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徹底擺脫校園欺凌,最好用這個方法

怎樣在不截斷的情況下,讓一根竹竿變短?

答案是,拿來一根更長的竹竿。

那怎麼做才能徹底擺脫校園欺凌呢?讓我們一起從3個方面來探討。

想徹底擺脫校園欺凌,最好用這個方法

1、

當別人欺負我們的時候,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通常的做法有以下4種:

①告訴老師。

老師肯定會批評那些欺負你的人,但是老師不能讓他們消失。老師離開之後,他們又會再次欺負我們。

②告訴家長。

同樣的道理,家長教訓過那些人之後,他們還會找機會再欺負我們。

③誰也不告訴,自己慢慢熬,長大了就沒事了。

也許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麼好。喜歡欺凌別人的人,到底都有,學校有社會上也有。我們躲不掉。

④報警。

警察不能隨意抓人去坐牢。欺凌事件的噁心之處在於,不一定某一次就夠量刑,但一次次欺凌疊加在一個人身上會使他崩潰……

可見以上4個方法都可以用,也都有效果,但是都治標不治本。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生活得開心快樂,永遠不要遭遇欺凌事件。可是,我們也要面對現實,欺凌這個事古今中外都有,不是任何地方、任何時代的特產,也會一直存在下去。

欺凌事件就像空氣裡的細菌,是不可能被殺滅乾淨的。我們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杜絕這類事件發生,而是要思考如何不讓自己成為受害者。也許當我們都強大起來了,欺凌事件才能徹底覆滅。

想徹底擺脫校園欺凌,最好用這個方法

2、

當欺凌事件發生時,家長一般會教孩子怎麼做?

我寫過好幾個關於校園欺凌的微頭條,閱讀量有一百多萬,留言數千條。網友們的意見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3種:

①學校全責,開除老師和校長;

如果欺凌在校園內發生,學校當然有責任,但是開除老師和校長就能解決問題嗎?

2019年11月6日凌晨2時,廣東省高州市某學校初三學生黃某被同學在學校宿舍內毆打2小時之久。

凌晨2點,在宿舍關起門來打人,老師和校長在家能算到嗎?好吧,就算老師和校長沒安排人在宿舍門口站崗有失誤,把他們都開除掉。然後呢?欺凌者還在那裡,不論換誰來做校長,欺凌者都敢於欺凌他人。因為,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②打回去;

有家長說:“我兒子3歲起我就告訴他,有人打你,你必須雙倍奉還!”此處應該有掌聲,真的很厲害,以暴制暴一般來說都是最立竿見影的方法。

可是,家長朋友們,你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了這樣的思想,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他內心深處,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暴力。這是你想看到的結果嗎?

③家長幫孩子打人。

家長愛子心切,孩子被欺負,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幫孩子把對方打一頓。說實話,我自己也是這樣想的。但是我會剋制,會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去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

父母幫孩子“報仇”如同老師的說教一樣治標不治本。如果打得輕,根本起不到作用;如果打得重,可能會把自己弄進監獄。

你身陷監牢的那些日子裡,別人反而可以肆意欺凌你的孩子。

所以,以上3種方法還是不夠好,要麼治標不治本,要麼就是違法犯罪。

想徹底擺脫校園欺凌,最好用這個方法

3、

怎樣做才能徹底擺脫欺凌?想徹底擺脫校園欺凌,最好用這個方法:提升自己,獲得好的環境。

有一部經典影片叫做《阿甘正傳》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

阿甘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腿腳也出了點問題,走起路來很奇怪,沒少被別人嘲笑、欺負。然而他的媽媽卻始終堅信兒子傻人有傻福。在好友珍妮和媽媽的愛護下,阿甘不管別人的嘲笑,努力練習走路、跑步,最終練就了一雙“飛毛腿”,憑著飛毛腿開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成為橄欖球巨星、越戰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億萬富翁……

如果阿甘不努力提升自己,我們來設想一下,他的生活會是怎樣的?一個寡母帶著一個智障的兒子,被嘲笑、辱罵、歧視、推搡、毆打……他們拼命哭喊、反擊,但永遠不是別人的對手。母子二人最後能做的可能只剩下抱頭痛哭……

想徹底地擺脫欺凌,就必須提升自己,把自己從滋長欺凌的土壤裡拔出來,去往更好的地方。

我所在的高中是一所有上百年曆史的重點高中,我們學校基本上沒有欺凌事件發生,但僅僅一街之隔的職高就欺凌事件頻發。

如果環境不重要,孟母為什麼要三遷呢?所以,當孩子遭遇校園欺凌時,家長最要做的是一件事:讓孩子努力提升自己,到更好的環境中去發展,這樣做才能治標又治本。

想徹底擺脫校園欺凌,最好用這個方法

結束語:

狗咬狗一口,狗會咬回去;狗咬人一口,人不會咬回去。不是因為狗比人強大,而是因為人比狗層次高。而且,狗咬人的事件並不常發生,但狗咬狗的事情卻時時刻刻在上演。就是因為人和狗在不同的環境裡,少有交集,但是狗和狗生活在同一環境中,所以經常撕咬。

在好的環境中,固然不是絕對沒有欺凌事件,但總歸少很多。而且強大起來的我們,一般根本不會淪為被欺凌的對象。

努力提升自己,到更好的環境中去發展,結識優秀的朋友,擺脫那種混亂的環境,這是我們自己能做的最好的反擊。至於其它更多的事情,就只能交給警察和法律了。


我是小七,為你講述教育故事。關注我吧,一起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