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说故里之平陆油泼面

文 | 胡春良

在孟子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这样的记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被称为“圣人”的傅说故里在哪里呢?在山西的南大门,古称虞国与虢国之地的平陆。平陆县地处秦、晋、豫交界处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运城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东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与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为邻,西与芮城县为邻。唐天宝元年(742)“太守李齐物开三门,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陆’篆字,因改(河北县)为平陆县”。从此绵延至今。

傅说,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是比孔子更早的“圣人”,生卒不详,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傅说无疑是平陆大地人文骄傲,同样油泼面也是平陆的靓丽名片。闲来无事,随便侃一侃这道有名的风味名吃。

傅说故里之平陆油泼面

油泼面是山西、陕西很有特色的一种主食,又叫拉面、拽面、抻面、桢条面、香棍面等,据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然陕西的油泼面名号是很响的,在某些方面盖过山西平陆油泼面。陕西油泼面最早在西安案板街,炭市街一带经营,后来在西安很普遍了。但是平陆油泼面也是风味独具,深受喜爱。

油泼面的历史非常久远,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秦汉时代称之为“汤饼”,属于“煮饼”类中的一种;隋唐时代叫“长命面”,意为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时代又改称为“水滑面”。据元代韩奕所著《易牙遗意》记载:“水滑面: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剂。一斤作十数块。放在水中,候其面性发得十分满足,逐块抽拽,下汤煮熟。抽拽得阔薄乃好。”清代朝廷大臣薛宝辰在其著作《素食说略》中记载更为详细:“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复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书中还指出:“作法以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关于桢条面的形状,书中说道:“其薄等于韭菜,其细比于挂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其余如面片、面旗之类”。同样一块面,能址抻成多种不同的形状,可见技术的精湛非同一般。

油泼面是一种很普通的面食,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宽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先配上葱花、肉丝、花椒粉、盐等配料,再撒上一层厚厚的辣椒面,用烧的滚烫的菜油浇在调料上,顿时热油沸腾,将花椒面、辣椒面烫熟而满碗红光,随后调入适量酱油、香醋即可。泼油是关键工序。其中油泼的辣椒面很有讲究,购买和食用辣椒面切记察“颜”观“色”。选购辣椒面时要注意辨别,正常辣椒面呈红色或红黄色,是油润而均匀的粉末,不含杂质,无结块,还具有辣椒固有的辣香味,闻之刺鼻打喷嚏,如发现色泽非常鲜红、口感辛辣味不强烈的辣椒面肯定不正常。

傅说故里之平陆油泼面

平陆油泼面的具体制作:

主料:手擀面

配料:食用油、辣椒面、香葱、盐、食用碱、味精、鸡精、生抽、醋、小青菜

做法:在凉水里放入少量盐和食用碱(比例2:1),将面和成较硬的面团,静置一个小时以上,中间要揉面数次,保证面团均匀光滑。将面擀好,切成指头粗的面条。

起油锅,将油烧热待用。

将面下入锅内,开后加入凉水,再开后加入洗净的小青菜至开即可,将面盛入碗内,加入盐、味精、鸡精,再放上葱花,在葱花上撒上辣椒面。(味精、鸡精一定要在葱花下面,直接被热油烫会是味精被破坏)

将热油浇到辣椒面上,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生抽和醋拌匀就好啦。记住油一定要多些,否则就不是油泼面的感觉了。

平陆油泼面,香辣绵长,回味无穷。在“沟三千”的古老土地上,在筷子的搅动之间,在大碗的丰盈之间,在芸芸的唇齿之间,沧桑而鲜活,平凡而幸福。

傅说故里之平陆油泼面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