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结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历史

六年前,在湖州府庙一古玩店商陈先生买来有一枚稀罕的张静江肖像民国徽章。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结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历史

水路创办人张静江先生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结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历史

杭江(杭州至江山)铁路通车纪念章

此章铜质,章径3.5*4.2厘米,章正面边圈是带芒的麦穗组成圆环状,章圈内环绕镌刻“水路创办人张静江先生”楷体字, 章中有张静江肖像。章背面图案边圈也是带芒的麦穗组成圆环状,章内上面环绕镌刻“杭江(杭州至江山)铁路通车纪念章”楷体小字, 章中间火车头和铁轨图案,章下边缘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此章遗憾的是章正面反面都经铁锤敲砸过,字和图像有些模糊。这也许是政治信仰不同原因,人为敲砸。

此款设计,国民政府将张静江头像镌刻在纪念章上,除蒋介石肖像徽章外,当时国民政府高阶要员极少,我还是第一次发现张静江肖像纪念章,据有关资料显示分析,张静江素来办事低调,按照他的性格,该章发行量应不多,由于党派政治因素和岁月流逝,现保留该章的应该寥寥无几。值得注意的是,此枚纪念章边道上錾刻着民国要员张静江的名字和肖像,这是出现过的其它同款纪念章上不曾见过的。这章虽品差,但是历史意义非凡。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结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历史

张静江生于1877年9月19日,如果你到了浙江湖州南浔古镇,问到“张静江”三个字,当地人纷纷手指前方,“前面东大街108号就是张家的老房子!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江南大宅门,默默无语却道尽沧桑。”现在是“张静江故居(陈立夫题写)”又名“尊德堂”。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结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历史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结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历史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结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历史



凡头发花白的南浔老人在年轻时,都亲眼看到过他乘船回南浔,那是衣锦还乡了,老百姓都去欢迎,岸上炮仗放得震天响,排场大得很!他就是上世纪初江浙财团四大亨之一的张静江。

张家在南浔乃至近代整个中国都颇具盛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商埠大开,湖州一批商人以经营丝绸起家,至光绪年间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为代表的富商家族。财产百万以上谓之“象”,其中就包括张家和与其联姻的庞家。

张家到底多富有?走进张静江故居,从雕栏画栋深宅美园中可以找到答案。据介绍,这所宅子是张静江父亲张宝善在光绪24年(1898年)所建,为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就连所用彩色雕花玻璃和瓷砖吊灯都从法国进口,尽管历经100多年岁月,仍可窥得当时的富丽堂皇。

生于巨富之家的张静江自幼受到家族熏陶,祖父、外祖父都是近代大实业家,性格豪放,富有进取心,且热心公益事业,对张静江一生影响极大。

1905年,轮船上的一次偶遇成为张静江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孙中山在伦敦蒙难后绕道前往日本,途中结织孙中山,资助白银三万两作为反清革命活动经费。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结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历史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结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历史


政治信仰不同     人生结局不同      ——徽章映照的历史


从相遇相知,1906 年3 月,张静江在新加坡正式加入同盟会,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走向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党人。

蒋介石原是上海都督陈其美手下的得力干将,曾经陈其美介绍湖州老乡张静江认识,但是1916年陈其美遭袁世凯暗杀后,走投无路的蒋介石便开始结交张静江,并与许崇智、张静江、戴季陶结拜为兄弟。这一结拜之举对蒋介石以后的政治生涯影响甚巨。张静江不但在生活上助蒋,而且还资助其去日本振武学堂学习军事,以待将来更大的发展。张静江利用一切机会把蒋介石推荐给孙中山予以重用,1924年5月国民党黄埔军校成立,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随着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开始在国民党内迅速发展自己的力量,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张静江更是全力以赴支持蒋介石。另外张静江不但对蒋介石的政治前途多方提携,通过张静江的步步扶持,蒋介石便逐渐登上了国民党的权力顶峰。

张静江曾积极主张反共的强硬铁杆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和张静江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危机,主要是由于双方对建国之后在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张静江认为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按照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把被革命破坏的生产重新建设起来,使国家变得富强,以成为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摆脱鸦片战争以来的弱国被欺的局面,而蒋介石则想一心一意“剿共”,进而武力“统一全国”,由于张静江与蒋介石两人在“剿共”和建设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张静江于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上便被排挤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职浙江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三十年代中后期渐渐地离开了中央政治的核心,随后,张静江便由港赴欧,最终赴美。但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进展情况。

张静江的后半生,一直在吃斋念佛中打发时日,于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台北特设灵堂公祭,蒋介石于灵堂之上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并臂佩黑纱亲自主祭。就蒋介石所言,能够与“国父”相提并论者,唯有张静江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