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第一的“禮遇”,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人:教子有方的孟母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這是儒家代表之一,被後人尊稱儒家亞聖的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

人民第一的“禮遇”,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人:教子有方的孟母

孟子的仁政學說


人民第一的“禮遇”,孟母功不可沒。教子有方,“良藥”治心,孟子的思想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中頗有建樹。孟子自小天資聰慧,然縱觀他的一生,跟孟母對其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式的教化密不可分。

一、孟母三遷,與“書房”擇鄰而居

朝代劉向著書: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人民第一的“禮遇”,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人:教子有方的孟母

孟子兒時與其母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他姓孟名軻,孟軻小時候非常調皮好動,不刻苦學習。他的母親為了教育好他,花費了很大的功夫。

最開始孟軻喜歡跟左鄰右舍的孩子一起玩,爬樹抓鳥,下河摸魚。孟母就搬到了一個沒有貪玩孩子的地方。

人民第一的“禮遇”,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人:教子有方的孟母

孟母帶著孟子第一次搬家


一天,孟母到河邊洗衣服,回家後沒看到孟軻,當她找到鄰居院子的時候,孟軻正學著鐵匠“叮叮噹噹”打鐵呢。

孟母一想,覺得這裡環境不好,搬了家,這次她搬到了一塊荒郊野片墳地。當清明節來臨的時候,墳地熱鬧了起來。孟軻又跑了出去,他看到別人上墳非常有趣,於是也模仿了起來。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了回去。

於是孟母就第三次搬家了,這次家隔壁是一所學堂。一個白鬍子的老師教著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的領著學生讀書,孟軻也搖頭晃腦的學著唸了起來。孟母高興壞了,覺得這才是他們應該住的地方。

人民第一的“禮遇”,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人:教子有方的孟母

孟母帶著孟子第三次搬家


孟母三遷為孟子的成長可謂操碎了心,終擇善鄰而宜居,甘做孟子人生始處的墊腳石。

二、斷機教子,頑劣少年安心讀書

母子倆從此安心住了下來。孟母花費了兩塊肉乾做學費,將孟軻送去上學了。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很傷心。等孟軻回來之後,孟母問他:“你最近書讀的怎麼樣?”

孟軻說:“還不錯。”

孟母一聽,氣急了,罵道:“你這個不成器的東西,逃學還撒謊騙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織布可知是是為了生活。”

她說著就揪著孟軻的耳朵來到了織布機房,拿起一把鋒利的剪刀,“譁”的一聲把織布機上織好的布全剪了。孟軻嚇壞了,不明白母親為什麼這樣做。

孟母把剪刀一扔,嚴厲的說道:“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一樣,織不了布,就沒有衣服穿;你不好好學習,就永遠成不了才。”

人民第一的“禮遇”,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人:教子有方的孟母

孟母“斷機杼”


這一次,孟軻內心受到了震動,他認真思考了很久,終於專心刻苦的讀起書來。

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更是獲得了儒家亞聖的名號。

孟母“斷機杼”一舉突破育兒的衝突,助力孟子喚醒自己的初心。

三、孟子遠遊,別小愛終成“大家”

孟子曾想去宋國,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

光陰荏苒,悠忽三十年歲月過去了,孟母已經年老。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長吁短嘆,悶悶不樂。孟母問明原因,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三言兩語就把孟子心中的積慮一掃而空,於是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可惜就在兒子揚眉吐氣的時候,孟母卻一瞑不視,在歸葬故鄉馬鞍山時,過去的鄉鄰爭相在路旁祭奠,極盡哀思。

孟母教悔孟子暫別小愛終成“大家”聲望,足可告慰孟母在天之靈。

人民第一的“禮遇”,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人:教子有方的孟母

獲得儒家亞聖的孟子


結語:

孟子的成長和他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孟母言傳身教和循循誘善的教導。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子女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是他年幼時的這番經歷。“昔孟母,擇鄰處”,可見,一個人的良好成長離不開周邊環境的影響;“子不學,斷機杼”,人若要有所作為,同樣離不開刻苦潛心學問的鑽研;孟母年老時的堅守本份,釋懷了孟子侍奉老母的後顧之憂。

人民第一的“禮遇”,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人:教子有方的孟母

孟子


日本的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有幾個鮮明的觀點:管教是想贏了孩子,而只有贏得孩子才是真正的幸福;自立是孩子走向自我幸福的起點;父母有不管教的勇氣才能賦予孩子去直麵人生諸多的課題。

在孩子生命的始處,父母的選擇是他一生的起點;合適的土壤能給予他一生的滋養;父母這塊墊腳石是任何外在有其無可替代的成長基石。願我們都能給予孩子能一生幸福的養分,一顆做自己和感恩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