画面中是个小女孩拿着奶瓶,给一只小羊喂奶的场面,这场面太温馨了,几乎人人都感受得到。这个小女孩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好似一个白衣天使,相信没一个看到这张画的朋友都会喜欢,心情会好一大截。这就是来源与生活,表现平凡生活中的美的时刻的艺术作品所能带给大家的感受。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不需要受过学院派的艺术欣赏基础知识的教育,人人都可以欣赏,因为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欣赏下面的升华和抽象了的艺术就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了。

二,升华和抽象了的艺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看不懂

这是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画的花鸟画,你看看它美在哪?好在哪?我们普通老百姓看不懂,我们会觉得这花瓣画得七零八落,这叶子画得破败不堪。是这样吗?其实齐白石用的是一种抽象的写意画法,他不局限于描摹形状,他画出了动态感,好似一阵微风吹过,叶子随风飘摆,花朵也翩翩起舞。你说美不美嘛!

这张是抽象派大师梵高画的名画,价值5700万美元,是不是特别贵,如果你有钱,卖给你你要吗?他画的是一片麦田还有田边的柏树,但我们很不可思议的是柏树涨到了云中,对此有人提出过质疑,认为柏树能长白云那么高吗?但梵高解释树的心长到了云中,它有长到云中的欲望。你看这样的艺术家已经不受现实生活中具体物象的束缚了。

总之,我认为不同的艺术欣赏要求不同,有的不需要刻意培养艺术敏感,有的需要。以上简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指正。我是心墨谢谢大家。


心墨书法


我认为对艺术敏感性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积极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一名具有高度敏感的艺术创作者,所具备的特殊能力表现在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厚实的生活经验和多方面的文化修养等,这些对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培养艺术创作者高度的艺术敏感度,都是不可或缺的。

艺术给人的感觉是感性的,但实际上背后是有逻辑的,没有逻辑的创作一定不会是好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敏感性的培养上我们必须大量的去看展、看艺术家的作品,阅读、分析作品之后从中找出对你有帮助有影响的视觉素材,这种泛读+积累的过程对于丰富视觉艺术的敏感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经常练笔,写日记、写小杂文等也是一种对艺术敏感性的培养,这种输出的感觉就像是我们学生时代写小练笔一样,不需要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可能只是一个视觉小样、一种媒介或者效果的尝试、一种创作理念的落地,所以及时、勤奋的输出你的想法也是积累艺术敏感性的重要方式。

分析艺术作品也能提高我们的艺术敏感性,它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创作逻辑和表达的感情色彩,我们在观看其它艺术作品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研究,即这个作品我喜欢或者不喜欢,而是应该去从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灵感来源,横向的调研同社会时期的其它艺术作品,全面、立体、批判性的去评估、解读和分析作品才能有所收获。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培养对艺术的敏感性,去交朋友、去参加社会实践、去打工、去学习新的技能......所有的经历对于艺术家而言都是宝贵的,都是成就你丰富你艺术敏感性的重要部分,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现象和问题,积极与不同的人沟通和交流,有目的、有规划的去收集各类信息,当生活与思考相结合,才能达到在“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