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小冰期到底是怎麼回事?

屈陽


其實是一次週期性降溫。

雖然說被部分明粉稱為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而實際上的小冰河,前後歷時500餘年的氣候變化過程的總稱。中國氣象學竺可楨先生的研究認為,中國的小冰河時期,從南宋中期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前期,其中清朝前期1680年左右,是小冰河降溫的最巔峰。

明朝經歷過兩次明顯的降溫,一次明朝中期1500年前後,一次是明末清初1620年以後。

其中1620年開始的那次,的確為明朝的滅亡“添了一把火”。

不過也不能全怪小冰河,歸根結底還是明朝的抗災能力不行。或者說明朝自身的弊病積累,被小冰河引爆了

明朝相對於宋元,是一個十分依賴農業的朝代,並用戶籍制和路引,嚴格控制人口流動,大量人口擠壓在農業上。200多年沒有任何變化,最後人多地少,生產開始跟不上消耗,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導致農民破產……

也就是小冰河導致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了。


黑眼歷史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明朝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我們回顧明朝末年,會發現一個奇怪的情況。

雖然封建王朝一般一二百年就會滅亡,明朝滅亡也支持了200多年。

但在明朝滅亡僅僅四十年前的1598年,明朝大軍剛剛才朝鮮挫敗了全盛時期的日本。

這似乎是灼灼怪事。因為其實也就二三十年後,明朝就陷入崩潰中,滿清大軍和明軍都逼近北京。

其實,這同明朝小冰河時期是相關的。

明朝末期中國出現了極冷的氣候,年平均氣溫較其他時期,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非常寒冷,使糧食大幅度減產,引發社會動盪,人口銳減。國外有學者認為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根據竺可楨先生的中國氣象史,中國存在4個歷史小冰河期。

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

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

唐朝末年、五代、北宋初年是第三次小冰河期

然而,最為嚴重的就是第四次小冰河期,明末時期。

這個小冰河期時間最長,氣溫明顯下降,導致糧食產量下降,一些地域的糧食直接絕收。

酷寒使降雨區域南移,明朝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

從崇禎上臺開始,明朝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就不斷,尤其是旱災橫行。旱災反覆出現,又導致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數省的大鼠疫在山西爆發。珠江三角洲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這導致全國的重大糧食減產,而且明朝政府是沒有能力全國救災的。

大量老百姓眼見橫豎餓死,被迫揭竿而起,導致明朝國內陷入戰亂,糧餉的籌備也出現嚴重問題。

明朝是內部崩潰的,首都北京也是被李自成而不是滿清攻破的,滿清只是撿了一個便宜而已。

而這個小冰河時期持續了很多年,滿清歷史也有記載。

順治、康熙年間,江西橘子常常被凍死。談遷《北遊錄》提到1653年(順治十年)11月7日,他到達天津,11月18日運河封凍。1654(順治十一年),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靠壯士鑿冰。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順治十三年)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明末清初《閱世編》、《庸閒齋筆記》等都提到了這種氣候。

實際上,同時期的日本也受到影響。

日本戰國爆發大量民變,上杉謙信更12次於秋冬之際出兵關東搶糧。


薩沙


導語:

明朝小冰期是近年來出現的將明朝滅亡歸咎於天災,而非人禍的說法。

這個說法的立論基礎是竺可幀先生《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文》中關於中國歷史5000年氣候變化的研究。

竺可幀先生其通過對考古發現、歷史文獻記載的研究,推算出了中國歷史上的氣候變化和溫度辯護。其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有著非凡的意義。

但是小冰期導致明朝滅亡的說法,完全是假借或者說是篡改了竺可幀先生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結論。

首先,在原文竺可幀先生文中中沒有小冰河期的概念

只有一個從15世紀到19世紀的寒冷期的概念和一個1650年至1700年的極寒期概念。

這個寒冷其包含了明清兩朝全部統治時間,同時極寒期所在的時間是順治和康熙統治的時期。

明朝於1644年滅亡,參看竺可幀先生氣候研究成果,在這個500年的寒冷期不算特別。

其次,明朝統治時期出現過同明末同樣的情況

雖然明朝末年開始向極寒期過渡,氣溫出現了下降。

但是同樣的在明朝中期也出現過一段時間的氣溫下降並且氣溫變化同明朝末年一樣,這段試講就是1500年前後明孝宗時期,甚至此時將的溫度更低。

而明孝宗時期是明朝中期難得的政治清明時代,這段時間在歷史中被稱為孝宗中興。

同樣的氣溫條件下一個政治清明、百姓樂業被稱為中興時代,一個百姓流離,起義頻發,將王朝滅亡的原因歸咎於老天爺,不免太牽強了吧。

同時,在論述小冰期天氣的文章中舉例偷換概念情況明顯。

論述小冰期天氣狀況的例子大量引用的是竺可幀先生在研究文中對極寒寒氣的歷史記載來論證明朝末年天氣的寒冷(極寒期前文說過是在順治和康熙年間)。

在沒有看竺可幀先生的研究文前,我以為是明朝末年天氣缺乏記載,但看完發現並不是。

甚至覺得可笑,創造出小冰河期這個概念,用天氣的反常的例子來論證明朝滅於天災,而舉例卻是有名的康乾盛世期間出現的氣候異常的記載。

結論:

因此在看完竺可幀先生在研究文,並將明朝天氣對照了文中其他兩個時代的記載後,我認為小冰河期導致明朝滅亡的說法純粹是個無稽之談。


歷史小知


小冰期(Little Ice Age)就是大家熟知的小冰河期。

在中世紀溫暖期結束後,全球突然出現轉寒的現象。這段時間持續了大概三百年,直到19世紀初期才結束。

關於小冰河期的成因,美國斯坦福大學的Richard Nevle教授認為:

在16世紀哥倫布等人探索北美的過程中,由於大量的美洲土著感染了外來的傳染病而死亡,留下了很多荒地。

在荒地上茁壯成長的樹木,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這個吸收規模的數量級是數十億噸,使得大氣層的吸熱能力受到很大影響,最終氣候轉寒,出現了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明朝的滅亡,在某衝程度上就與小冰河期有關。

明朝的小冰河時期,是在明朝末年出現的。

氣候較以前寒冷,使得大旱與大澇等自然災害多次出現,同事氣候使得糧食大幅度減產。

這些綜合的現象,使得明朝末年的社會秩序極其動盪不安,人口大量銳減。

社會的內部問題,最終導致各種叛亂的出現。再加上外部有清朝這個敵人虎視眈眈,使得明朝腹背受敵而滅亡。

當然,小冰河期只是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並不是絕對的根本原因。


HuiNanHistory


準確來說,應該叫“明清小冰期”。


1550年至1851年,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間,中國曾發生大規模類似於現在的極寒天氣。這起事件在史志上亦有記載,在中國稱其為“明清小冰期”。


大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小冰期結束於20世紀初期。"小冰期"的特點體現在它的冬天氣溫異常的寒冷,而夏天雖說沒冬天那麼冷,但氣溫也是大幅度降低。而在"小冰期",由於長時間嚴寒的氣候會直接造成全國各地在上百年的時間內農作物的收成驟降,導致災荒不斷。


小冰期低溫的氣候特點是相當明顯的,尤其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氣候敏感的生態脆弱帶所表現出的環境效應十分突出,影響植物生長和農業生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後果。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鞠明庫先生在《災害與明代政治》中曾經做過考究,在明代天啟和崇禎年間,單單水災就發生了374次之多,平均一年全國各地有十多起水災發生。


據當時的記載:


《廣東通志》,幾乎不下雪的廣東積雪達到了1尺多厚。

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冬,廣東瓊州府萬州雨雪。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冬,廣東潮州隕雪,厚尺許。


《江南通志》,祁陽(位於湖南衡陽西南方)江面居然結冰了。

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及十五年(公元1502年)冬天寒,祁陽江水凍合,餘姚江水冰合。


甚至還有記載臺灣下過大雪!海南島甚至有人因下雪而凍死!而北方,動輒零下40度,一杯熱水拿到屋外,瞬間就變成冰塊了。這些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可想而知,“小冰期”是有多冷啊!


“小冰期”還導致了天氣異常的乾旱,根據史料記載,全國各地,山東,河南,江西,全國的各個地方都有著不同情況下的災情。較輕的大概是兩三年不下雨,嚴重的甚至十年沒有下雨。


長久的乾旱對於農耕社會,尤其是統治者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而眾多老百姓也因此失去了生命。據統計,明朝末年,漢族人口一億兩千萬,到了清朝初期,漢族只有大概五千萬,人口減少了一大半。


由此,頻繁的自然災害引發了饑荒、農民起義等一系列連鎖社會效應,讓大明王朝心力交瘁,最終走向覆滅。


老實人侃歷史


大家好,我是魏若厲。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明朝時候的小冰期,連現在的福建,江蘇,廣州等地,都會下暴雪,就更別提北方地區了。北方地區冬天的溫度,要零下40度以下。也是非常寒冷了。

冰河時代大家都比較瞭解,小冰期則是冰河時代的縮小版。他雖然沒有冰河時代的大規模冰川活動,但是他的表現就是氣溫格外的寒冷。

明朝時候的小冰期出現在明末清初之時,全國總體的溫度受小冰期影響都在下降。就連現在冬天都可以穿短袖的廣州等地,當時也是下暴雪。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到底有多冷了。

小冰期的特徵就是冬天寒冷,夏季乾燥。所以對於農作物的種植極為不利。當時的明朝末期夏季乾旱,植物大規模的死亡,導致糧食供應不足。而旱災隨之而來的就是蝗災。導致當時的糧食作物產量更是岌岌可危。

除此之外,當時的明朝天災不斷。乾旱大暴雪都是常有的事,而且地震,蝗災,水災等等不斷出現。從天啟到崇禎年間,據史實記載我國共發生水災300多次,導致糧食作物絕收。

所以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其實是由小冰期導致的。因為天氣異常糧食絕產人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從而就導致了農民起義等活動,不斷髮生。

而且前幾年間還發生過一件非常詭異的事情,就是天啟大爆炸。沒有任何的原因,突然就發生了爆炸,造成了近2萬餘人的死亡。而天啟大爆炸的原因就是由於過度乾旱導致的。所以小冰期時期真的是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魏若厲


明朝時候的小冰期,連現在的福建,江蘇,廣州等地,都會下暴雪,就更別提北方地區了。北方地區冬天的溫度,要零下40度以下。也是非常寒冷了。

冰河時代大家都比較瞭解,小冰期則是冰河時代的縮小版。他雖然沒有冰河時代的大規模冰川活動,但是他的表現就是氣溫格外的寒冷。

明朝時候的小冰期出現在明末清初之時,全國總體的溫度受小冰期影響都在下降。就連現在冬天都可以穿短袖的廣州等地,當時也是下暴雪。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到底有多冷了。

小冰期的特徵就是冬天寒冷,夏季乾燥。所以對於農作物的種植極為不利。當時的明朝末期夏季乾旱,植物大規模的死亡,導致糧食供應不足。而旱災隨之而來的就是蝗災。導致當時的糧食作物產量更是岌岌可危。

除此之外,當時的明朝天災不斷。乾旱大暴雪都是常有的事,而且地震,蝗災,水災等等不斷出現。從天啟到崇禎年間,據史實記載我國共發生水災300多次,導致糧食作物絕收。

所以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其實是由小冰期導致的。因為天氣異常糧食絕產人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從而就導致了農民起義等活動,不斷髮生。

而且前幾年間還發生過一件非常詭異的事情,就是天啟大爆炸。沒有任何的原因,突然就發生了爆炸,造成了近2萬餘人的死亡。而天啟大爆炸的原因就是由於過度乾旱導致的。所以小冰期時期真的是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武子傑222



小冰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的時段。這個名稱由弗朗索瓦-埃米爾·馬泰(François-Emile Matthes)於1939年所創立。當時馬泰用這個名詞來描述一個在美國加州一條以原來的氣候學說不能解釋其存在的冰河。大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在中國也稱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結束於20世紀初期。

小冰期(Little Ice Age)一詞最早用來描述“全新世最暖期之後冰川中等規模復活的寒冷時期”。

在小冰期期間世界上許多地點的冰川都發生明顯的擴展前進和新鮮完整的冰磧物及其構成的地貌,表明其規模和範圍要比現今的冰川大得多. 這是小冰期名詞由來的最直接的依據。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爭論小冰期的概念已為廣大的地理學家、地質學家和氣候學家所接受,並廣泛地用於描述中世紀暖期和20世紀暖期之間的大約持續6個世紀的寒冷時期。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通過不同高分辨記錄研究,認識到小冰期並非持續幾個世紀的連續冷期,其內部還明顯存在次級的冷暖波動,並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小冰期時的溫度降水變化表現出區域特徵和時空差異,對當時社會文明的發展、農業經濟、民族遷徙、封建王朝的更替帶來嚴重的影響。尤其我國位於亞洲季風區,小冰期時季風環流的特點,降水帶的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明朝時候的小冰期,連現在的福建,江蘇,廣州等地,都會下暴雪,就更別提北方地區了。北方地區冬天的溫度,要零下40度以下。也是非常寒冷了。

明朝時候的小冰期出現在明末清初之時,全國總體的溫度受小冰期影響都在下降。就連現在冬天都可以穿短袖的廣州等地,當時也是下暴雪。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到底有多冷了。 小冰期的特徵就是冬天寒冷,夏季乾燥。所以對於農作物的種植極為不利。



當時的明朝末期夏季乾旱,植物大規模的死亡,導致糧食供應不足。而旱災隨之而來的就是蝗災。導致當時的糧食作物產量更是岌岌可危。 除此之外,當時的明朝天災不斷。乾旱大暴雪都是常有的事,而且地震,蝗災,水災等等不斷出現。從天啟到崇禎年間,據史實記載我國共發生水災300多次,導致糧食作物絕收。

所以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其實是由小冰期導致的。

因為天氣異常糧食絕產人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從而就導致了農民起義等活動,不斷髮生。

而且前幾年間還發生過一件非常詭異的事情,就是天啟大爆炸。沒有任何的原因,突然就發生了爆炸,造成了近2萬餘人的死亡。而天啟大爆炸的原因就是由於過度乾旱導致的。所以小冰期時期真的是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廣慷Talk


明朝末期,我國曾經歷了一段氣溫極度寒冷的時期,這樣的情況持續了有幾十年。每當到了冬天的時候,平均氣溫就要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低,寒冷的程度已經超乎了人們的想象,後人管這段時期稱為是小冰河時期。

明末清初的《閱世編》、《明史·五行志》和《清史稿·災異志》等很多文獻都對小冰河時期有過詳細的記載。在那幾十年裡,夏天動輒就是大旱大澇,而冬天的氣溫更是寒冷到讓人懷疑人生。

要說那段時期天氣冷到什麼程度呢?就連廣東、福建這些位於我國最南部的地區,也都下起了暴雪。氣溫奇寒所帶來的惡劣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受到小冰河時期到來的影響,當時全國各地大部分地區農作物都不再生長,無休無止的旱災、水澇、低溫天氣,不僅造成大面積農作物減產,而且鼠疫也開始肆虐蔓延。尤其是北方的一些遊牧民族,極端的寒冷氣候造成草場大面積退化,無法生存的遊牧民族便開始大規模頻繁南下,戰亂和饑荒,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明朝末年小冰時期的出現呢?比較著名的解釋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解釋與印第安人有關,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經常燒荒,從事燒墾農業,大面積森林被燃燒之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到空氣中,增加了溫室效應。公元1500年之後,歐洲人開始來到美洲大陸殖民,並把天花、麻疹等病毒帶到了美洲。在公元1500年至1800年之間,有大量的印第安人遭到歐洲殖民者的屠殺,同時,也有大量的印第安人感染天花、麻疹等病毒而死亡,美洲土著居民大規模死亡後。整個美洲大陸燒墾農業的規模得到了極大的縮減。大量的耕地重新被森林覆蓋,森林吸走了二氧化碳,釋放出更多的氧氣。由此原來由燒墾農業而引起的溫室效應得到了有效得改善,最終不復存在。如此一來,就引發了氣候上的連鎖反應,以致使全球氣溫出現了下降的現象。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明末清初小冰時期發生和銀河系的天體運動變化有關,天體軌道運營位置的變化,導致地球引力、宇宙線的變化,而這些極其微弱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地球的氣候變化,正因為如此,明末清初小冰河時期也因此被稱為“明清宇宙期”。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明清“小冰期”的氣候變化表現為氣候冷暖變化和乾溼變化的異常。這一時期中國的冬季十分寒冷,而夏季乾旱、洪澇災害多發,在眾多產業中,農業對氣候變化的敏感度要遠遠高於其他產業,而古代中國又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國家,“像中國這樣一個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農業基礎上的國家,在氣候的變化面前顯得格外的脆弱”。據明史專家研究表明: “無論從災荒總數,還是成災頻度,以及災荒的破壞力,明代的災荒都是空前的,僅以災荒頻度而言,明代也首當其衝。” 究其史實,其結論是可信的。晚明時期自然災害爆發的頻率、受災範圍和破壞程度都是世所罕見的。自萬曆至明朝滅亡,洪澇、乾旱、地震、蝗災等自然災害就未曾間斷,而在這些自然災害中,尤以旱災和洪澇出現得最為頻繁且破壞力度最大,在《明史》《明會典》《明實錄》等文獻均能找到相關記載。下面以《明史·五行志》為,羅列如下,以觀其概。

“萬曆十一年八月庚戌,河東鹽臣言,解池旱涸,鹽花不生。十三年四月午,因久旱,步禱郊壇。京師自去秋至此不雨,河並涸。十四年三月乙巳,以久旱,命順天府祈禱。七年,蘇、松連歲大旱,震澤為平陸。浙江、湖廣、西大旱。十八年四月,旱……三十九年夏,京師大。四十二年夏,不雨。四十三年三月,不雨,至於月。山東春夏大旱,千里如焚。四十四年,陝西。秋冬,廣東大旱。四十五年夏,畿南亢旱。四十年,廣西梧州旱,赤地如焚”; “天啟元年,久旱。年,真、順、保、河四府,三伏不雨,秋復旱。七年,川大旱”; “崇禎元年夏,畿輔旱,赤地千里。三年月,旱,擇日親禱。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師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師河東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兩京及山東、山西、陝西旱。十二年,畿南、山東、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兩京及登、青、萊三府旱。十四年,兩京、山東、河南、湖廣及宣、大邊地旱。”古代中國,正史中對於災荒的記載多限於王朝直轄地,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卻鮮有顧及。在明朝,尤其是處於小冰期頂點的晚明時期,氣候變遷對高緯度以遊牧、漁獵為生的女真族的影響頗為強烈。小冰期氣候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氣溫、降水的變化,而氣溫的波動及降水量的變動對草原植被來說,無疑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小冰期的到來,會導致氣溫的驟降,冬季奇寒無比,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造成牧草的大面積死亡,從而出現“白災”,這種災難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是致命的。以上列舉的旱災、“白災”,只是晚明災況的冰山一角,而連續幾年持續發生旱災的地方也不在少數。小冰期無論對身處中原的大明王朝還是遠在東的後金女真族來說,都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尤其氣溫的降低和降水量的忽高忽低,使農作物的生條件變得苛刻,從而導致農作物的大面積減產甚絕收、牧草死亡等致命性打擊。在古代,生產力水較低,科技不發達,( 廣義的) 農業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政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旦農業出現問題,其他產業就無從談起,甚至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政權安危都產生重要影響。

二、“小冰期”

與社會動亂

中國歷史上數次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古代,人們對大自然的利用、改造程度較弱,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比較大,而一旦氣候發生變化,人類的生存狀態就會受到極大威脅。對於身處“小冰期”鼎盛期的晚明來說,氣候的變遷導致自然災害多發、生存環境惡化,這對以農為主的明朝而言無疑是災難性的。而中國幾千年的建王朝歷史和社會動亂史的特點,決定了社會動和氣候變遷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關聯。

在鄧雲特的《中國救荒史》一書中,有關於災荒社會動亂、農民起義之間關係的論述: “農民窮乏飢餓,既達極點,流移死亡之現象,繼續擴大,則農與城市中之普遍暴動,勢不可免,所謂‘挺而走’者是也。此等暴動,往往逐漸醞釀,愈演愈劇。其初發也,其勢尚微,而其終則常至於武裝之大暴,與革命歷史上累次發生之農民暴動,無論其範圍大小,或其時間之久暫,實無一而非由於災荒所促,即無一不以荒年為背景,此殆已成為歷史之公。”可見,處於“小冰期”這一大的氣候變遷背下,氣候轉冷、變幹是引起自然災害多發、農業減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在傳統社會里,低溫會使業生產受到致命的影響,自然災害的頻發則影響業生產,民生日苦,同時也直接加劇社會矛盾,影社會穩定,進而造成中國傳統社會劇烈的社會動,形成大遷移、大移位、大戰亂。”此種情形的出現,在史書中不乏其例。如: “山西列郡俱荒,太原甚。三年於茲,百餘里不聞雞聲。父子夫婦互易飽,命曰‘人市’。宗祿八十五萬,累歲缺支,飢疫者幾二百人”; 萬曆 二十二年春正月己,詔以各省災傷,山東、河南、徐、淮尤甚,盜賊四,有司玩愒,朝廷詔令不行”; “( 萬曆四十四七月) 是月,陝西旱,江西、廣東水,河南、淮、揚、鎮蝗,山東盜賊大起”。可見,氣候變遷與社會秩序安穩存在一定的聯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