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是如何奠定自己工業中心城市地位的

柳州現在是人盡皆知的工業城市,特別是重工業,是廣西的工業中心。

柳州今日的工業地位,其實是經過三個重要階段的沉澱夯實之後發展起來的。


新桂系“李、白”的大力扶持


清末狀元張騫在民國8年掀起了實業救國的浪潮。整個中國的經濟在那個階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包括廣西。


但是比較明顯的特點是,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大都是輕工業。這不難理解,機械工業,重工業的發展需要冶煉技術、設計水平、製造工藝等支持,短期內上一個臺階很難,而且投入巨大。


在五口通商之後,特別是允許外國人內地辦工廠,對江浙一帶的手工業形成了巨大沖擊,手工業衰落,比如紡織行業就開始了機械規模化生產。


清末到民國時期,廣西的手工業卻是異常繁榮。這點跟沿海經濟地區不一樣。


過去,很多人只知道柳州的“棺材”,卻不知柳州最早是以紡織業出名。


唐代的“筒布”,宋代的“柳布”,明、清時期的葛布、麻布、棉布等。


民國初期,柳州開始用機器織布,大大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柳州工業發展的轉折點,是在“李、白”治理廣西的時期。


“李、白”重新統一廣西后,儘管對外用兵,但對內保持著極強的控制力,大環境比較穩定。


於是,“李、白”決心振興經濟,建設廣西。


發展新式工業成了振興經濟的重要手段。當然,發展新式工業的另一個目的還是強化自己的軍事力量。


蔣桂之間的齟齬,在蔣桂大戰後,關係看似緩和了,其實不然。蔣是個睚眥必報的人,其中一個重要手段是,他通過堵死“李、白”與國外的軍備交易,妄圖削弱“李、白”的軍事力量。


面對圍剿,不得已,“李、白”不得不自力更生。


柳州是如何奠定自己工業中心城市地位的

(廣西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輛汽車)

柳州成了當時不二選擇。


為什麼選擇柳州,而不是南寧,也不是桂林,其實是出於戰略縱深考量。


彼時,如今的欽北防在當時還屬於廣東轄下,南寧相當於粵桂邊境了。將新式工業放在南寧,無異於把自己暴露在炮火之下,一頓狂轟濫炸,瓦礫不存。


“李、白”可是沒有忘記粵軍是如何輕而易舉地佔據南寧,進而佔領廣西,驅逐陸榮廷的。


當時軍閥混戰,桂林作為北大門,也是湖南攻入廣西的首衝之地,自然也是不能把家當放在那裡的。


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過,如果是抵禦外敵入侵,省會在桂林有著足夠的戰略縱深和地勢緩衝。如果是內部周邊(例如湖南)的軍閥覬覦,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


新式工業放在柳州,有桂林、百色、河池、南寧等作為緩衝,短時間內不可能摧毀這些新式工業,可以抵禦來著雲南、貴州、湖南軍閥的侵入。這很重要,要知道所謂的新式工業,很多都是軍事工業,關係到對廣西的絕對控制。


“李、白”對柳州寄予厚望,從廣東、香港、英國高薪聘請技術精英,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舉全省之力扶持柳州新式工業。


柳州是如何奠定自己工業中心城市地位的

(設計者:湯仲明)


最終,柳州不負眾望,造出了廣西自己的汽車和戰鬥機,這在當時,放眼全國,絕對是了不起的成就。


柳州藉此一舉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成為了廣西的機械工業中心。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請來的技術精英們培養了柳州第一批技術產業工人。人才才是第一生產力。這也成了後來柳州人骨子裡的工業基因。


抗戰時期的工廠內遷


在很多神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鏡頭:一群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留著標誌性的學生頭,揹著滿滿一二十斤的書籍,穿著一雙已經踏破的鞋,從各地往西南遷移,逢人就大談書本上的主義,情緒激昂。


但工廠內遷比這來得早。


淞滬會戰前,自感實力懸殊的國民政府,為保存工業實力,保存經濟命脈,通過了“工廠遷移法案”,擬將大批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工業內遷至西南、西北地區。


廣西有著諸多山巒屏障,同時有著豐富的自然和礦產資源,在如此山的地方建工廠,是再合適不過的。於是廣西成了當時工廠主要的內遷目的地之一,先後共有230多家工廠遷入柳州、桂林、梧州等地。


柳州是如何奠定自己工業中心城市地位的

內遷工業,彌補廣西工業某些領域的空白,構建了廣西門類齊全,輕、重工業並重的完整工業體系,廣西工業蓬勃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內遷工業,帶來的不止是先進的設備,還有數量可觀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


但內遷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顯然還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於是這些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又通過傳幫帶,以及各種培訓班的形式,培養和豐富了廣西工業人才儲備。


柳州是工業內遷受益最大的城市,機械製造、軍工產業在當時已形成相當規模。待到湘桂、黔桂鐵路開通,柳州成了西南交通要塞,工業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南寧因其地理位置屏障及戰略縱深等原因,並沒有獲得像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的“禮遇”,彼時已經沒法跟柳州相提並論。


在工業發展上,南、柳就此差距拉大。


1958年的政策春風


在廣西曆史上,1958年是個特殊的年份。


這一年,自治區成立;這一年,毛主席到訪廣西,歷史上,僅此一次。


從某種角度看,毛主席到訪廣西的意義,不亞於當年鄧公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下的圈和寫下的詩篇。


毛主席大筆一揮,南寧江南工業區、柳州柳北工業區、桂林瓦窯工業區相繼成立。


此後,廣西又迎來了援邊建設的東風。


關於南寧江南工業區的情況,因為史料匱乏,目前已經沒法考證。但位於江南區百益上河城創意街區裡的工業文化長廊,從裡邊集中介紹的具有代表性的南寧老工藝品裡,從中可以大致窺探出當年南寧工業門類的端倪。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柳州是如何奠定自己工業中心城市地位的

南寧手錶廠、機械廠、自行車廠、絹麻紡織印染廠、南寧味精廠……


這就是當年南寧的工業門類情況。相比於國家在柳州實施的“工業建設十大項目”,南寧的簡直不值一提。


柳州的項目涉及:柳州鋼鐵廠、柳州電熱廠、柳州聯合機械廠、柳州化工廠、柳州動力機械廠等。


是不是覺得特別熟悉?!


沒錯,它們就是如今柳鋼、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柳州工業巨頭的前身。


這些都是柳州工業大廈的地基!柳州工業大廈樓高百尺,基礎則是當年打下的,離不開政策扶持,離不開幾代人的拼搏。


經過三個階段的夯實沉澱之後,柳州用了近百年的時間成就瞭如今廣西工業中心的地位。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拼搏者中,廣西,特別是柳州最應該感謝的,是當年那些技術人員培養的徒子徒孫,是當年響應國家號召,從全國各地奔赴廣西、奔赴柳州,從此紮根當地打拼的建設者——他們中還有來自上海這樣的工業發達城市。


關於南寧工業基礎薄弱的說法


上文關於柳州從紡織業小城鎮,如何一步步奠定自己工業中心地位的敘述中,插進了南寧的情況作為對比介紹,大家可以有個直觀的認知。


南寧工業基礎薄弱的說法,其實更多指的是重工業方面。


柳鋼、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實力雄厚,容易讓人記住,它們儼然已是柳州的城市名片,就像玉柴之於玉林一樣。


談到南寧,人們似乎找不出能夠令人信服的名片。南南鋁這幾年半死不活的掙扎,南寧富士康顯然沒有鄭州富士康那麼大的規模體量和影響力。


南寧工業今日的局面,有著歷史因素的影響,包括戰時環境和政策扶持,當然也有交通、人才等方面的制約。


比如,在高鐵建成之前,那些年我居然要坐13個小時左右從南寧去到隔壁的廣州,哪怕是班車也有將近10小時。


比如,上世紀90年代,改革春風吹滿地的時候,南寧卻因為人才制約,沒能成為那隻站在風口被風吹起的笨豬。


1990年,南寧15歲以上文盲半文盲比重仍然在10%以上,經濟發展急需的中專、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跟1982年相比,每10萬人反而減少了274人!【引自:張東航《南寧市地工業發展探討》】


資金、技術、人才、政策、交通等,這些發展重工業時都不能少的條件,南寧似乎捉襟見肘。


這就是根源之所在。


柳州是如何奠定自己工業中心城市地位的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