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有什么关系?

IDC董宝元


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工业上也有IT技术,包括传感器、执行器、监控与数据获取系统SCADA、制造执行系统ME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工业上OT技术包括材料、机器、方法、测量、维护、管理、模型,这两者需要结合,否则工业互联网还是“两张皮”。


人工智能AI与工业互联网IIoT、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信息物理系统的集成将使工业以灵活、高效和节能的方式运作。工业人工智能中需要融合数据技术(DT)、分析技术(AT)、平台技术(PT)和运营技术(OT)等技术。


工业领域主要以企业私有数据库为主,规模有限,要实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就必须要在制造业领域加强数据获取与整合,企业必须切实做到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调查显示,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渗透明显较慢。


根据中国信通院2018年9月发布的报告,在各类垂直行业中,人工智能渗透较高的领域包括医疗健康、金融、商业、教育和安防等。其中,医疗健康领域占比居前,达22%;金融和智能商业领域占比分别为14%和11%。但在制造业和工业领域,却面临着融合不足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工业落地之所以缓慢,一方面因为相比于数据算法的迭代,硬件升级创新相对周期较长,从而导致滞后。另一方面,工业中应用人工智能要格外小心,因为工业中使用的人工智能与消费领域的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


工业人工智能是一门严谨的系统科学,它专注于开发、验证和部署各种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以实现具备可持续性能的工业应用。因此人工智能应用于工业,必须根据制造业的具体场景进行定制,简单照搬模板化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并不可行。


安防智库


工业互联网这个题目很大,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不同的人理解也不一样。

这里说一下工业互联网的一个应用模型:柔性供应链,以及柔性供应链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柔性供应链

柔性供应链,实际上是对现有固化供应链的一种升级。

现有的工业工业链,是通过固化的模式运行的:

  1. 预计销售规模
  2. 预计生产规模
  3. 订购原材料
  4. 安排生产计划
  5. 生产
  6. 出库交付

虽然计划也会随着实际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但调整的频率和深度,都是非常有限的。

这有两方面原因:

1、对市场的预测不准确,预测周期过长

2、生产的预测不准确,生产周期过长


那么柔性供应链,就要优化这两个问题。



在市场预测方面,传统是通过人工报表形式来进行的。传递效率慢、预测精度低、数据维度少。

人工智能

这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市场预测进行优化。

现有的方式是建立大数据仓库。将所有可以搜集到的,可能影响市场需求的数据因子,全部考虑在内。

然后设计预测模型和不断拟合优化。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处理远超人工的数据集合和关系。理论上可以更加精准的产生市场预测模型数据。


当预测模型数据产生,并且验证有效后,就可以引导后期的生产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同理,生产的预测和生产工序本身,也可以建立数据模型。结合不同生产地区、生产节点、生产损耗等数据,帮助人们设计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模型,并且应用在实际的生产场景中。


智汇元


一、智能化的使命

工业化的使命:让生产与运输成本变得可控,持续下降。

智能化的使命:让渠道成本变得可控,持续下降。

二、工业化面前的黑龙,渠道成本失控

三、两个世界,两个渠道

传统渠道:生产者提供基础设施。

智能化渠道:消费者与用户提供基础设施,智能手机、电脑是零成本的基础设施。

三、群体开放式创新由消费者驱动

消费者通过休闲时间完成集结,把自己的智能手机变成整个社会的、公共的、股权共享的基础设施,

渠道的源头成本会清零,衍生成本会不断下降,变得可控。

四、消费者控股智能软件和机器的三部曲

1、新渠道;2、新智能运输与出行体系;3、智能化生产体系。

在消费者主导的新渠道之上,

汇聚的消费款(100%)=投资款=智能机器的所有权+智能机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股权(100%)+提货权(100%)。

传统市场,消费者消费只获得产品与服务,因此,我们可以把增量部分先分掉,变为建设新渠道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