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健康码”技术无法在欧美推广?

为何“健康码”技术无法在欧美推广?


为何“健康码”技术无法在欧美推广?


撰文 | 杭玉婷

制版 | 赵利

牛津大学的大数据研究中心针对疫情防控的研究显示(Bonsall, Parker, Fraser),接近半数(46%)的新冠传染发生在无症状时期,而目前大多数确诊是有症状的检测, 然后再对患者的行踪进行回溯。

然而,由于病毒极强的传染性,有症状之后进行被动追踪终将落后于病毒的传播速度,且医疗资源,包括检测及人力资源的分配问题,均无法满足被动追踪的要求,使得防疫工作始终落于病毒传播的下风。这些问题对于一些中低收入、医疗水平欠发达国家尤甚。

目前,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有限,最为有效的防疫手段就是加强检测并隔离。疫情的发展带动着防疫检测手段的开发升级,其中,

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软件应用更是襄助主力。二月中旬,中国在各地积极落实“健康码”技术,但这一技术迟迟未在欧美推广,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数字化科技发展略显蹒跚?还是伦理价值观的背景差异?

“健康码”应用技术的工作原理很简单:从用户角度来说,找到需要的健康码程序后,根据提示录入分享个人健康信息,之后系统会自动显示健康码结果。同时根据用户分享的位置信息,一旦有人发现被感染,手机会自动提醒最近在该患者接触范围内的人群,并根据距离等因素划分风险等级,建议存在感染风险的人自我隔离(如下图1)。

健康码按风险程度分为绿、黄、红三种,绿色风险最低,红色最高。“健康码”政策非强制,但从社区到工作场所及所有公共区域,都需要民众出示代表健康的绿色码才允许进出。

为何“健康码”技术无法在欧美推广?


图源:Quantifying dynamics of SARS-CoV-2 transmission suggests that epidemic control and avoidance is feasible through instantaneous digital contact tracing

牛津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的研究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追踪病毒有望建立“群体保护”。

该举措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已经存在大量患者或已形成社区传播的地区意义不大,且人流聚集的区域如学校、医院等无法按照设计路径进行防控,否则将会影响正常的工作运作。但总体来说,对防疫工作的主动性调整仍有积极意义。

“健康码“技术的早期协助开发者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的发言人表示,“我们不掌握任何健康码相关数据”,具体评测标准和信息均为政府管理。与此同时,牛津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的该项研究也指出, “健康码“政策在中国得以实施的关键取决于在于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以及政府的执行力。

因此,对于数据隐私敏感度高,信息使用,储存与分享有严格法律规定的欧美国家,通过手机平台信息分享的防疫举措实施起来自然困难重重。

为何“健康码”技术无法在欧美推广?


图源:纽约时报“中国推广健康码监控疫情和民众”报道

艾伦·图灵研究中心从事数据驱动下政府管理研究的伦理学家大卫·莱斯利(David Leslie)表示,由于数据的滥用,民众对数据缺乏公信力,但政府机关应审慎权衡,因为疫情当前,并不同于常规时期。

同时,根据Science杂志3月22日的报道,德国等欧洲国家政府可以强制科技公司分享用户信息,但该举措缺乏法律基础,要想实施该政策,需要配套的法律文件先出台,否则将会面临一系列法律纠纷。

另据纽约时报3月20日报道,英国牛津大数据研究所传染病动态和控制专家克里斯托夫·弗雷泽(Christophe Fraser) 的团队目前已设计出相关应用,表示该平台是基于公民的自愿参与,并且需要保证及时删除数据,确保数据使用的公开透明。牛津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迈克尔·帕克 (Michael Parker) 在《全球紧急医疗情况研究:伦理问题》报告中指出,医疗研究等工作开展应以帮助减少病痛、公平和平等尊重为原则,确保参与者得到应有的尊重。

生命、科学、伦理的复杂命题在疫情面前究竟应做如何阐释,答案尚显模糊,但相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每个人、每个群体的不断追问下,一定会有明确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Sustainable containment of COVID-19 using smartphones in China: Scientific and ethical underpinnings for implementation of similar approaches in other settings

https://github.com/BDI-pathogens/covid-19_instant_tracing/blob/master/Policy%20forum%20-%20COVID-19%20containment%20by%20herd%20protection.pdf

[2] Quantifying dynamics of SARS-CoV-2 transmission suggests that epidemic control and avoidance is feasible through instantaneous digital contact tracing

https://github.com/BDI-pathogens/covid-19_instant_tracing/blob/master/Manuscript%20-%20Modelling%20instantaneous%20digital%20contact%20tracing.pdf

[3] 民主国家版“健康码”?英国开发数据应用追踪病毒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00320/coronavirus-location-tracking/

[4] 中国推广健康码监控疫情和民众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00303/china-coronavirus-surveillance/

[5] Cellphone tracking could help stem the spread of coronavirus. Is privacy the price?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3/cellphone-tracking-could-help-stem-spread-coronavirus-privacy-price

[6] Research in global health emergencies

https://www.nuffieldbioethics.org/publications/research-in-global-health-emergenci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