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看電影

七八十年代,農村裡看的最多的是露天電影。公社裡的電影隊到各個大隊輪番播映。什麼《紅樓夢》,《大鬧天宮》,《劈山救母》,《追魚》,《永不消失的電波》,《地道戰》等我們都看了好幾遍。

下午3-4點,公社電影隊的樊小方到三大隊小學,在老師辦公室支起一個倒帶機,把電影膠片按播放順序放好,然後在操場上支起銀幕。等待天黑,就開始播映。觀眾都是大隊的村民,小孩子居多,各自帶著小板凳來看電影。偷懶的就空著手,在地上墊張紙,席地而坐。

大家看電影都聚精會神的,直到中間換片的時候,才去邊上的菜地裡小便解手。有時,換片會出小故障,我們稱之為“拆蠟燭”。電影機的兩個圓盤吱吱地轉,精彩的電影情節牽動著大家的心。

春節裡,有時也去鎮上的電影院看電影。不過小孩子很少買票。有時,趁著大家一窩蜂進門檢票,就隨著人流擠進去。有時候,藉著細小的身體,從籬笆縫裡鑽進去,從電影院的廁所進門看電影,還有就是拿著半張和本場顏色相同的,但已經檢過的電影票,騙過檢票員而進去看電影。

電影院裡的木頭板凳,隨著觀眾的進入啪嗒作響,電影一開始,就全場靜悄悄。電影院裡還時常有人拿個手電筒在查票。銀幕上播放抓特務的故事,銀幕下演著抓逃票者的真事。看到有人在查票,我們幾個逃票的小孩就迂迴作戰,繞開手電筒,躲到銀幕後面,倒是因為這個躲藏,看到銀幕後的圖像都是左右反的,銀幕上的子也是反的。劇終時刻,觀眾散席,又聽啪嗒啪嗒的座椅聲。有的急忙去廁所撒尿,有的就從前門後門散場離開。電影院裡看過的電影也不少,《黃英姑》,《東進序曲》,《閃閃紅星》,《自古英雄出少年》,《少林寺》,《南北少林》,《牧馬人》等,還有外國電影《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等。

考上高中後,去了縣城,也去沙洲影劇院看了一場電影《超人》,記得坐在第一排,仰著脖子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