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結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歷史

六年前,在湖州府廟一古玩店商陳先生買來有一枚稀罕的張靜江肖像民國徽章。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結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歷史

水路創辦人張靜江先生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結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歷史

杭江(杭州至江山)鐵路通車紀念章

此章銅質,章徑3.5*4.2釐米,章正面邊圈是帶芒的麥穗組成圓環狀,章圈內環繞鐫刻“水路創辦人張靜江先生”楷體字, 章中有張靜江肖像。章背面圖案邊圈也是帶芒的麥穗組成圓環狀,章內上面環繞鐫刻“杭江(杭州至江山)鐵路通車紀念章”楷體小字, 章中間火車頭和鐵軌圖案,章下邊緣刻有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此章遺憾的是章正面反面都經鐵錘敲砸過,字和圖像有些模糊。這也許是政治信仰不同原因,人為敲砸。

此款設計,國民政府將張靜江頭像鐫刻在紀念章上,除蔣介石肖像徽章外,當時國民政府高階要員極少,我還是第一次發現張靜江肖像紀念章,據有關資料顯示分析,張靜江素來辦事低調,按照他的性格,該章發行量應不多,由於黨派政治因素和歲月流逝,現保留該章的應該寥寥無幾。值得注意的是,此枚紀念章邊道上鏨刻著民國要員張靜江的名字和肖像,這是出現過的其它同款紀念章上不曾見過的。這章雖品差,但是歷史意義非凡。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結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歷史

張靜江生於1877年9月19日,如果你到了浙江湖州南潯古鎮,問到“張靜江”三個字,當地人紛紛手指前方,“前面東大街108號就是張家的老房子!那曾經顯赫一時的江南大宅門,默默無語卻道盡滄桑。”現在是“張靜江故居(陳立夫題寫)”又名“尊德堂”。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結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歷史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結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歷史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結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歷史



凡頭髮花白的南潯老人在年輕時,都親眼看到過他乘船回南潯,那是衣錦還鄉了,老百姓都去歡迎,岸上炮仗放得震天響,排場大得很!他就是上世紀初江浙財團四大亨之一的張靜江。

張家在南潯乃至近代整個中國都頗具盛名。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商埠大開,湖州一批商人以經營絲綢起家,至光緒年間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為代表的富商家族。財產百萬以上謂之“象”,其中就包括張家和與其聯姻的龐家。

張家到底多富有?走進張靜江故居,從雕欄畫棟深宅美園中可以找到答案。據介紹,這所宅子是張靜江父親張寶善在光緒24年(1898年)所建,為典型的中西結合建築風格,就連所用彩色雕花玻璃和瓷磚吊燈都從法國進口,儘管歷經100多年歲月,仍可窺得當時的富麗堂皇。

生於鉅富之家的張靜江自幼受到家族薰陶,祖父、外祖父都是近代大實業家,性格豪放,富有進取心,且熱心公益事業,對張靜江一生影響極大。

1905年,輪船上的一次偶遇成為張靜江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當時,孫中山在倫敦蒙難後繞道前往日本,途中結織孫中山,資助白銀三萬兩作為反清革命活動經費。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結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歷史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結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歷史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結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歷史


從相遇相知,1906 年3 月,張靜江在新加坡正式加入同盟會,從一個無政府主義者走向擁護孫中山的革命黨人。

蔣介石原是上海都督陳其美手下的得力干將,曾經陳其美介紹湖州老鄉張靜江認識,但是1916年陳其美遭袁世凱暗殺後,走投無路的蔣介石便開始結交張靜江,並與許崇智、張靜江、戴季陶結拜為兄弟。這一結拜之舉對蔣介石以後的政治生涯影響甚巨。張靜江不但在生活上助蔣,而且還資助其去日本振武學堂學習軍事,以待將來更大的發展。張靜江利用一切機會把蔣介石推薦給孫中山予以重用,1924年5月國民黨黃埔軍校成立,張靜江再次向孫中山力薦蔣介石。隨著蔣介石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開始在國民黨內迅速發展自己的力量,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張靜江更是全力以赴支持蔣介石。另外張靜江不但對蔣介石的政治前途多方提攜,通過張靜江的步步扶持,蔣介石便逐漸登上了國民黨的權力頂峰。

張靜江曾積極主張反共的強硬鐵桿子。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蔣介石和張靜江之間的關係開始出現危機,主要是由於雙方對建國之後在國家如何發展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張靜江認為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發展經濟,按照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把被革命破壞的生產重新建設起來,使國家變得富強,以成為世界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擺脫鴉片戰爭以來的弱國被欺的局面,而蔣介石則想一心一意“剿共”,進而武力“統一全國”,由於張靜江與蔣介石兩人在“剿共”和建設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張靜江於1929年3月國民黨三大上便被排擠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任職浙江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長。三十年代中後期漸漸地離開了中央政治的核心,隨後,張靜江便由港赴歐,最終赴美。但在整個抗戰期間始終關注中國抗日戰爭的進展情況。

張靜江的後半生,一直在吃齋唸佛中打發時日,於1950年9月3日病逝於紐約。國民黨中央黨部在臺北特設靈堂公祭,蔣介石於靈堂之上親書“痛失導師”的輓詞,並臂佩黑紗親自主祭。就蔣介石所言,能夠與“國父”相提並論者,唯有張靜江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