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爽:非常疫情 非常應對

丁爽系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丁爽:非常疫情 非常應對


概要:上週五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筆者認為,在新冠疫情導致全球衰退的背景下,推出強有力宏觀政策的急迫性正在上升,非常的疫情要通過非常的舉措來應對。政策的基調應改為擴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發出明確的信號。應將廣義預算赤字率從去年實行執行的5.6%提高到7.5%或更高的水平,以應對稅收收入的顯著下滑,增加對企業和家庭的轉移支付,並促進基建投資。同時應實行階段性(而非永久性)減稅降費,避免形成長期義務性支出,以便在克服疫情衝擊後可以迅速回歸常態,保障財政的可持續性。貨幣政策應重點防範財政擴張的擠出效應,滿足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適度降低其融資成本。即便有政策的強力支持,今年的GDP增長目標也不可脫離實際。挽回一季度的損失既不可行也不可取,建議將今後三個季度的增長目標設定在平均5%左右,以穩定就業。


----------


去年我國遭遇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年又經歷了百年一遇的新冠病毒疫情,可以說我們正處在一個非常時期。雖然中國採取果斷措施,迅速地控制住了疫情,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頭兩個月製造業和服務業都快速下滑,三月份復工復產有所進展,但一季度經濟收縮已經沒有懸念,市場預測大致落在一季度同比負增長5-10%的區間。同時3月初以來病毒肆虐全球,各國紛紛採用封鎖隔離措施,經濟活動停滯,金融市場大幅動盪,世界經濟正在步入衰退,短期經濟下行的程度很可能超過2008-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主要發達國家已經傾力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迅速將政策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平,同時重啟或追加量化寬鬆,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已經超出了全球金融危機時的速度。在快速支取貨幣政策空間的同時,各國陸續推出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幫助公司和家庭部門挺過難關。現在大致可以判斷,很多國家二季度的經濟表現會和中國一季度的情況類似,年化的環比負增長可能會超過30%。如果疫情在今後一兩個月內得到控制,在超常的政策支持下,這些國家的經濟可能會在下半年復甦。


面對非常的疫情及其造成的全球深度衰退,中國需要採取非常的舉措,在防止疫情出現反覆的前提下,從供需兩方面著手,推動生產和就業,促進消費和投資,防止經濟滑出合理區間。


增長目標5%左右合適,但應剔除一季度


由於兩會推遲,今年的增長目標和政策參數都還沒有宣佈。不管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預定了什麼目標,現在都應該根據出乎預料的疫情,對國內和全球的前景重新評估,實事求是地做出調整。


期待全年經濟增長5-6%左右已經不現實,即使要實現3-4%的增長也需要很強的刺激。主要原因是中國一季度負增長已成定局,二季度中國經濟的復甦可期,但一方面服務業的恢復很可能滯後於製造業,同時歐美經濟會大幅收縮,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在二季度V型反彈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上半年同比零增長(已經比較樂觀),下半年需要同比增長7-8%,全年才能保四。短期內將增長推高到這樣的速度,首先不一定可行,其次即使可行也不可取,過度刺激經濟可能會造成低效浪費和通貨膨脹。


今年的當務之急應該是穩定就業,防止短期的衝擊造成大規模的破產,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有一定速度的增長。今年頭兩個月的經濟下滑使得調查失業率從去年年底的5.2%增加到6.2%,現在需要幫助這些臨時失業的勞動力重新找到工作。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6.1%,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經濟每增長1%大約創造220萬就業。如果今年新增就業的目標維持在1100萬,那麼在今後一年(從二季度算起)保持5%左右的增長應該就可以大致實現就業目標。因此,鑑於第一季度負增長已經無可挽回,建議前瞻性地設定增長目標,將今後幾個季度的增長目標定為平均5%左右。


不是週期性下滑,不宜定位逆週期調節


2019年,財政方面大幅減稅和增加開支,財政赤字上升,貨幣政策方面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增長高於名義GDP增長大約3個百分點,政策支持部分對沖了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經濟在第四季度已經出現企穩的跡象,雖然難言週期性反彈,但當時已不是週期性下行,所以強化逆週期調節的說法並不恰當。


這次政策所要應對的是新冠病毒所造成的非週期性的經濟失速風險,持續的時間取決於疫情的控制情況和開發疫苗和解藥的速度。政策的目的應該是儘快恢復供給端,並以相對寬鬆的政策維護需求端,防止經濟停擺造成大規模破產和失業。在全球受疫情影響出現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在短期內出臺強有力的政策,維持經濟動能,控制損失,在疫情過後應迅速恢復常態政策,政策設計應做到收放自如。


明確實施擴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多年來我國一直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最近則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這樣的政策表述適用於各種場景,也就失去了指導意義。積極和穩健都是褒義詞,表達了一種態度,而不是政策鬆緊程度,想必任何時候都不會採用消極和急躁的政策。


上週五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表明,我們已經準備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推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適當提高赤字率,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從內容上看,這就是擴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建議政策的表述要傳遞明確的信號,這樣既有助於形成合意的市場預期,也讓國際社會知道中國正以適合自身的方式為緩解全球衰退發力。


非常年份財政赤字驟升不妨礙長期可持續性


現在市場上熱議的話題之一是中國今年的預算赤字會不會首次突破GDP的3%(去年官方宣佈的預算赤字是2.8%)。其實根據官方的具體預算收支數字和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中國近年來的廣義預算赤字都超過了3%,因此官方赤字是否超過3%的討論沒有實質意義。我們應該還原預算的真實態勢,計算赤字時應涵蓋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並且將地方政府的專項債以及今年將要發行的特別國債也算作赤字融資(向政府一般債券看齊)而不是收入。筆者的測算表明,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的執行收支差額(也就是財政赤字)為GDP的5.6%,比2018年高出1個百分點。

丁爽:非常疫情 非常應對


應該坦然接受經濟減速引起的財政收入的下滑。財政收入下滑造成財政赤字的上升,正好說明財政政策發揮了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換句話說,稅收的下降減輕了實體經濟的負擔,為穩增長做出貢獻。除此之外,還可以臨時性地減免疫情重創地區和企業的稅負,已經宣佈的社保減負1萬億元的措施也有助於企業的生存發展。


支出政策是促進內需的重要一環。一方面,失業保險等支出的增加也是財政政策自動穩定器的體現。同時可以採用消費券等方式向家庭提供轉移支付,改善民生並促進消費。另外 ,推動基建投資有助於增加就業,擴大內需。


建議今年的赤字率增加兩個百分點,從去年實際執行的5.6%提高到7.5%或更高些。這樣,赤字可以比去年增加大約2.2萬億元,其中地方專項債的發行額度可以從去年的2.15萬億元增加到今年的3萬億左右(增加赤字0.85萬億元),用來促進基建投資,其餘的1.3-1.4萬億元可以通過發行政府一般債券和專項國債並盤活存量資金籌集,用來彌補稅費的減少並提供消費補貼。赤字率增加兩個百分點,並保守地假設財政乘數為0.5,擴張的財政政策將能提升GDP增長1個百分點。


為了確保財政的長期可持續性,財政刺激應該避免永久性的減稅和形成長期義務性支出,以便經濟迴歸常態之後可以快速回調財政赤字。去年的減稅力度可觀,繼續降低稅率必然會侵蝕稅基,因此針對當前疫情采用階段性減稅降費比較合適。同時去年政府性基金項下的執行支出遠遠低於預算水平,地方專項債的收入沒有得到充分使用,基建投資似乎受到項目儲備不足的制約。筆者認為,不宜過度擴大地方專項債的發行額度。額度過高又不能足額使用是浪費了預算提供的空間,如果不計成本地用足額度,盲目上項目,造成在建項目的過快增長,又可能構成中長期的支出義務。


貨幣政策應重點防範財政擴張的擠出效應


人民銀行近期的表述說明,今年的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將會略高於名義GDP的增長,同時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引導貸款利率下行。筆者認為,相對於目前慣用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以適度寬鬆描述今年的貨幣政策態勢更加確切,也能更好的引導市場預期。


在目前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應該發揮輔助作用,通過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熨平政府債券發行可能造成的對流動性的擾動,防止無風險政府債券利率上行,同時滿足企業和家庭部門對流動性和信貸的需求,並適當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根據筆者測算,為了做到這些,人民銀行今年還需要進一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100個基點,調低中期借貸便利的利率,並儘早降低基準存款利率25個基點。


由於中國較早地控制了疫情,復工復產繼續推進,因此在政策支持方面更加註重實際效果,按照自己的節奏展開。另外,和一些發達經濟體不同,中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互相配合,而不是先消耗貨幣政策空間才能倒逼財政刺激出臺。因此,上述的財政貨幣政策組合不會使中國陷入負利率或量化寬鬆的境地,貨幣政策還保留了相當空間。在克服疫情衝擊之後,財政刺激可以迅速回調,人民銀行也可以繼續實行常規的貨幣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