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健康碼”技術無法在歐美推廣?

為何“健康碼”技術無法在歐美推廣?


為何“健康碼”技術無法在歐美推廣?


撰文 | 杭玉婷

製版 | 趙利

牛津大學的大數據研究中心針對疫情防控的研究顯示(Bonsall, Parker, Fraser),接近半數(46%)的新冠傳染髮生在無症狀時期,而目前大多數確診是有症狀的檢測, 然後再對患者的行蹤進行回溯。

然而,由於病毒極強的傳染性,有症狀之後進行被動追蹤終將落後於病毒的傳播速度,且醫療資源,包括檢測及人力資源的分配問題,均無法滿足被動追蹤的要求,使得防疫工作始終落於病毒傳播的下風。這些問題對於一些中低收入、醫療水平欠發達國家尤甚。

目前,人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有限,最為有效的防疫手段就是加強檢測並隔離。疫情的發展帶動著防疫檢測手段的開發升級,其中,

大數據驅動的智能軟件應用更是襄助主力。二月中旬,中國在各地積極落實“健康碼”技術,但這一技術遲遲未在歐美推廣,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數字化科技發展略顯蹣跚?還是倫理價值觀的背景差異?

“健康碼”應用技術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從用戶角度來說,找到需要的健康碼程序後,根據提示錄入分享個人健康信息,之後系統會自動顯示健康碼結果。同時根據用戶分享的位置信息,一旦有人發現被感染,手機會自動提醒最近在該患者接觸範圍內的人群,並根據距離等因素劃分風險等級,建議存在感染風險的人自我隔離(如下圖1)。

健康碼按風險程度分為綠、黃、紅三種,綠色風險最低,紅色最高。“健康碼”政策非強制,但從社區到工作場所及所有公共區域,都需要民眾出示代表健康的綠色碼才允許進出。

為何“健康碼”技術無法在歐美推廣?


圖源:Quantifying dynamics of SARS-CoV-2 transmission suggests that epidemic control and avoidance is feasible through instantaneous digital contact tracing

牛津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的研究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追蹤病毒有望建立“群體保護”。

該舉措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對於已經存在大量患者或已形成社區傳播的地區意義不大,且人流聚集的區域如學校、醫院等無法按照設計路徑進行防控,否則將會影響正常的工作運作。但總體來說,對防疫工作的主動性調整仍有積極意義。

“健康碼“技術的早期協助開發者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的發言人表示,“我們不掌握任何健康碼相關數據”,具體評測標準和信息均為政府管理。與此同時,牛津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的該項研究也指出, “健康碼“政策在中國得以實施的關鍵取決於在於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程度,以及政府的執行力。

因此,對於數據隱私敏感度高,信息使用,儲存與分享有嚴格法律規定的歐美國家,通過手機平臺信息分享的防疫舉措實施起來自然困難重重。

為何“健康碼”技術無法在歐美推廣?


圖源:紐約時報“中國推廣健康碼監控疫情和民眾”報道

艾倫·圖靈研究中心從事數據驅動下政府管理研究的倫理學家大衛·萊斯利(David Leslie)表示,由於數據的濫用,民眾對數據缺乏公信力,但政府機關應審慎權衡,因為疫情當前,並不同於常規時期。

同時,根據Science雜誌3月22日的報道,德國等歐洲國家政府可以強制科技公司分享用戶信息,但該舉措缺乏法律基礎,要想實施該政策,需要配套的法律文件先出臺,否則將會面臨一系列法律糾紛。

另據紐約時報3月20日報道,英國牛津大數據研究所傳染病動態和控制專家克里斯托夫·弗雷澤(Christophe Fraser) 的團隊目前已設計出相關應用,表示該平臺是基於公民的自願參與,並且需要保證及時刪除數據,確保數據使用的公開透明。牛津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邁克爾·帕克 (Michael Parker) 在《全球緊急醫療情況研究:倫理問題》報告中指出,醫療研究等工作開展應以幫助減少病痛、公平和平等尊重為原則,確保參與者得到應有的尊重。

生命、科學、倫理的複雜命題在疫情面前究竟應做如何闡釋,答案尚顯模糊,但相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每個人、每個群體的不斷追問下,一定會有明確的回答。

參考文獻:

[1] Sustainable containment of COVID-19 using smartphones in China: Scientific and ethical underpinnings for implementation of similar approaches in other settings

https://github.com/BDI-pathogens/covid-19_instant_tracing/blob/master/Policy%20forum%20-%20COVID-19%20containment%20by%20herd%20protection.pdf

[2] Quantifying dynamics of SARS-CoV-2 transmission suggests that epidemic control and avoidance is feasible through instantaneous digital contact tracing

https://github.com/BDI-pathogens/covid-19_instant_tracing/blob/master/Manuscript%20-%20Modelling%20instantaneous%20digital%20contact%20tracing.pdf

[3] 民主國家版“健康碼”?英國開發數據應用追蹤病毒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00320/coronavirus-location-tracking/

[4] 中國推廣健康碼監控疫情和民眾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00303/china-coronavirus-surveillance/

[5] Cellphone tracking could help stem the spread of coronavirus. Is privacy the price?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3/cellphone-tracking-could-help-stem-spread-coronavirus-privacy-price

[6] Research in global health emergencies

https://www.nuffieldbioethics.org/publications/research-in-global-health-emergenci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