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中國式父母何以安享晚年?幸與不幸,與孝無關

【本文透過江奶奶的故事,感旗袍穿搭之衣如其人,慨終一生愛一人的情難得,深思人該如何規劃養老才能安享晚年?】

由孫儷羅晉主演的的熱播劇《安家》已經完結好幾天了,整個劇通過房屋中介門店訴盡人生百態:行業辛酸、經濟糾紛、出軌、小三、婚外情、中國式父母……最令我動容的,是老洋房裡那對相濡以沫,相伴至死的老兩口--宋爺爺和江奶奶。短短三集的故事,數次戳中我的淚點,讓輕易不掉淚的我,不自禁淚目!

01


《安家》中國式父母何以安享晚年?幸與不幸,與孝無關

67歲的江奶奶從出場伊始就是一身旗袍,顏色多為素色,即便絲絨印花旗袍,也是以黑色為底。江奶奶穿得旗袍開叉都不高,傳統得體,配上平底或矮方跟的軟皮鞋,行動也方便。不讓你有穿旗袍不適合現代環境的感覺。素色旗袍搭配珍珠耳飾,挽著髮髻,完美詮釋了女人的精緻、優雅、恬靜,沉澱了歲月之美。讓我再次對"衣如其人"深以為然!尤其在宋爺爺走後,江奶奶悲痛不於色,淡定的安排後事,依然保持著優雅的著裝,一身黑色的旗袍用別針別上白蘭花點綴在胸前,表達哀思,時時於細無聲處體現雅緻。

《安家》中國式父母何以安享晚年?幸與不幸,與孝無關

江奶奶宋爺爺夫妻秉持著"吃虧是福"的為人之道,對兩個外甥的的種種刁難,一再讓步,但最終依然沒有換來想要的結果。善良的人並不懦弱,當看清了一切事態人心後,發出"這是為什麼?為什麼?"的自我質疑,卻依然不吵不鬧,在離世之間做好了安排,將自己居住的老洋房第二層捐給了國家,對枉顧親情的利己主義者進行了無聲的抨擊,讓觀者大快人心!

一個人的教養、對生活的態度,就藏在外在的形象上,江奶奶淡雅如蘭的外表下有一顆堅定堅強的心。看著江奶奶,就覺得她該是住老洋房的精緻上海女人!楊瀾曾經在講述自己留學時求職經歷時感言"沒有人有義務,通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所以無論生活在什麼環境中,至少保持整潔的儀容。慢慢沉澱,你會發現生活也會因此有所改變!

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言論:雖然我不愛打扮,但我有能力;雖然我不修邊幅,但我腹有詩書。可現實是殘酷的,

沒有文憑,誰能先看到你的能力?沒有外觀,誰能先看到你的三觀?衣如其人,一個人的形象是名片!

02


《安家》中國式父母何以安享晚年?幸與不幸,與孝無關

“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是所有人的內心期盼,即便對待感情很渣的人也會有。宋爺爺和江奶奶的相濡以沫,互相依賴,時時為對方著想

的相處模式,讓不少網友大呼“這樣老年的愛情太美了,讓人羨慕”!其實,不是年老了才有這樣的愛情,而是有了這樣的愛情然後一直到老。宋爺爺一句“就剩我們倆了,天上地下人間陰間都不會變了”,以及去世前那句“美廷,再會了,再會”,讓我瞬間淚目!媽呀,這是什麼樣的神仙愛情?嫁給這樣愛情的江奶奶無疑是幸福的!如今的社會還有存在嗎?如江奶奶對著宋爺爺的遺照回憶嘮叨:做旗袍的老師傅幾年前也走了,我都不知道在哪兒能找到給我做好旗袍的人了。很多老一輩的優秀品質漸漸很難再尋找了,似乎只存在於影視作品裡。劇中不也大把出軌、小三、婚外情,讓人感覺異常真實,映襯的這對優雅老人的感情格外的如夢如幻。然而,人生百態,現實生活不就是這樣,總在盼望,總在失望,日子依然繼續,俗得無味,雅得輕狂。。。"花店不開了,花繼續開"。

03


《安家》中國式父母何以安享晚年?幸與不幸,與孝無關

劇中沒有講述原因,江奶奶和宋爺爺沒有孩子,於是又引起網友們一番關於丁克的討論大戰!其實,老年生活能否幸福,真的與有沒有孩子、孩子孝順與否無關!

中國的傳統觀念“養兒防老”,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裡,因為社會環境的原因,的確有道理。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無數的傳統觀念被顛覆,尤其是兩性觀、婚姻觀,符合了人性希望自由的需求,很快被很多人們接受,而對於丁克遠不如兩性觀和婚姻觀的接受度來得快。有調查顯示了有趣的現象,越是高知的人,丁克的家庭越多。如今的社會,有沒有孩子,孩子孝順與否都不是關鍵,關鍵在於自己的觀念和提前規劃!

劇中另一對中年夫婦老嚴夫婦,靠賣包子多年在上海全款買下房子,結果兒子全憑媳婦做主,住新房沒有老兩口的份兒,用三輪車拖著蛇皮袋裝行李,踽踽而行的背影,辛酸淚一大把,卻依然死活不回老家,稱要看孫子。兒子都指望不上,還指望孫子?!一對典型的中國式父母。

現如今的社會,養老觀念需要與時俱進。

必須要有錢!這是首要條件。老了怎樣才能有錢?那肯定是從未老之時就要做規劃。我沒有接觸和了解過農村老人的生活,但道理相同,具體方法給不到建議。而城市的自己有經濟來源的任何人,從經濟獨立開始,就可以為未來養老資金做規劃了。

社保不論是否有固定工作或是自由職業必須要買的,網上很多言論,什麼買了不划算之類的,要明白買社保不是讓你以後過富足的生活,只是提供基本生存保障!讓你即便老無所依,起碼有飯吃。然後建議購買商業類的醫療險+重疾險(可購買返還型的)+養老險,基本就齊活了。除非發生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只要地球不毀滅,你的未來都沒有什麼可擔憂的。說到這,可能有人會說你是推銷保險的吧?還真不是,但是隨社會的發展,商業保險是真的可以提供保障的,你需要做的是選擇負責的保險公司、靠譜的保險代理人,接受保險這也是一個觀念問題。

《安家》中國式父母何以安享晚年?幸與不幸,與孝無關

觀念改變是保障老年生活的另一個要素。我的表二姨,老兩口都是事業單位的員工,在鄂西小縣城裡,老夫妻的工資加起來8000多,也不算少了。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後都在外地工作併成家,都是好幾年才回家一次,每逢過春節兒孫們不回家,兩老還給他們寄壓歲錢。以前,一直住在單位的集資房(兩房一廳,五樓。大概六十平方,尤其衛生間一個高高的臺階。現在在廣深,出租房應都沒有這種了),80年代,單位修的房子,職工付幾千塊就可以有套的那種無裝修的水泥地面白牆房子。

十年前,單位改善住房條件,新修了電梯房,老兩口的年紀也已過70。當時,職工購買,以前的房子可折價抵扣,一套160平的算下來16萬多,轉手市價30萬,很多非本單位職工的人都搶著買。我媽當時就說:二姐,你又不是沒錢,買一套吧,有電梯的房,人老了方便些,都這個年紀了,自己住好點兒,活久點兒!二姨說錢倒是存了幾十萬,但要把錢留著,看兒子們怎麼安排,他們要和兒子一起的,無數次憧憬著到大城市和兒子一起幸福的生活。結果一等就是十幾年,去年下半年,雙雙離世,二姨去的時候還有二姨夫在身邊,而二姨夫去世,還是保姆第二天上門發現才通知單位,單位工會安排送到殯儀館,兒子們都過了兩天才到。和劇中情形稍有相似,葬禮之後沒幾天,就聽說二兒子在本地買了新房子,因為他兒子如今在武漢上大學,有可能留在武漢,他們離退休也不遠了,想離兒子近些。

不想評價別的,就兩個老人而言,也是典型的中國式養老觀念!如果早改變觀念,在明明自己有經濟能力的情況下,買套電梯房裝修好,自己吃好喝好,用姨夫自己的話說,"我是長壽的,起碼活出90歲"。他們去世前兩年的生活,用熟悉他們朋友的話來說就是造孽(方言,用普通話解釋就是好可憐)!

《安家》中國式父母何以安享晚年?幸與不幸,與孝無關

而和二姨夫妻同單位的劉姓夫妻,一兒一女,均在本地。老兩口因著觀念的不同,在70歲時,把兒女召到家,開了家庭會議,當面提前立下遺囑:名下房子一套,因兒子條件差於女兒,房子歸兒子所有,由兒子立下字據按一半面積折算價格,分十年期付給女兒。夫妻存款現金等物,兩老過世後,兒女平分。於兒於女不偏不倚,老兩口搬去早就考察好的養老院,自己有退休工資,也不用子女贍養,原話是"我們自己有條件,現在人壓力大,老人自覺不增加你們的負擔,有孝心,常來看看就足夠了"。不給兒女添負擔,反為他們解壓,是人都滿懷感恩之心,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更是錦上添花。老兩口住在養老院,有專人護理,有同齡人相伴,讀書品茶,跳舞唱歌,打牌聊天,如今八十有餘,依然精神矍鑠!

當今別說老年人,甚或很多中年人都有"沒有辦法的才去住養老院"這樣的想法,可現如今真不是的了,要住好的養老院,必須有錢,必須提前預定,否則你還沒資格住。

對於養兒育女,閨蜜19年8月去看望在西安讀大學的女兒後發出感慨:

《安家》中國式父母何以安享晚年?幸與不幸,與孝無關

如今養兒並不為了防老,只因深愛,父母生育養育,各盡本份,不要去想得到,也就釋然了。不要依附於任何人,在自己有能力時提前安排自己的未來,也不要試圖去考證人性,人性經不起考驗!子女能力不好的,自己都活得焦頭爛額,壓力山大,還指望他怎麼來安排你?古語有云:久病床前無孝子。

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安排好自己的未來,是對自己的善待,也是對子女的關愛。子女孝順,你錦上添花,更開懷;子女不孝,可能讓你心情不好,於生活卻毫無影響。

做為獨立個體的人,保持健康、調整心態,跟隨社會發展改變觀念,積蓄金錢,提前規劃,做好保障,才是現代社會最穩妥的養老方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