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偷”东西,你会怎么办?聪明的家长都这么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偷东西”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说明孩子变坏了,因为孩子的年纪比较小,对各种事物的认知不足,所以才会出现错误的认识。在孩子们看来,没有经过其他人允许而拿别人的东西,并不算是偷盗。

一般来说,当发现孩子“偷东西”之后,家长们都会特别生气,严重的还会直接打骂孩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孩子改掉坏习惯,而且还要可能进一步激化孩子“偷东西”的坏毛病。

发现孩子“偷”东西,你会怎么办?聪明的家长都这么干!

难道发现孩子偷东西后,不闻不问是正确的做法吗?当然不是,不打骂孩子并不是说不管他们,而是尝试着用更科学的方法,让他们改掉这个坏毛病。首先了解下孩子为什么会“偷”东西?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偷东西”的坏习惯?

据育儿专家介绍,4岁之前的孩子对东西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也就是大人心中的“物权观”,在孩子的心中并没有形成,这也造成他们喜欢某个物品而将其私自带回家的行为,在他们的心中也不知道什么是“偷”,只是因为喜欢,要将其据为己有。

此外,孩子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孩子太自我

有些孩子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都要围着自己转,自己就是焦点。出现这种心理之后,很可能会变得自私,甚至是自负。这样一来,当他们看到别人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之后,很容易会产生嫉妒的心理,从而导致发生“偷”的行为。

2、需求得不到满足

有些家长会过分地去限制孩子的要求。如果家长太过于限制孩子,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很可能会用“偷盗”的行为来满足自己。

或者家长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了“不劳而获”的坏习惯。从小就受到全家人的宠爱,要什么给什么。孩子的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很容易就会出现“偷盗”的行为。

发现孩子“偷”东西,你会怎么办?聪明的家长都这么干!

3、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

孩子缺少关怀和安慰,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也会主动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目前很多家庭里,父母因工作繁忙,对孩子投入感情过少,这就促使孩子通过“偷”东西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4、不满情绪的宣泄

孩子“偷”东西,还可能是在借此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比如在幼儿园里,几个孩子因抢一件玩具而发生争执,最后,没有得到玩具或受批评的孩子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这时他可能会通过将玩具据为己有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发现孩子“偷”东西,你会怎么办?聪明的家长都这么干!

发现孩子偷拿东西怎么办?聪明家长会这么做。

1、及时制止孩子

虽然说不应该打骂孩子,但当发现孩子犯错以后,家长还是应该及时制止他们的。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偷东西”都是错误的行为,家长的纵容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

2、理解孩子的需要

家长要了解孩子“偷拿”东西的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孩子的行为。家长一旦了解孩子需求时,尽量不要忽视孩子内心中的欲望,要告诉孩子想要的东西可以直接向家长要,避免他们因为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而出现“偷拿”的行为,小时的“偷拿”行为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发现孩子“偷”东西,你会怎么办?聪明的家长都这么干!

3、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告诫孩子

孩子年纪比较小,考虑事情时难免不全面。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偷拿”行为时,家长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的东西被其他人拿走,孩子会如何想,相信家长让孩子换位思考之后,会激发孩子的“同理心”,也能避免孩子心灵受到伤害。

孩子知道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下次面对喜欢东西的时候,他们也会经过慎重的思考后再做出决定。

4、 帮助孩子理解所有权

当知道孩子“偷拿”行为的原因后,不管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物品的“所有权”,培养孩子正确的“物权观”。

当孩子“物权观”被树立起来的时候,即使他们遇到喜欢的东西也不会将其占为己有,家长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将孩子的东西送人,要提前征求孩子的一件,不然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物权观”形成。

发现孩子“偷”东西,你会怎么办?聪明的家长都这么干!


5、 归还并适当惩罚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偷拿”行为时,不管孩子多么喜爱,一定要让孩子及时归还,只有这样孩子的“物权观”才会形成。

家长要督促孩子向对方道歉,让孩子明白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会伤害别人的,也要让孩子知道“偷拿”东西是需要付出代价,适当的惩罚能够让孩子牢记自己的错误,以后会减少犯错的几率。

6、 告诉孩子要使用正确的方式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偷拿”行为时,家长除了要给孩子培养正确的“物权观”,也要告诉孩子采取什么做法才是正确的,并且要引导孩子使用正确的方法获取自己喜爱的东西,比如借用、交换等方式。


发现孩子“偷”东西,你会怎么办?聪明的家长都这么干!

当家长发现孩子“偷东西”之后,家长一定要妥善处理,要懂得尊重孩子,虽然他们年纪比较小,但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