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前立碑、清明挂纸钱源于何时?

西安晚报


  清明扫墓,现代人一般神情肃穆地完成墓碑前磕头敬香、跪拜洒酒、挂“纸钱”等程序后,便游赏山水、酒食一番。至于“碑”及“纸钱”缘于何时?便很少有人关注了。

  《礼记·檀弓下》曰:“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丰碑,即以大木为碑,原是天子之制,作为一方诸侯的鲁国国君是没资格享用的,至于诸侯大夫级的“三家”更没资格享受“桓楹”待遇。这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军阀不把天子放眼里的“礼乐崩坏”,也透露出周朝贵族死后于坟前立碑的信息。石碑可能出现于汉代,唐封演的《封氏闻见录》卷六“碑碣”条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前汉碑甚少,后汉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东汉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无愧辞。”这说明,到了后汉,坟前立碑已经普及到平民阶层。

  不过,当时的“碑”和“碑志”是两码事。《封氏闻见录》卷六“石志”条谓:“石志,宋齐以来有之矣。齐将有发古冢,得铭云:‘青州二十子,东海女郎。’河东贾昊以为司马赵女,嫁为苟晞子妇,检之果然。东都殖业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铭曰:‘晋司徒尚书令安丰侯王君铭。’有数百字。”那时,“施石志于圹里”,即墓志铭埋于地下,且“其人若无殊才异德者,但纪姓名、历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业,则为铭文。”到唐朝,墓志铭“贵贱通用之”。

  “纸钱”即“冥币”,无疑是清明扫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和张籍所言:“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坟头挂纸钱的习俗又肇始于何时?

  《封氏闻见记》卷六“纸钱”条说:“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封演还引用《史记·酷吏列传》的“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而断定“纸钱源于汉代瘗钱(陪葬的钱币)”。后经宋明清历代文人的转引,封演的“纸钱源头说”便成了定论。而河南洛阳发掘的东周早期墓葬中的大量贝币,则说明钱币殉葬的习俗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铸币替代贝币后,殉葬钱币在使用真金白银及铜钱等的同时,模仿真币的冥币便开始出现,模拟真币的材料有泥陶、铜铁等。所以封演又说:“率易从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已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

  按理说,“纸钱”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纸张的产生和纸币的流通。而东汉蔡伦发明“蔡侯纸”是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据史书记载,作为书写工具的纸张“飞入寻常百姓家”,应是400年后的南朝宋时的事。于是,有传说纸钱源于东昏侯萧宝卷(南齐的第六个皇帝)的“剪纸为钱”,但正、野史均无记载,可信度极低。而考古发现的纸钱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纸钱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公元500年前后,也就是南北朝中叶以后。由此推断,清明扫墓烧纸、挂纸钱的历史相对要再晚一些。

  众所周知,民俗是以民众生活为基础。厚葬之风与封建社会“鬼神文化”的流行有很大关系。厚葬对富裕的权贵阶层不是问题,但平民百姓却害怕“因死害生”,所以不得不用模拟钱币的纸来代替钱陪葬,这也许才是冥币产生的源头。到了北宋,纸钱不仅在民间葬礼中普遍使用,就连皇家葬礼也使用纸钱。依进化论观点解释,用纸钱取代真金白银来陪葬、祭祀,既缅怀了故去先人,又推动了物质文明进步,堪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跃进。但是,从现代环保和安全角度讲,坟前焚烧纸钱不仅污染环境,极易引发火灾,也不文明,此法不可取,应当坚决摒弃。

□赵柒斤 2020年03月29日 《西安晚报》


西安晚报


众所周知,民俗是以民众生活为基础,清明祭祀“烧纸钱”是封建社会“鬼神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后人用以来纪念祖先的一种仪式。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节日,立碑、磕头、敬香,挂“纸钱”源于何时?民间只知道这是祭视的程序,但真正知道"碑”和“挂纸钱”源于何时的人很少知道。石碑的最原始是遥远的古代在人死后的尸体是地上的野兽和鸟类拉扯吃掉,残骨散落荒野四处,其后人不忍,就采取了用石块将尸体堆积盖住,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后来到了周朝贵族逝世后在基前开始挖坑建墓,并“立碑”刻“碑”和“碑志铭文,”用以纪念逝者的生与死的年代月日期,到了后汉,坟前“立碑”普及到民间百姓阶层。

“纸钱”即“冥币”,就是烧给亡者在阴间生活的钱币。这是清明祭祀时最关键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和张籍所言:“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坟前挂“纸钱”的习俗源于汉代。“纸钱”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剪纸为钱”,二是古埋帛金钱。其纸钱是清明祭祀烧给亡者收用,而金帛用于葬时赔葬用。


偃溪文学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节日,立碑、磕头、敬香,挂“纸钱”源于何时?民间只知道这是祭视的程序,但真正知道"碑”和“挂纸钱”源于何时的人很少知道。石碑的最原始是遥远的古代在人死后的尸体是地上的野兽和鸟类拉扯吃掉,残骨散落荒野四处,其后人不忍,就采取了用石块将尸体堆积盖住,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后来到了周朝贵族逝世后在基前开始挖坑建墓,并“立碑”刻“碑”和“碑志铭文,”用以纪念逝者的生与死的年代月日期,到了后汉,坟前“立碑”普及到民间百姓阶层。

“纸钱”即“冥币”,就是烧给亡者在阴间生活的钱币。这是清明祭祀时最关键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和张籍所言:“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坟前挂“纸钱”的习俗源于汉代。“纸钱”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剪纸为钱”,二是古埋帛金钱。其纸钱是清明祭祀烧给亡者收用,而金帛用于葬时赔葬用。

众所周知,民俗是以民众生活为基础,清明祭祀“烧纸钱”是封建社会“鬼神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后人用以来纪念祖先的一种仪式。

宋代诗人商翥的巜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基因,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酬,

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句诗告诉我们清明祭祀是怀念祖先的活动,而现今演变为一种形式,利用祭祀形式大搞攀比场面,大量烧纸钱,放鞭炮,不仅污染环境,极易引发火灾,实不可取。





天马行空128039981


清明扫墓,现代人一般神情肃穆地完成墓碑前磕头敬香、跪拜洒酒、挂“纸钱”等程序后,便游赏山水、酒食一番。至于“碑”及“纸钱”缘于何时?便很少有人关注了。

《礼记·檀弓下》曰:“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丰碑,即以大木为碑,原是天子之制,作为一方诸侯的鲁国国君是没资格享用的,至于诸侯大夫级的“三家”更没资格享受“桓楹”待遇。这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军阀不把天子放眼里的“礼乐崩坏”,也透露出周朝贵族死后于坟前立碑的信息。石碑可能出现于汉代,唐封演的《封氏闻见录》卷六“碑碣”条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前汉碑甚少,后汉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东汉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无愧辞。”这说明,到了后汉,坟前立碑已经普及到平民阶层。

不过,当时的“碑”和“碑志”是两码事。《封氏闻见录》卷六“石志”条谓:“石志,宋齐以来有之矣。齐将有发古冢,得铭云:‘青州二十子,东海女郎。’河东贾昊以为司马赵女,嫁为苟晞子妇,检之果然。东都殖业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铭曰:‘晋司徒尚书令安丰侯王君铭。’有数百字。”那时,“施石志于圹里”,即墓志铭埋于地下,且“其人若无殊才异德者,但纪姓名、历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业,则为铭文。”到唐朝,墓志铭“贵贱通用之”。

“纸钱”即“冥币”,无疑是清明扫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和张籍所言:“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坟头挂纸钱的习俗又肇始于何时?

《封氏闻见记》卷六“纸钱”条说:“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封演还引用《史记·酷吏列传》的“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而断定“纸钱源于汉代瘗钱(陪葬的钱币)”。后经宋明清历代文人的转引,封演的“纸钱源头说”便成了定论。而河南洛阳发掘的东周早期墓葬中的大量贝币,则说明钱币殉葬的习俗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铸币替代贝币后,殉葬钱币在使用真金白银及铜钱等的同时,模仿真币的冥币便开始出现,模拟真币的材料有泥陶、铜铁等。所以封演又说:“率易从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已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

按理说,“纸钱”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纸张的产生和纸币的流通。而东汉蔡伦发明“蔡侯纸”是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据史书记载,作为书写工具的纸张“飞入寻常百姓家”,应是400年后的南朝宋时的事。于是,有传说纸钱源于东昏侯萧宝卷(南齐的第六个皇帝)的“剪纸为钱”,但正、野史均无记载,可信度极低。而考古发现的纸钱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纸钱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公元500年前后,也就是南北朝中叶以后。由此推断,清明扫墓烧纸、挂纸钱的历史相对要再晚一些。

众所周知,民俗是以民众生活为基础。厚葬之风与封建社会“鬼神文化”的流行有很大关系。厚葬对富裕的权贵阶层不是问题,但平民百姓却害怕“因死害生”,所以不得不用模拟钱币的纸来代替钱陪葬,这也许才是冥币产生的源头。到了北宋,纸钱不仅在民间葬礼中普遍使用,就连皇家葬礼也使用纸钱。依进化论观点解释,用纸钱取代真金白银来陪葬、祭祀,既缅怀了故去先人,又推动了物质文明进步,堪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跃进。但是,从现代环保和安全角度讲,坟前焚烧纸钱不仅污染环境,极易引发火灾,也不文明,此法不可取,应当坚决摒弃。


贵阳太极养生馆


清明扫墓,现代人一般神情肃穆地完成墓碑前磕头敬香、跪拜洒酒、挂“纸钱”等程序后,便游赏山水、酒食一番。至于“碑”及“纸钱”缘于何时?便很少有人关注了。

《礼记·檀弓下》曰:“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丰碑,即以大木为碑,原是天子之制,作为一方诸侯的鲁国国君是没资格享用的,至于诸侯大夫级的“三家”更没资格享受“桓楹”待遇。这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军阀不把天子放眼里的“礼乐崩坏”,也透露出周朝贵族死后于坟前立碑的信息。石碑可能出现于汉代,唐封演的《封氏闻见录》卷六“碑碣”条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前汉碑甚少,后汉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东汉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无愧辞。”这说明,到了后汉,坟前立碑已经普及到平民阶层。

不过,当时的“碑”和“碑志”是两码事。《封氏闻见录》卷六“石志”条谓:“石志,宋齐以来有之矣。齐将有发古冢,得铭云:‘青州二十子,东海女郎。’河东贾昊以为司马赵女,嫁为苟晞子妇,检之果然。东都殖业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铭曰:‘晋司徒尚书令安丰侯王君铭。’有数百字。”那时,“施石志于圹里”,即墓志铭埋于地下,且“其人若无殊才异德者,但纪姓名、历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业,则为铭文。”到唐朝,墓志铭“贵贱通用之”。

“纸钱”即“冥币”,无疑是清明扫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和张籍所言:“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坟头挂纸钱的习俗又肇始于何时?

《封氏闻见记》卷六“纸钱”条说:“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封演还引用《史记·酷吏列传》的“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而断定“纸钱源于汉代瘗钱(陪葬的钱币)”。后经宋明清历代文人的转引,封演的“纸钱源头说”便成了定论。而河南洛阳发掘的东周早期墓葬中的大量贝币,则说明钱币殉葬的习俗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铸币替代贝币后,殉葬钱币在使用真金白银及铜钱等的同时,模仿真币的冥币便开始出现,模拟真币的材料有泥陶、铜铁等。所以封演又说:“率易从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已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

按理说,“纸钱”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纸张的产生和纸币的流通。而东汉蔡伦发明“蔡侯纸”是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据史书记载,作为书写工具的纸张“飞入寻常百姓家”,应是400年后的南朝宋时的事。于是,有传说纸钱源于东昏侯萧宝卷(南齐的第六个皇帝)的“剪纸为钱”,但正、野史均无记载,可信度极低。而考古发现的纸钱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纸钱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公元500年前后,也就是南北朝中叶以后。由此推断,清明扫墓烧纸、挂纸钱的历史相对要再晚一些。

众所周知,民俗是以民众生活为基础。厚葬之风与封建社会“鬼神文化”的流行有很大关系。厚葬对富裕的权贵阶层不是问题,但平民百姓却害怕“因死害生”,所以不得不用模拟钱币的纸来代替钱陪葬,这也许才是冥币产生的源头。到了北宋,纸钱不仅在民间葬礼中普遍使用,就连皇家葬礼也使用纸钱。依进化论观点解释,用纸钱取代真金白银来陪葬、祭祀,既缅怀了故去先人,又推动了物质文明进步,堪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跃进。但是,从现代环保和安全角度讲,坟前焚烧纸钱不仅污染环境,极易引发火灾,也不文明,此法不可取,应当坚决摒弃。





云1765


清明祭祖,人们神情肃穆地完成墓碑前焚烧纸钱、磕头敬香、跪拜洒酒、坟头挂“纸钱”等程序后,便游赏山水、酒食一番。至于“先”何以值得“祭”、“祖”何以值得“念”、“碑”及“纸钱”缘于何时,却鲜有人关注。

《礼记·檀弓下》曰:“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恒楹。”丰碑,即以大木为碑,原是天子之制。而作为一方诸侯的鲁国国君是没资格享用的,诸侯大夫级的“三家”更没资格享受“恒楹”待遇。这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军阀不把天子放眼里的“礼乐崩坏”,也透露出周朝贵族死后就已于坟前立碑的信息。石碑可能出现于汉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碑碣”条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前汉碑甚少,后汉碑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东汉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无愧辞。”这说明,到了后汉,坟前立碑普及到平民阶层。

不过,当时的“碑”和“碑志”是两码事。《封氏闻见记》卷六“石志”条谓:“石志,宋齐以来有之矣。齐将有发古冢,得铭云:‘青州二十子,东海女郎。’河东贾昊以为司马赵女,嫁为苟晞子妇,检之果然。东都殖业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铭曰:‘晋司徒尚书令安丰侯王君铭。’有数百字。”那时,“施石志于圹里”,即墓志铭埋于地下,且“其人若无殊才异德者,但纪姓名、历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业,则为铭文”。到唐朝,墓志铭“贵贱通用之”。

“纸钱”,也即“冥币”,无疑是清明扫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和张籍所言:“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坟头挂纸钱、墓前烧纸钱的习俗又肇始于何时?

《封氏闻见记》卷六“纸钱”条接着说:“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节,舁以引柩。”封演还引用《史记·酷吏列传》:“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断定“纸钱源于汉代瘗钱(陪葬的钱币)。后经宋明清历代文人转引,封演的“纸钱源头说”便成定论。而河南洛阳发掘的东周早期墓葬中出现的大量贝币,则说明钱币殉葬的习俗早在商周时代就有。铸币替代贝币后,殉葬钱币在用真金白银及铜钱等的同时, 模仿真币的冥币便开始出现,模拟真币的材料有泥陶、铜铁等。所以封演又说:“率易従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已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

按理说,“纸钱”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纸张的产生、纸币的流通。而东汉蔡伦发明的“蔡侯纸”是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据史书记载,作为极珍贵书写工具的纸张“飞入寻常百姓家”,应是400年后的南朝宋境内的事。于是,有传说纸钱源于东昏侯萧宝卷(南齐的第六个皇帝)的“剪纸为钱”,但正、野史均无记载,可信度极低,而考古发现的纸钱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纸钱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公元500年前后,也就是南北朝中叶以后。由此推断,清明扫墓烧、挂纸钱的历史相对应晚一些。

众所周知,民俗以民众生活为基础。厚葬之风与封建社会“鬼神文化”流行有很大关系。厚葬对富裕的权贵阶层不是问题,平民百姓却害怕“因死害生”,不得不用模拟钱币的纸代替钱陪葬,这也许才是冥币产生的源头。到北宋,纸钱不仅在民间葬礼中普遍使用,就连皇家葬礼也使用纸钱。当然,从现代环保和安全角度讲,坟前焚烧纸钱的确污染环境,极易引发火灾,此法不可取。但依进化论观点解释,用纸钱取代真金白银陪葬、祭祀,既缅怀了故去先人,又推动了物质文明进步,堪称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跃进。


守獨


《礼记·檀弓下》曰:“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恒楹。”丰碑,即以大木为碑,原是天子之制。而作为一方诸侯的鲁国国君是没资格享用的,诸侯大夫级的“三家”更没资格享受“恒楹”待遇。这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军阀不把天子放眼里的“礼乐崩坏”,也透露出周朝贵族死后就已于坟前立碑的信息。石碑可能出现于汉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碑碣”条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前汉碑甚少,后汉碑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东汉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无愧辞。”这说明,到了后汉,坟前立碑普及到平民阶层。

不过,当时的“碑”和“碑志”是两码事。《封氏闻见记》卷六“石志”条谓:“石志,宋齐以来有之矣。齐将有发古冢,得铭云:‘青州二十子,东海女郎。’河东贾昊以为司马赵女,嫁为苟晞子妇,检之果然。东都殖业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铭曰:‘晋司徒尚书令安丰侯王君铭。’有数百字。”那时,“施石志于圹里”,即墓志铭埋于地下,且“其人若无殊才异德者,但纪姓名、历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业,则为铭文”。到唐朝,墓志铭“贵贱通用之”。

“纸钱”,也即“冥币”,无疑是清明扫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和张籍所言:“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坟头挂纸钱、墓前烧纸钱的习俗又肇始于何时?

《封氏闻见记》卷六“纸钱”条接着说:“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节,舁以引柩。”封演还引用《史记·酷吏列传》:“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断定“纸钱源于汉代瘗钱(陪葬的钱币)。后经宋明清历代文人转引,封演的“纸钱源头说”便成定论。而河南洛阳发掘的东周早期墓葬中出现的大量贝币,则说明钱币殉葬的习俗早在商周时代就有。铸币替代贝币后,殉葬钱币在用真金白银及铜钱等的同时,模仿真币的冥币便开始出现,模拟真币的材料有泥陶、铜铁等。所以封演又说:“率易従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已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

按理说,“纸钱”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纸张的产生、纸币的流通。而东汉蔡伦发明的“蔡侯纸”是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据史书记载,作为极珍贵书写工具的纸张“飞入寻常百姓家”,应是400年后的南朝宋境内的事。于是,有传说纸钱源于东昏侯萧宝卷(南齐的第六个皇帝)的“剪纸为钱”,但正、野史均无记载,可信度极低,而考古发现的纸钱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纸钱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公元500年前后,也就是南北朝中叶以后。由此推断,清明扫墓烧、挂纸钱的历史相对应晚一些。

众所周知,民俗以民众生活为基础。厚葬之风与封建社会“鬼神文化”流行有很大关系。厚葬对富裕的权贵阶层不是问题,平民百姓却害怕“因死害生”,不得不用模拟钱币的纸代替钱陪葬,这也许才是冥币产生的源头。到北宋,纸钱不仅在民间葬礼中普遍使用,就连皇家葬礼也使用纸钱。


静修道仙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