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不能說“快樂”?


端午節不能說“快樂”?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既能放假,又能吃粽子,見了面,說一聲“端午節快樂”,其樂何融融!

忽然有人說:“端午節不能說快樂,要說安康!”

據說,說這話的還是個教授,是個“文化遺產專家”:

“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這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說,不是所有節日都給互祝快樂的,如淸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

餘生也晚,說了幾十年“端午節快樂”了,忽然被專家告誡不能說“快樂”了,要說“安康”,這是何等的莫名其妙呀!

而且這理由也太扯了,就因為這天有三個人投江(莫非這天的江水特別有吸引力?)就不能說“端午節快樂”了?

再者,所謂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此三人投江,這說法也不老靠譜呀!

“曹娥救父投曹娥江”(這句話怎麼這麼拗口?)咱不知道是什麼鬼,那伍子胥是投錢塘江而死的嗎?

《史記》上寫得明明白白:

伍子胥出使齊國回來,吳王派人拿了一把鋒利的劍,逼他自殺。

伍子胥自殺前還說,自己死後,讓使者一定拿下他的眼睛,放到城東門上,以便看到越國的兵從那裡進入。

試想,如果伍子胥投了錢塘江,滾滾而去,使者該去哪兒取他的眼睛、安放在城門之上呢?

至於屈原投江,起因是他反對頃襄王對秦國實行妥協與懦弱的政策,而且楚國親秦派視他為眼中釘,不斷地在頃襄王面前進讒,終使頃襄王下令將屈原驅逐出境。

屈原悲憤,遂投汨羅江而死。

如果端午節是為了祭祀楚國人屈原,是個所謂“悲壯的日子”,那當時的秦國、現在的陝西省的人民還要不要過端午節了?他們過這個節,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但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

相傳古代吳越(今江浙一帶)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即現在的粽子),投到江裡去。後來他們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友,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了今天過端午節的習俗。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

《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在我老家豫北農村,老人們也將端午節稱作“五月單五”。

當然,從2200多年前屈原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說法,一直是端午節乃為祭祀屈原。

但就因為屈原這天死了,我們就不能說“端午節快樂”而只能說“端午節安康”了?那國際兒童節的來歷更悲慘,為什麼每年六一,我們還要祝孩子們“兒童節快樂”呢?

國際兒童節(又稱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於每年的6月1日。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

所謂的“五月初五是毒日”,大概指的端午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吧?但因為這個原因,就不能說“端午節快樂”了?如果這樣的話,我們還能不能說“春節快樂”了?

根據傳說,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年的猛獸,經常在人間製造恐慌。

天神將它囚禁在大山內部,每12個月才讓他出來一次。

人們討論對付年獸出山的方法。有人說年怕見紅色,火光和噪聲,人們張貼寫著吉利話的紅對聯,放炮竹,並敲鑼打鼓,怪物就會害怕得發抖。

於是,夜幕降臨,所有的人家都點亮了燈籠,怪物被嚇壞了,從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年獸被打敗了,但中國人慶祝新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我不知道那位教授是不是真的說過“端午節不能說快樂,頂多只能說安康”?如果他真的說過,那他就是閒得太無聊了。

如果這話不是他說的,而是其他人編造的,那這個人實在無趣,應該罰他吃30個粽子,並且投一下江,洗個涼水澡(願他安康),讓他好好地緬懷緬懷曹娥、伍子胥和屈原吧!

端午節不能說“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