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是世界诗歌史上的怪胎另类么?


我的感觉是有点那个,这只是一种感觉,并不能从专业技术考量。你要知道有了这种感觉,多少是有点问题的,尽管外国诗词也讲究。我不能大而全,从宏观角度来说,只从我自己,怎样来理解格律,这类问题。

我写诗几乎没有考虑过这类问题,哪怕是五绝七绝。不是不遵守规则,也不是本人不知平仄格律,更不是,一个不讲推敲的人。格律的确害意,这是一个大问题,古人讲究,他们学几门课呢?我会花多少时间,来玩这个东东呢?耗时过多,又不能直叙本意,有这个必要写吗。意境格律能够统一更好,那么就留给专家学者吧!可我看到的情形,不如意呀!因此,我的总结,大内高手,也不能两全,所以不能称为诗人。

理论来,理论去,诗词还是在于实践,我知道有真正的诗人,面对这个时代,他们又有几个会说出真正的感受,诗人是敏感雨敏锐的,不说远了,就说朦胧诗,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出现的呢?既便如此,他们也得带着口罩吧!

再回到本题,格律这个家伙,迟早会改进或改变,但我本人,并不主张,大张旗鼓的除害,既然有年头了,就让它自然的老去,只到理论界,操起利刃,年青人,自然的离它越来越远。格律本应死,只是我们还得画饼,做一些老祖宗的,或自欺欺人的事。


用户晓月915089906200


问题:格律诗是世界诗歌史上的怪胎另类么?


前言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使用了”怪胎另类“这个词,可见对于格律深恶痛绝了。但是诗歌总是有些规则的,不过有的繁琐些,有些简单些。

首先,格律并不是太复杂,一个初中生认真听的话,估计几分钟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如果了解欧洲古诗规则的话,就不会自以为只有咱们祖先喜欢”带着镣铐的跳舞“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国内的诗坛有过以闻一多为首的格律派与非格律派之争,这个争端不是指的旧体诗,而是指现代诗。

很多人当时接触到西方诗并且学习写现代诗,其实就是把外国诗翻译成汉语的白话诗,或者用白话文丝毫不讲任何规则地"写诗",因此受到闻一多等人的批判。

一、西方的十四行诗

其实西方的十四行诗(商籁体)比起我们的格律诗来说,一点都不简单。

大家都知道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俄罗斯的诗人普希金 ,他们都是擅长十四行诗的高手,十四行诗也翻译为商籁体,这一类诗体就是西方的格律诗。 从诗的结构而言,有4+4+3+3、有8+6、有4+4+6等。 押韵就更复杂,和我们中国传统的押韵方式有很大区别:

交韵。又叫"交叉韵"、"换行韵"-- 一三行押,二四行押(ABAB);

抱韵,又叫"首尾韵"、"环抱韵"-- 一四行押,二三行押(ABBA);

随韵,又叫"连续韵"--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

叠韵,又叫"重叠韵"--两行押韵(AA)。

中国的文人如果用汉语写这种诗体 ,估计这是最难的新诗了。现在会写十四行诗的汉语诗人不多了。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Shakespeare Sonnet 12

When I do count the clock that tells the time,And see the brave day sunk in hideous night;When I behold the violet past prime,And sable curls all silver'd o'er with white:When lofty trees I see barren of leaves,Which erst from heat did canopy the herd,And summer's green, all girded up in sheaves,Born on the bier with white and bristly beard;Then of thy beauty do I question make,That thou among the wastes of time must go,Since sweets and beauties do themselves forsake,And die as fast as they see others grow;And nothing 'gainst Time's scythe can make defenceSave breed, to brave him when he takes thee hence.
中文翻译的这首诗:
当我数着壁上报时的自鸣钟,见明媚的白昼坠入狰狞的夜,当我凝望着紫罗兰老了春容,青丝的卷发遍洒着皑皑白雪;当我看见参天的树枝叶尽脱,它不久前曾荫蔽喘息的牛羊;夏天的青翠一束一束地就缚,带着坚挺的白须被舁上殓床;于是我不禁为你的朱颜焦虑:终有天你要加入时光的废堆,既然美和芳菲都把自己抛弃,眼看着别人生长自己却枯萎;没什么抵挡得住时光的毒手 ,除了生育,当他来要把你拘走。

我们翻译这些十四行诗的时候,没有办法依照十四行诗的规则,就如同把我们的古诗词翻译成外文一样,也不可能依照旧体诗的规则。

用中文阅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用英文阅读杜甫的格律诗一样,说读者还能体会诗歌中的美好恐怕是吹牛了。

最多明白诗人写的是什么意思而已,其韵律之美和意蕴之美是无法体现出来的。

二、冯至的《十四行诗》

我们可以看一下冯至的 十四行诗 。这首诗按照4+4+3+3分成了三段, 这首诗第一、二段的押韵是“抱韵”:ABBA(例如第一段:落、 埃、 代、棵)。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卞之琳的十四行诗

再看一首卞之琳的《望》,这首诗依照8+6分成了两段。第一段押韵是A##AADDA,第二段AABCCB

小时候我总爱看夏日的晴空,

把它当作是一幅自然的地点:

蓝的一片是大洋,白云一朵朵

大的是洲,小的是岛屿在海中;

大陆上颜色深的是山岭山丛,

许多孔隙裂缝是冷落的江湖,

还有港湾像是望风帆的归途,

等它们报告发现新土的成功。

如今,正像是老话的苍海桑田,

满怀的花草换得了一把荒烟,

就是此刻我也得像一只迷羊

辗转在灰沙里,幸亏还有蔚蓝,

还有仿佛的云峰浮在缥渺间,

倒可以抬头望望这一个仙乡。

四、闻一多新格律派:三美

闻一多先生在1926年5月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感。

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其实比起十四行诗简单多了,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很多的现代诗,连三美都没有做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闻一多《死水》

结束语

如果了解西方的古诗,就知道把咱们传统诗词中的格律诗当作”怪胎另类“是一种深深的误解。

无论中西,前辈诗人们都对于自己民族的诗歌进行了不懈的探讨研究,这些不是糟粕,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格律诗确实是世上仅有的一种诗体,但绝不是怪胎,只能叫奇葩。汉语的声调是地球人仅有的,外语有重音,有升降调,但与汉语的四声截然不同。在四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格律诗也就绝无仅有了。

欧洲的十四行诗,也讲究格律,但要求不一样,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英国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特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俄罗斯普希金创立的“奥涅金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十四个诗行,每一诗行中包含四个轻重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十四个诗行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

​日本的俳句是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

汉诗的格律化有一个发展过程。​南齐永明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

到了唐朝​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 王勃、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可以看出他的律诗是首联、颈联对仗的,和盛唐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不同。

​盛唐李杜为代表的诗人集团把格律诗完善了。格律诗的创建为诗歌提供了最完美的表达形式,使之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押韵的和谐、平仄的抑扬、对仗的工巧、节后的完整是格律诗的四大基本要素。

一、押韵,古、新体诗里都是押韵的,唐以前的诗,是以当时口语为标准押韵的。先秦的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大都如此,无所谓韵书。唐以后,写诗才是以韵书为准的。从《唐韵》到《集韵》《广韵》,后来诗以《平水韵》,词以《词林正韵》,曲以《中原原韵》为准,直到如今写格律诗还是这样押韵的。律诗只能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二、平仄,平仄是格律诗的关键难点,一般以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当时周顒创四声理论,南朝梁武帝问:“何谓四声?”周曰:“天子圣哲”是也,这四字便说明其中包含了“平、上、去、入四声”。平仄和押韵一起构成了格律诗声调韵律的音乐美,在一句诗中平仄交替,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三,对仗,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

四,结构,结构”,也就是章法。就是要有“起、承、转、合”。这体现的是基本的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诗的开端就是“起”,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承”,事物发展的本身就是变化,艺术性的提炼,那就是“转”,到了尾声,也就是“合”。《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真是讲到了诗的真谛。

格律诗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少人真正掌握了。但是我国近现代的大人物,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甚至军事家都懂得一些,甚至有精通者。毛泽东就是典型代表。诗词创作应该革新,要让古典诗词宾得易懂易学,吸收更多的人,尤其是中青年参加,这样,诗词的继承、发展、创新才会有广阔的前景。我们希望格律诗有朝一日再放异彩。


桃之夭夭老牛


有的人好像就对格律诗非常抵触似得,这种思想是怎么来的呢?李白倒是擅长乐府、歌行、古体诗,但是李白的绝句也很多,五律也不少,杜甫古、近体都很拿手,有些网友认为杜甫只擅长格律诗,其实杜甫的古体诗同样技艺高超,唐代古体诗也只有李杜堪称大家,其他诗人最多算名家。但杜甫把格律诗的题材内容、意趣格旨、形式法则都写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所以盛唐以后,你会发现所有耳熟能详的诗篇好像大部分都是格律诗,当然也间或有一些古体,但都无法企及李杜的高度。所以综上所述,中小学、大学里的教材你会发现大都都是格律诗。


忧郁的风35


千万不要这样说,这是走另一个极端,我们既不赞成那些认为不懂格律就不能作诗的观点,也不赞成写格律诗就是另类,格律诗是自唐之始诗歌的一种高级形式,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中国诗的顶峰,今天我们依然津津乐道“唐诗宋词元曲”,今天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会背几首唐诗,这些唐诗大都是讲究格律的,之所以讲究格律,是因为这样更容易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印象深刻,并非“怪胎”!

今天,我们常常这样说: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歌时代,应该有一个非常宽容的环境,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让等多的人爱上诗,而且能做出好诗,不能曲高和寡,即使有雅和俗之分,也是雅俗共赏,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丰富多彩,这才是诗歌真正的春天!


文可之


格律诗不能说怪胎,格律诗韵味十足怎是怪胎呢?格律的定义进行分类,而是参照古人的习惯进行分类,我们称之为循古。这在中国古代是很平常的事,每个作者不同,百花齐的,词语接近不足为奇。这里需要指出比较有趣的一点冷知识可以加深大家的理解。格律之精准无以伦比,但是到了写的很多诗都破格出律,根本不是律诗,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人敢怀疑他,人们都习惯把他的诗归于格律诗。


金真花


题主用如此恶意的词语暗示和诱导人们狂喷格律诗,让人觉得很无语。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0111709825225589"} --}

开心墙头草


格律诗不是怪胎,但也不能作为现代诗歌的发展主流。

格律诗在中国延绵千年,相当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绘画艺术,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格律诗诗人,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最伟大的传统古典主义诗歌艺术。\r

格律诗讲究格律,句式,押歆,甚少突破、创新内容,体现的是受约束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存在一定缺陷的。\r

现代社会,艺术百花齐放,人们己不再满足于单一艺术表现方式,古典主义诗歌,只是现代诗歌的基础,现在早已涌现一批突破传统艺术,勇于创新的诗人,均突破了古典主义艺术的传统表达方法,对现代诗歌的约朿和桎梏,在二十世纪初期,甚至出现了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诗歌表现方式,整个西方诗歌界体现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r

而格律诗己成为一种历史,只适合人们在戏剧、书本中欣赏吟诵,不再有现代诗人去重新创作,因为离开特定历史时期,格律诗己不再有土壤去繁衍、生息。\r

格律诗诗歌,己渡过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可以作为现代人业余吟诵,欣赏的一种文艺生活方式,但不能作为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流。\r





雪中弦


【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

格律诗怎么会是世界诗歌史上的怪胎另类?!格律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只有中国人才配有这种高贵优美的诗歌体系;只有使用汉字才能作格律诗。前辈先贤己有定论,闻一多先生的一首七绝最具代表性。

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鴂舌总猜疑。

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

一一【民国】闻一多《作旧诗》

(注)九夷:《后汉书》“夷有九种”。此处泛指外国。鴂(音决)舌:绕舌之意,此处指:新诗带西洋味,读来无韵味很不顺囗,作者对新诗表示怀疑,持否定态度。

依郭人家竹樹圍,驕陽卓午盡關靡。

稻花香破山塘水,翠羽時來拍浪飛。

一一聞一多《北郭即景》

闻一多(1899一1946),現代著名诗人,湖北浠水人。一九一二年开始写旧诗,五四前后才写新诗。著有《闻一多诗文集》

附本人拙一首,望指正。

石薹藏小蟲,仰首見歸鴻。

竹影佳人過,江聲墨客蹤。

風隨殘葉去,雲與淡霜同。

最盼窗飛雪,更憐秋色濃。

一一丁酉立冬(閬水漁民白溪釣)





白溪釣客


格律诗是中华文化园里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化的一件瑰宝,相比于其它文体,格律诗有其独特的风韵,具有独特的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能与中国的格律诗相媲美!

说格律诗是世事诗歌史上的怪胎另类的人,要么就是没文化,要么就是别有用心。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么糟蹋,我觉得这种人连做中国人的资格都没有。

格律诗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是中国人,就没有理由对格律诗进行侮辱、贬低、践踏、摧残!

格律诗只是一种诗歌形式,它有自己的条条框框,有创作难点,这也正是它的魅力和乐趣所在,也正是它的规整和高雅之处。它流传了上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

不喜欢它的人,离它远点就是了,去喜欢格律诗以外的诗歌是你的自由,让喜欢格律诗的人去喜欢、研究、创作,互不干涉,何乐而不为呢?何必恶语相向,把格律诗说得那样不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